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秋,沧溟岛的海风带着几分凉意,卷起枯黄的落叶掠过沧溟镇西侧的工业区。林彻身着便装,在工业部部长李伟的陪同下,走进了钢铁厂的大门。厂区里机器轰鸣,高炉冒着淡淡的白烟,工人们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在车间里穿梭忙碌,空气中弥漫着钢铁的灼热气息。
“岛主,钢铁厂是咱们工业的根基,现在有工人1200名,主要生产建筑钢材和兵工厂所需的特种钢,上个月产量刚突破3000吨。”李伟边走边介绍,语气里带着自豪,又有些顾虑,“就是最近扩产,工人压力不小,您今天正好看看他们的实际情况。”
林彻点点头,率先走进炼钢车间。巨大的炼钢炉旁,几名工人正顶着高温添加原料,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在下巴汇聚成珠,砸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领头的老师傅叫王铁山,是从华夏来的技术骨干,见林彻到来,连忙放下手中的工具,双手在工装围裙上使劲擦了擦,快步上前:“岛主,您怎么来了?这里热,快到休息区坐。”
“没事,我来看看大家。”林彻笑着摆手,走到炼钢炉边,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热浪,“这炉钢要炼多久?温度能控制好吗?”
“回岛主,这炉是特种钢,要炼4个小时,温度得精准控在1600度,一点都不能差。”王铁山指着旁边的仪表,眼神专注,“这钢是给造船厂造战列舰炮管的,可不能出半点差错。”
林彻注意到王铁山的手臂上有一道疤痕,便问道:“这伤是怎么来的?”
王铁山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上个月炼钢炉出了点小故障,漏了点钢水,我怕伤着徒弟,就伸手挡了一下,不碍事。”旁边的年轻徒弟眼眶一红,补充道:“岛主,师傅那天明明伤得很重,还坚持把钢炼完才去医务室,说是耽误了工期就会影响战列舰建造。”
林彻心里一暖,拍了拍王铁山的肩膀:“你是好样的,不仅技术好,责任心更强。工业部要给王师傅记功,还要把他的事迹宣传下去,让大家学习。”王铁山连忙摆手:“不用不用,这都是我该做的,能为海岛造炮管,我高兴。”
离开炼钢车间,林彻走进了工人休息区。几张长椅上,几名工人正喝水休息,有的揉着酸痛的肩膀,有的在给家里写信。林彻随意坐下,和一名年轻工人聊了起来:“小伙子,来厂里多久了?工资够花吗?”
年轻工人叫陈阳,是沧溟镇本地人,脸上还带着稚气:“回岛主,我来半年了,每月工资28块,足够养活我和爹娘,比以前种地强多了。厂里还管一顿午饭,伙食也不错。”
“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吗?”林彻又问。陈阳眼神亮了亮:“就是我娘最近腿不好,镇上的医院人多,挂号要排队。要是厂里能有个医务室,平时小病小痛就能就近看了。”
林彻当即看向李伟:“你记一下,钢铁厂和其他大型工厂都要配套建设医务室,配备基础医护人员和药品,解决工人看病难的问题。”李伟连忙记录:“是,我下周就安排落实。”
走到车间外的宣传栏前,林彻看到上面贴着工人的考勤和奖励名单,还有几篇工人写的心得。其中一篇是女工张桂兰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以前在家只能种地,现在进了工厂,每月能挣钱,还能学技术,感谢岛主给我们妇女找了出路,我一定好好干活,为海岛出力。”
李伟介绍:“张桂兰是零件加工车间的,她丈夫去年在码头干活受了伤,家里困难,我们优先招她进了厂,她干活特别勤快,上个月还是车间的生产能手。”
林彻点点头,心里感慨万千。这些工人用汗水浇筑着海岛的工业根基,他们的坚守和期盼,就是海岛发展的动力。他对李伟说:“要关心好工人的生活,不仅要提高工资待遇,还要建工人宿舍、子弟学校,让他们在厂里干得安心、住得舒心。”
夕阳西下,厂区的机器声渐渐平缓。林彻走出钢铁厂,回头望着这座忙碌的工厂,心里清楚,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工人的付出。他必须让这些为海岛奋斗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力量,推动三五规划的目标实现。
喜欢我建国了,怪谁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建国了,怪谁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