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青衣江湾,绿意盎然,活力满满。生态湖的水面波光粼粼,成群的野鸭在湖中嬉戏,偶尔有鱼儿跃出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指挥中心屋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室内的每一个角落;庭院里的栀子花竞相绽放,洁白的花朵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吸引着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室内的大屏幕上,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的进展地图正缓缓刷新 —— 欧洲地中海沿岸、南极洲周边海域等区域已标注 “永续拓展达标” 的翠绿色标识,而大洋洲东部的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干旱区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却被醒目的橙红色 “永续拓展预警” 覆盖,像两块需要持续开拓的生态疆土,预警区域内跳动的 “流域干旱” 与 “土地荒漠化” 图标,意味着这两处的生态修复已进入 “拓展永续成果、构建生态系统跨区域联动防护网” 的关键阶段。
陈守义站在大屏幕前,手中捧着《2064 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重点区域报告(大洋洲与非洲专项)》。封面的卫星影像清晰呈现出两大生态困境: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区域,原本连贯的蓝色河道呈现出断断续续的浅灰色,流域内的绿色植被大面积枯萎,其中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维多利亚州北部的河道干涸段最为明显,河流断流率达 90%;撒哈拉沙漠南缘区域则呈现出不断向南扩张的黄色沙漠带,这些是土地荒漠化导致的退化区,马里北部、尼日尔南部、乍得西部的黄色沙漠带扩张速度最快,荒漠化率达 85%。报告中的文字字字恳切:“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干旱区,近五年因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减少,流域年降水量从 500 毫米降至 200 毫米,河流断流长度达 2000 公里;农业灌溉用水短缺,小麦、棉花产量暴跌 70%,周边 150 万农民面临生计危机,流域生态系统已进入‘永续拓展关键阈值’,若不能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联动调度机制,前期修复成果将面临瓦解风险。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近五年因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荒漠化面积扩大至 15 万平方公里,其中 5 万平方公里草原已退化为沙漠;长颈鹿、斑马等草原动物因栖息地破坏数量锐减 —— 长颈鹿数量从 8 万只降至 2 万只,斑马数量从 30 万只降至 8 万只;周边 200 万非洲部落居民失去传统生存环境,草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下降 40%,若不能实现荒漠化治理与社区发展的协同拓展,将永久失去草原生态屏障功能。”
“陈叔!墨累 - 达令河流域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最新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冲进指挥中心,天蓝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些许栀子花花瓣,他一边轻轻拍打外套上的花瓣,一边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您看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区域 —— 去年一年,这里的河流断流率又上升了 5%,现在已达 95%;1.8 万平方公里农田因缺水无法耕种,小麦产量从每年 600 万吨降至 150 万吨,棉花产量从每年 200 万吨降至 40 万吨;周边 40 万农民因粮食减产失去收入来源,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农业,前往悉尼、墨尔本等城市打工。”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出现澳大利亚生态学家莉娜的身影。她站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干涸河道旁,脚下的河床布满干裂的纹路,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河道里的石头被晒得滚烫,偶尔能看到死去的鱼虾残骸。莉娜穿着防晒服,手中拿着水资源监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河道含水量仅为 5%,远低于生态安全标准(30%):“十年前,这里的墨累 - 达令河河水清澈,两岸农田郁郁葱葱,每年都能迎来丰收;现在河流干涸,农田荒芜,很多地方变成了‘红色荒漠’(澳大利亚土壤多为红色)。上个月我们在河道周边调查,发现有 200 多户农民因为无法耕种,已经搬离了家乡,看着空荡荡的农场,让人心里格外难受。” 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农场,破旧的谷仓门窗紧闭,院子里的拖拉机因长期闲置而生锈,农场门口的 “出售” 标牌在风中摇曳;几位留守的老人坐在农场的门廊上,望着干涸的河道,眼神中满是绝望;农场周边的灌溉管道早已断裂,管道旁的杂草长得比人还高。
