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多轴协同控制突破,机器人集群初联动
秘密基地一层的测试场上,二十台银灰色的小型机器人正以三角编队列阵,机械臂末端分别握着钻头、扳手、传感器和搬运爪。吴昊站在控制台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协同参数,对王鹏点头:“启动‘蜂群作业’程序。”
王鹏按下回车键的瞬间,二十台机器人同时启动。持钻头的机器人率先上前,在钢板上精准钻出三个直径5毫米的圆孔,动作刚结束,持扳手的机器人已同步跟进,将螺丝拧入孔中,误差不超过0.1毫米。更令人惊叹的是分工——当右侧两台负责搬运的机器人将零件送达时,左侧的传感器机器人立刻上前检测螺丝紧固度,数据实时回传至控制台,整个流程行云流水,没有半秒停滞。
“同步率98%!”王鹏盯着屏幕上的绿色曲线,声音带着激动,“比上次测试提升了3个百分点,而且……”他指向其中一台突然“宕机”的机器人,“你看,三号机故障后,旁边的五号机自动补位了!”
众人的目光投向五号机——它原本负责搬运,却在三号机停摆的瞬间切换模式,抓起扳手完成了剩余的拧螺丝任务,整个过程仅中断2秒。吴昊看着机器人自主调整的路径规划图,天蛾的电子音在意识中响起:“基于蜂群战机的‘分布式决策算法’已生效,每个节点都能实时共享全局信息,无需中央控制器调度。”
李师傅蹲在机器人旁,摸着它们底盘的传感器:“这玩意儿咋跟长了眼睛似的?刚才场地中间突然推过来的障碍物,它们绕开的路线比咱们预设的还近半米。”
“是天蛾优化的动态避障逻辑。”吴昊调出三维模拟图,“每台机器人每秒向同伴发送100组位置数据,结合激光雷达扫描的环境信息,能在0.5秒内算出最优路径。”他指向测试场边缘突然升起的1米高挡板,“再试试这个。”
挡板升起的瞬间,机器人集群没有丝毫犹豫。前排的六台机器人突然下蹲,机械臂撑地形成临时台阶,后排的机器人踩着“台阶”翻越挡板,落地后迅速重组编队,继续向目标点移动。整个过程如同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默契得仿佛共享同一套思维。
“这灵活性,够军方喝一壶的!”邵易阳抱着胳膊笑,“要是把这技术用到排爆机器人上,哪怕坏了几台,剩下的也能完成任务。”
吴昊却盯着屏幕上的能耗数据:“续航还能再优化。天蛾,分析低负荷状态下的动力分配。”
意识中弹出新的算法模型:“建议在协同作业时,让50%的机器人进入‘待机-激活’模式,非必要节点降低功耗,可延长续航2小时。”
王鹏立刻调整参数,测试场上的机器人随即分为两组——核心作业的十台保持满功率,其余十台则进入低功耗状态,仅维持基础传感功能。当需要搬运重型零件时,低功耗的机器人瞬间激活,合力抬起零件,效率丝毫不减。
“太智能了!”负责机械设计的工程师忍不住感叹,“它们好像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力,什么时候该省劲,跟活生生的蚂蚁群似的。”
吴昊望着测试场上忙碌的机器人集群,忽然想起天蛾数据库里的卡尔文明蜂群战机——千万架战机协同作战,能在瞬间组成防御阵型,也能化整为零执行突袭。他转头对众人说:“这只是开始。下一步,我们要让这些机器人和狼蛛全地形车、虎鲨潜航器联动,实现‘空地海’立体作业。”
夕阳透过测试场的高窗,给机器人的金属外壳镀上一层暖色。控制台的屏幕上,二十台机器人正围绕着一个复杂零件进行组装,数据流如瀑布般刷新,最终定格在“组装完成,合格率100%”的字样上。
天蛾的电子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多轴协同控制技术已达到预期指标,可支撑更大规模集群作业。建议下一步开发‘战术推演模块’,为承影战术机器人的战场应用做准备。”
吴昊看着机器人自动归位充电,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这些钢铁集群今天展现的默契,或许就是未来对抗未知威胁的底气。测试场的灯光渐渐暗下,只有控制台的屏幕还亮着,映照着一群人眼中的期待——属于机器人集群的时代,正从这片秘密基地悄然开启。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