1960年正月的南港码头,年味还没散尽,一艘挂着“沧溟贸易”旗号的货轮就已装满货物——2000斤鱼胶、1500斤鱼油、3000斤鱼干,还有500匹细布,这是林彻计划打开湾湾市场的“敲门礼”。赵成站在甲板上,手里攥着湾湾台北商会的联系方式,心里既紧张又期待:“以前只跟华夏和东南亚少量商家合作,这次要是能打开湾湾市场,咱们的渔获就不愁卖了。”
货轮航行三天后,抵达湾湾基隆港。赵成带着样品,直奔台北商会。商会会长陈先生是福建籍华人,看到沧溟岛的鱼胶时,眼睛一亮:“这鱼胶质地透亮,比东南亚的货还好,咱们闽南人炖补品就认这种。”他当场拿了一小块鱼胶,让厨房炖了一锅鱼胶鸡汤,尝了一口后,立刻拍板:“鱼胶我以每斤2.2龙币的价格收,每月要1500斤;鱼油和鱼干也不错,各要1000斤,长期合作!”
更让赵成惊喜的是,陈先生还介绍了湾湾的渔具商给他认识。沧溟岛的渔民一直用老式渔网,捕捞效率低,而湾湾的尼龙渔网不仅耐用,还能捕到更多渔获。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湾湾每月供应500张尼龙渔网,沧溟岛则用鱼胶抵账,不用付现金——这正好解决了沧溟岛现金不足的难题。
第一批渔获卖得顺利,赵成趁热打铁,在基隆港租了个临时仓库,专门存放沧溟岛的渔获。他还雇了几个当地的推销员,带着鱼干、鱼丸样品,去台北、高雄的菜市场推销。湾湾民众喜欢海鲜,沧溟岛的鱼干肉质紧实,鱼丸q弹,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一个菜市场的摊主王阿姨,每天能卖出20斤鱼干:“这鱼干不用泡太久,炒着吃、蒸着吃都好吃,顾客都爱买。”
消息传回沧溟岛,渔民们干劲十足。老张带着船队,换上了新的尼龙渔网,一次出海就能捕到以前两倍的渔获:“以前三天才能满仓,现在一天半就够了,还能多跑一趟,赚的钱也翻了倍!”到1960年3月,光是对湾湾的渔获出口,每月就能给沧溟岛带来3.5万龙币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
1960年4月,林彻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派赵成去菲南宾马尼拉,尝试开展贸易合作。“菲南宾有咱们需要的橡胶和木材,他们的民众也爱吃海鲜,与其对抗,不如试着用渔获换资源,既解决经济问题,也能缓解紧张关系。”林彻在政务会上解释,语气里满是考量。
赵成带着忐忑的心情抵达马尼拉。他没直接联系菲南宾政府,而是通过当地的华人商会,找到了菲南宾最大的农产品商卡洛斯。卡洛斯看着沧溟岛的鱼胶样品,犹豫了很久:“你们和我们的军方有过摩擦,合作恐怕不容易。”赵成赶紧说:“我们只谈生意,不谈政治。你们有橡胶、木材,我们有优质渔获,互相需要,何必因为其他事影响赚钱?”
卡洛斯被说动了,他试着订了500斤鱼胶,没想到在马尼拉的高档餐厅很受欢迎,很快就卖光了。他立刻联系赵成,愿意以每斤2.1龙币的价格长期收购鱼胶,同时供应沧溟岛急需的橡胶:“1吨橡胶换200斤鱼胶,你看怎么样?”赵成算了算,这个价格比从华夏进口便宜10%,立刻答应下来。
喜欢我建国了,怪谁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建国了,怪谁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