“墨累 - 达令河流域干旱还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居民饮用水短缺’。” 小满调出水生态与民生报告,“近五年,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水生生物数量减少 90%,其中墨累鳕鱼数量从 10 万条降至 1 万条,淡水小龙虾数量从 50 万只降至 5 万只;流域内的湿地面积缩小 85%,以湿地为栖息地的水鸟数量减少 80%,其中朱鹭数量从 15 万只降至 3 万只;同时,周边 120 万居民面临饮用水短缺问题,每户居民每日用水量从 200 升限制至 50 升,很多偏远地区的居民需要前往 50 公里外的水源地拉水,每立方米水的成本从 2 澳元升至 15 澳元。” 视频中,莉娜站在一处居民饮用水取水点,取水点的储水箱早已见底,水箱内壁结着厚厚的水垢;实验室里,研究员将少量河水样本放在检测仪器上,屏幕上显示的水质硬度超标 5 倍,含有大量重金属;几位居民拿着空水桶,站在取水点旁焦急地等待:“我们以前直接喝河里的水,现在河里没水了,只能去远处拉水,很多时候拉回来的水还不干净,喝了会拉肚子;孩子们因为缺水,连洗澡都成了奢望,身上经常脏兮兮的。”
手指继续滑动,画面切换到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维多利亚州北部区域。小满的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原住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地的澳大利亚原住民( wiradjuri 族)世代依赖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水资源生存,他们靠捕鱼、种植耐旱作物和传统手工艺为生,现在河流干涸,农作物绝收,传统手工艺因缺乏原材料(如芦苇)无法制作,去年 wiradjuri 族的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 2500 澳元降至 600 澳元,贫困率从 15% 上升至 88%;更严重的是,wiradjuri 族的传统水资源祭祀仪式无法举行,他们的文化习俗面临失传。” 视频中,wiradjuri 族长老杰克站在墨累 - 达令河的一处传统祭祀场地,场地中央的祭祀石上布满灰尘,周围的芦苇荡早已枯萎,只剩下枯黄的草根。杰克手中拿着一个传统的水瓢,水瓢空空如也:“这是我们 wiradjuri 族的圣物,以前每年雨季,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水资源祭祀仪式,祈求河水充盈;现在河里没水,祭祀仪式也无法举行,孩子们只能从老人口中听说我们的传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传承下去。上个月族里的年轻人想学习传统捕鱼技术,却因为没有河水,只能放弃,大家都很伤心。”
镜头转向维多利亚州北部的 wiradjuri 族村落,村落的房屋大多是简陋的木屋,院子里的水井已经干涸,几位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前往城市。村民艾米说:“我们不想离开家乡,可这里没有水,没有粮食,实在无法生活;我父亲一辈子都在这里捕鱼、种耐旱作物,现在只能每天坐在河边,望着干涸的河床,唉声叹气。”
画面跳转至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小满调出草原生态监测数据面板,各项指标均呈现 “红色预警”:“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马里北部区域,近五年荒漠化面积达 6 万平方公里,其中 2 万平方公里草原已退化为沙漠;长颈鹿因栖息地破坏和食物短缺,数量从 3 万只降至 8000 只,它们的活动范围缩小 80%,很多长颈鹿因找不到食物,饿死在沙漠边缘;周边 60 万富拉尼族部落居民,因草原退化失去传统的放牧场所,人均年收入从 1200 美元降至 300 美元。”
小满点开实地考察视频,马里生态学家奥马尔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他站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马里北部草原,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偶尔能看到几棵枯萎的猴面包树,远处的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不断移动,吞噬着仅存的草原。奥马尔穿着传统的非洲长袍,手中拿着草原植被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植被覆盖率仅为 10%:“十年前,这里是茂密的草原,长颈鹿在草原上漫步,斑马在林间奔跑,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体验草原生态;现在草原变成了沙漠,野生动物失去了家园,游客也越来越少。上个月我们在沙漠边缘发现了 30 多只饿死的长颈鹿,它们的尸体已经干瘪,让人看着心疼。” 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富拉尼族部落村落,村落周围的草原已被沙漠覆盖,几位部落居民正在用骆驼运输少量的饮用水和粮食,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部落的放牧场地,原本用于拴骆驼的木桩倒在地上,周围的牧草早已枯死。
“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尼日尔南部区域,情况稍好,但也面临着‘沙尘暴频发’的问题。” 小满继续介绍,“尼日尔南部是斑马的主要栖息地,原本有 8 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区域,现在因荒漠化,草原区域缩小至 2 万平方公里;斑马的繁殖率从每年 35% 降至 8%,很多幼崽因缺乏食物和躲避沙尘暴的场所而死亡;周边 50 万图阿雷格族部落居民,因沙尘暴影响,每年有 3 个月无法外出放牧,人均年收入减少 60%。” 视频中,尼日尔生态学家阿米娜站在尼日尔南部的草原上,远处的沙尘暴正滚滚而来,天空被黄色的沙尘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土腥味。阿米娜拿着沙尘暴监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沙尘暴强度为 12 级,远超安全标准(5 级):“以前沙尘暴每年只发生 2-3 次,现在每月都会发生 5-6 次,沙尘暴不仅破坏草原,还会影响居民的健康,很多人因为吸入过多沙尘,患上了呼吸道疾病。”
“撒哈拉沙漠南缘的乍得西部区域,虽然荒漠化率相对较低(75%),但面临着‘水资源枯竭’的威胁。” 小满调出水资源报告,“近五年,因荒漠化加剧,乍得西部的地下水位下降 10 米,原本的 100 个水井中有 80 个已干涸;周边 40 万卡努里族部落居民,因缺水无法灌溉农田和喂养牲畜,粮食产量减少 80%,牲畜数量从 50 万头降至 10 万头;每年因缺水和粮食短缺,造成 2000 人死亡。” 视频中,乍得生态学家穆罕默德正在乍得西部的一处干涸水井旁考察。他蹲在地上,用手挖掘水井中的泥土,却看不到一丝水汽;几位卡努里族部落居民拿着空水桶,站在水井旁,眼神中满是无助。穆罕默德说:“以前这口井的水很充足,能满足整个部落的用水需求;现在井干了,我们只能去 20 公里外的湖泊拉水,很多时候湖泊的水也不够用,只能限量供应。”
“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原住民部落和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部落,还保留着一些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智慧,这对生态修复很有帮助。” 小满的语气稍缓,调出传统智慧资料,“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 wiradjuri 族掌握着‘流域节水’的传统方法。他们会在河流周边挖掘‘雨水蓄水池’,用石头和黏土搭建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同时,wiradjuri 族还会种植‘耐旱作物’,如澳洲坚果、金合欢树等,这些作物能在干旱环境下生长,减少水资源消耗;他们还掌握着‘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传统技术,将生活污水经过过滤后用于灌溉农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这种方法已有 3000 多年历史,现在在 wiradjuri 族保留的传统流域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比其他区域高 70%,农作物产量多 60%。” 视频中,wiradjuri 族村民正在挖掘雨水蓄水池,他们用锄头和铁锹在河流周边挖出圆形的坑洞,然后用黏土涂抹内壁,防止漏水;几位长老则在种植澳洲坚果,澳洲坚果的幼苗呈现出深绿色,在干旱的土地上显得格外坚韧;村民们还在搭建污水过滤系统,用沙子和石头过滤生活污水,过滤后的水清澈透明,用于灌溉农田。
“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富拉尼族,也有‘荒漠化治理’的传统技术。” 小满继续介绍,“富拉尼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他们掌握着‘植物固沙’和‘合理放牧’的传统方法 —— 在沙漠边缘种植‘固沙植物’,如沙棘、柽柳等,这些植物的根系发达,能固定流沙,防止沙漠扩张;同时,他们会根据草原植被情况调整放牧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破坏草原;他们还会‘挖掘地下水井’,用传统的手工方法挖掘水井,获取地下水资源,保障人畜饮水。去年,采用这种方法的区域,草原植被恢复速度比其他区域快 80%,野生动物数量多 70%。” 视频中,富拉尼族部落居民正在种植沙棘,他们将沙棘幼苗种在沙漠边缘,然后用稻草覆盖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几位部落成员则在调整放牧路线,根据草原植被的茂密程度,选择合适的放牧区域;在水井挖掘现场,部落居民用手工工具一点点挖掘泥土,经过几天的努力,水井中终于冒出了清澈的地下水。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让他心情沉重。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大洋洲与非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中的动态图表不断更新: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干旱区,近五年河流断流长度达 2000 公里,其中 1000 公里河道已永久干涸;小麦产量从每年 1500 万吨降至 400 万吨,棉花产量从每年 500 万吨降至 100 万吨;周边 150 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2500 澳元降至 600 澳元,贫困率从 15% 上升至 88%;wiradjuri 族等原住民的传统水资源祭祀仪式无法举行,部落人口流失率达 90%;每年因缺水和粮食短缺,造成 1.2 万人死亡。
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的数据同样严峻:近五年荒漠化面积扩大至 15 万平方公里,其中 5 万平方公里草原退化为沙漠;长颈鹿数量从 8 万只降至 2 万只,斑马数量从 30 万只降至 8 万只,羚羊数量从 50 万只降至 12 万只;草原碳汇能力下降 40%,每年释放二氧化碳达 800 万吨;周边 200 万非洲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1200 美元降至 300 美元,贫困率从 18% 上升至 92%;每年因荒漠化和沙尘暴,造成 1.8 万人死亡,60 万人无家可归。
居民生计方面的数据更是令人揪心:墨累 - 达令河流域有 120 万农民依赖农业生存,其中 100 万人因缺水失去收入来源,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2500 澳元降至 600 澳元;周边的农产品加工厂因原料短缺,有 98% 已倒闭,30 万名工人失业;120 万居民面临饮用水安全风险,每年有 8000 人因饮用受污染的水患上肠胃炎、肾结石等疾病。撒哈拉沙漠南缘有 180 万部落居民依赖草原生存,其中 150 万人因草原退化失去传统生计,被迫迁往城市;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1200 美元降至 300 美元,贫困率从 18% 上升至 92%;周边的生态旅游企业因草原破坏,有 90% 已倒闭,20 万名员工失业;50 万居民因沙尘暴失去家园,住在临时安置点,生活条件恶劣。
陈守义放下平板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绿意盎然的江湾,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 2054 年第一次去墨累 - 达令河流域考察的情景:那时的墨累 - 达令河河水充盈,wiradjuri 族村民在河边举行水资源祭祀仪式,热闹非凡;而现在,河流干涸,村民失去了传统生计,曾经的 “澳大利亚粮仓” 变成了生态危机的重灾区。他又想起去年去撒哈拉沙漠南缘考察时的情景:马里北部的草原变成了沙漠,长颈鹿瘦骨嶙峋;尼日尔南部的沙尘暴肆虐,图阿雷格族部落居民流离失所。这些画面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陈叔,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干旱和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荒漠化,修复难度太大了,而且现在处于永续拓展期,需要构建生态系统跨区域联动防护网,我们真的能实现永续拓展目标吗?” 小满站在陈守义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墨累 - 达令河流域涉及澳大利亚多个州,水资源分配和跨区域调度协调难度很大;撒哈拉沙漠南缘涉及马里、尼日尔、乍得等多个国家,加上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的影响,跨国协同治理的难度不小。”
陈守义转过身,看着小满,眼神坚定地说:“小满,永续拓展期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我们必须坚持。墨累 - 达令河流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农业产区,它的永续稳定关系到澳大利亚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撒哈拉沙漠南缘是非洲重要的草原生态屏障,它的生态状况影响着非洲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我们在亚洲、南美洲、欧洲、南极洲积累的‘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跨国协同治理’经验,都可以根据墨累 - 达令河流域和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实际情况调整应用。”
“对于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干旱区,我们要从‘跨区域水资源联动调度’和‘农业产业拓展转型’两方面入手。” 陈守义继续说道,“一方面,借鉴 wiradjuri 族的‘雨水蓄水池’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结合现代的‘智能水资源调度’和‘海水淡化’技术,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建设跨区域水资源调度工程,建设大型雨水收集系统和海水淡化厂,同时修建跨州输水管道,保障农业灌溉和居民饮用水;另一方面,推动‘耐旱农业’和‘生态农产品’拓展,推广 wiradjuri 族的传统耐旱作物种植技术,开发澳洲坚果深加工产品、耐旱花卉种植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对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我们可以借鉴富拉尼族的‘植物固沙’和‘合理放牧’技术,结合现代的‘沙漠治理’和‘生态牧场’技术,在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荒漠化治理工程,种植固沙植物,建设生态牧场,同时开发地下水,保障人畜饮水,实现草原生态的永续拓展。”
陈守义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调出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生态修复永续拓展规划图:“我们制定了‘三期永续拓展’方案。第一期是‘基础拓展’,在 2064 年 12 月底前,在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干旱区,建设 150 个跨区域水资源调度站和 100 个海水淡化厂 —— 水资源调度站配备智能调度系统和雨水收集装置,每年收集雨水 50 亿立方米,通过跨州输水管道输送至干旱区域;海水淡化厂采用先进的反渗透技术,每年生产淡水 30 亿立方米,保障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在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建设 200 个荒漠化治理站和 80 个地下水开发站 —— 荒漠化治理站配备固沙植物种植设备和植被监测仪器,每年种植固沙植物 3 亿棵,恢复草原面积 2 万平方公里;地下水开发站配备深井钻探设备和水质净化装置,每年开采地下水 20 亿立方米,保障部落居民和牲畜饮水。”
“第二期是‘系统拓展’,在 2065 年 6 月底前。” 陈守义的手指继续滑动屏幕,“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推广‘耐旱农业 + 生态农产品拓展’模式,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等政府合作,为农民提供耐旱作物种植资金和技术培训,培训 6 万名农民掌握传统耐旱作物种植技术和生态农产品加工技术;同时在流域周边建设 50 个生态农产品加工厂和 30 个耐旱花卉种植基地,开发澳洲坚果油、耐旱花卉盆景等产品,每年增加农产品产值 300 亿澳元。在撒哈拉沙漠南缘,开展‘荒漠化治理 + 生态牧场拓展’工程,与马里、尼日尔、乍得等国政府合作,帮助部落居民建设生态牧场,培训 5 万名部落居民掌握植物固沙技术和生态牧场管理技术;同时建设 25 个草原生态旅游区和 15 个畜产品加工厂,开展草原观光旅游和畜产品深加工,每年增加部落居民收入 200 亿美元。”
“第三期是‘长效拓展’,在 2065 年 12 月底前。” 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各国政府签订‘生态永续拓展协议’,建立生态系统跨区域联动防护机制 —— 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建设 600 个水资源永续拓展监测站,实时监测河流水量、地下水位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在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 400 个草原生态永续拓展监测站,监测荒漠化程度、草原植被覆盖率和野生动物数量。同时,开展‘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教育’,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周边的 800 所学校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培训 8 万名‘生态永续拓展守护者’,其中 50% 是 wiradjuri 族等原住民和非洲部落居民,让他们参与生态永续拓展的日常维护;建立‘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基金’,每年投入 250 亿美元,用于水资源调度补贴、部落发展扶持和原住民文化保护,确保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同步推进。”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 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 2000 亿美元的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专项资金,中国、澳大利亚、马里、尼日尔、乍得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 1200 亿美元援助,总共 3200 亿美元,能满足永续拓展期的需求。” 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 3500 多名顶尖专家,包括水资源生态学家、沙漠治理专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大洋洲和非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各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 澳大利亚各州同意共建跨区域水资源调度工程,推广耐旱农业;马里、尼日尔、乍得等国承诺加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牧场建设;wiradjuri 族等原住民和非洲部落居民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拓展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 2000 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 60 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拓展团队 —— 中国派了 700 名水资源生态学家和沙漠治理工程师,澳大利亚派了 450 名农业专家,马里派了 300 名草原生态学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大洋洲和非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墨累 - 达令河流域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 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墨累 - 达令河流域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生态资料、原住民和部落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耐旱作物种子和固沙植物幼苗,一定能为永续拓展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拓展团队,登上了前往澳大利亚的飞机。经过 40 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澳大利亚悉尼,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干旱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区域,见到了生态学家莉娜和 wiradjuri 族长老杰克。莉娜带着他们参观了干涸的河道和荒芜的农田,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农业合作社会议室里,陈守义向莉娜和杰克介绍了跨区域水资源调度和耐旱农业方案,当提到要结合 wiradjuri 族的传统技术建设雨水蓄水池时,杰克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解决缺水问题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让墨累 - 达令河重新有水,让我们的传统水资源祭祀仪式重新举行了!”
随后,团队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区域建设跨区域水资源调度站和海水淡化厂。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民、wiradjuri 族村民一起,按照传统方法挖掘雨水蓄水池,同时采用现代技术建设智能调度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和海水淡化后的淡水通过输水管道输送至农田;在海水淡化厂建设现场,团队成员安装反渗透设备,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同时建设蓄水罐,储存淡水用于居民饮用和农业灌溉。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智能水资源调度系统:“这个系统能根据农田需水量和居民用水量,自动调整供水量,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同时,我们要定期监测河流水量和地下水位,根据监测数据调整调度方案,确保水资源持续供应。” 农民们认真地学习着,莉娜看着正在建设的雨水蓄水池,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蓄水池和海水淡化厂就能发挥作用,墨累 - 达令河会重新有水,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收获金黄的小麦和雪白的棉花了。”
在耐旱农业现场,团队成员向农民们传授 wiradjuri 族的传统耐旱作物种植技术,在干旱农田里种植澳洲坚果和金合欢树,同时建设生态农产品加工厂,开发澳洲坚果油和金合欢树工艺品。陈守义向农民们介绍耐旱农业模式:“这些耐旱作物不仅能在干旱环境下生长,还能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开发生态农产品能提高附加值,增加你们的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农民汤姆看着种植的澳洲坚果幼苗,激动地说:“有了这些耐旱作物和加工厂,我们的农业一定能恢复生机,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了!”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马里北部区域,与马里生态学家奥马尔汇合。他们首先在马里北部区域建设荒漠化治理站和地下水开发站。荒漠化治理站配备了固沙植物种植机械和植被监测设备,团队成员与富拉尼族部落居民一起,在沙漠边缘种植沙棘和柽柳,同时采用现代技术搭建防风固沙网,防止沙丘移动;在地下水开发站,团队成员使用深井钻探设备挖掘地下水,同时安装水质净化装置,确保饮用水安全。团队成员向奥马尔介绍技术方案:“这些荒漠化治理站每年能种植固沙植物 1 亿棵,恢复草原面积 8000 平方公里;地下水开发站每年开采地下水 8 亿立方米,保障 20 万部落居民和 50 万头牲畜的饮水需求。” 奥马尔看着正在种植的沙棘幼苗,兴奋地说:“有了这些工程,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草原会逐渐恢复,长颈鹿和斑马也能重新回到这里生活了!”
在生态牧场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帮助富拉尼族部落居民建设生态牧场,划分放牧区域,配备牲畜饮水设施;同时建设畜产品加工厂,开发牛肉干、驼奶制品等产品。团队成员向部落居民传授生态牧场管理技术:“我们要根据草原植被情况,合理安排放牧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同时,开发畜产品能提高附加值,增加你们的收入,实现草原保护与部落发展的协同。” 富拉尼族部落首领易卜拉欣主动参与建设,他擦着脸上的汗水说:“以前我们只能靠放牧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有了生态牧场和加工厂,我们既能保护草原,又能增加收入,再也不用为生活担心了!”
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维多利亚州北部区域,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 —— 澳大利亚各州在水资源分配上存在分歧,新南威尔士州认为维多利亚州过度开采地下水,影响了下游的水资源供应。陈守义召集澳大利亚各州政府代表开会讨论,wiradjuri 族长老杰克提出了 “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 的建议:“我们可以建立墨累 - 达令河流域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中心,根据各州的用水需求和降水情况,统一调度水资源;同时,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设定开采限额,避免过度开采。” 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专家制定了《墨累 - 达令河流域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方案》,成立了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中心,负责统一调度流域水资源。经过七个月的协调,各州达成共识,维多利亚州将地下水开采量减少 40%,下游新南威尔士州的灌溉用水得到保障,小麦产量增加了 30%。澳大利亚农业部长布伦丹笑着说:“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用水问题,还改善了流域生态,真是一举两得!”
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尼日尔南部区域,团队面临着沙尘暴屡禁不止的问题。小满召集尼日尔政府代表、图阿雷格族部落居民和环保组织开会讨论,图阿雷格族部落首领哈米德提出了 “植被固沙 + 防风工程” 的建议:“我们可以在沙漠边缘种植更多的固沙植物,同时建设防风墙,减少沙尘暴的影响;另外,开展沙尘暴预警,让居民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为防风墙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沙尘暴强度和移动方向,同时建立沙尘暴预警系统,通过短信和广播向居民发布预警信息;在沙漠边缘扩大固沙植物种植面积,形成绿色防护带。经过五个月的整治,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了 80%,草原植被覆盖率提高了 35%。哈米德兴奋地说:“现在沙尘暴少了,草原上的草也长起来了,我们又能放心地放牧了,孩子们也能在草原上玩耍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生态永续拓展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干旱区,150 个跨区域水资源调度站每年收集雨水 50 亿立方米,100 个海水淡化厂每年生产淡水 30 亿立方米,河流断流率从 90% 降至 50%,小麦产量从 150 万吨增至 400 万吨,棉花产量从 40 万吨增至 120 万吨;“耐旱农业 + 生态农产品拓展” 模式推广后,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 200%,生态农产品加工厂每年增加产值 300 亿澳元。在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200 个荒漠化治理站每年种植固沙植物 3 亿棵,80 个地下水开发站每年开采地下水 20 亿立方米,荒漠化率从 85% 降至 55%,草原植被覆盖率从 10% 增至 40%;“荒漠化治理 + 生态牧场拓展” 工程实施后,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 18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 200 万人次,长颈鹿的数量增加至 5 万只,斑马的数量增加至 20 万只。
2064 年 12 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了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期中期总结会。来自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各国政府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部落居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拓展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澳大利亚环境部长特蕾西看着墨累 - 达令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和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治理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拓展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拓展。”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 wiradjuri 族部落,看到杰克的部落里,雨水蓄水池中的水充盈,跨区域输水管道将淡水输送到农田,农民们正在田间种植澳洲坚果,脸上洋溢着笑容;wiradjuri 族的传统水资源祭祀仪式重新举行,孩子们在仪式上学习传统祭祀礼仪,眼中满是好奇。杰克笑着说:“今年我们的耐旱农产品销售额达 120 亿澳元,生态旅游收入(结合河流文化观光)达 40 亿澳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还开设了传统水资源管理学校,让孩子们传承我们的文化;墨累 - 达令河的部分河道已经重新有水,明年我们就能在这里捕鱼了。”
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马里北部区域,小满和奥马尔一起监测草原生态,看到沙漠边缘的固沙植物长势喜人,形成了一条绿色的防护带,长颈鹿在草原上漫步,斑马在林间奔跑,场面生机勃勃;富拉尼族部落居民的生态牧场里,牲畜肥壮,畜产品加工厂的工人正在忙碌地生产牛肉干和驼奶制品。奥马尔兴奋地说:“现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草原生态越来越好,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这里观光,我们的生态旅游收入达 80 亿美元,部落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长颈鹿和斑马的数量不断增加,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
2065 年 6 月,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生态修复 “系统拓展” 阶段顺利完成。墨累 - 达令河流域干旱区,河流断流率从 50% 降至 20%,小麦产量从 400 万吨增至 1200 万吨,棉花产量从 120 万吨增至 350 万吨;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600 澳元升至 2200 澳元,贫困率从 88% 降至 38%;120 家农产品加工厂和耐旱花卉种植基地重新开业,25 万名工人重新就业;周边 120 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每户居民每日用水量恢复至 150 升。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荒漠化率从 55% 降至 30%,草原植被覆盖率从 40% 升至 65%,长颈鹿的数量从 5 万只增至 7 万只,斑马的数量从 20 万只增至 28 万只,羚羊的数量从 12 万只增至 35 万只;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300 美元升至 1000 美元,贫困率从 92% 降至 40%;100 家生态旅游企业和畜产品加工厂重新开业,18 万名员工重新就业;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 90%,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着改善。
2065 年 12 月底,“长效拓展” 阶段圆满完成。墨累 - 达令河流域建设的 600 个水资源永续拓展监测站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的 400 个草原生态永续拓展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8 万名 “生态永续拓展守护者” 上岗,其中 4 万名是 wiradjuri 族等原住民和非洲部落居民,他们定期监测水资源状况和草原生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基金” 累计投入 500 亿美元,帮助 400 万农民、部落居民转产、300 万原住民和部落居民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 2065 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生态永续拓展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完善的跨区域联动防护网,进入 “永续拓展良性循环” 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树立了 “大洋洲与非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拓展期,是构建生态系统跨区域联动防护网、实现生态成果全球协同共享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大洋洲的墨累 - 达令河流域和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缘,是地球上极具生态战略意义的区域,它们的永续拓展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拓展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成为跨区域联动防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墨累 - 达令河的水流更充盈、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草原更繁茂,让大洋洲和非洲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河水清澈充盈,wiradjuri 族村民在河边举行盛大的水资源祭祀仪式,农民们在田间丰收;看到了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草原绿意盎然,长颈鹿在草原上漫步,斑马在林间奔跑,非洲部落居民在生态牧场里放牧,孩子们在草原上追逐嬉戏。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江湾钓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