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狼蛛全地形车越野测试,复杂地形任驰骋
漠北无人区的风像无数把小刀子,割得人脸生疼。黄沙被卷成旋转的漏斗,在天际线处与乌云绞成一团,而一台形似巨型蜘蛛的黑色机械,正碾过布满尖棱碎石的干涸河床。八条履带式长腿交替伸缩,关节处的液压杆发出沉稳的“嘶嘶”声,遇上前方1.5米高的断崖时,前腿骤然如千斤顶般撑直,将车头稳稳抬起,后腿精准搭住崖顶的岩石缝隙,稍一用力便带着车身攀爬而上,履带碾过崖边碎石滚落的瞬间,整个机械已稳稳站在崖顶——这便是吴昊团队耗时三年研发的“狼蛛”全地形车,此刻正接受极端环境的洗礼。
测试指挥车里,陆军某特种旅的张少校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看着狼蛛传回的实时数据流:“坡度45度,履带抓地力92%,动力输出稳定在额定功率的75%……这玩意儿比我们的‘猛士’越野车还野!”他忽然指向远处一片泛着油光的灰黑色地带,“敢不敢闯那片‘烂泥塘’?上个月我们有辆装甲车陷进去,绞盘拉断了三根钢缆,拖了三天才弄出来。”
吴昊对操作手点头示意。狼蛛驾驶舱内,天蛾的虚拟操控界面瞬间切换至“沼泽模式”:八条腿的履带间距自动加宽至1.2米,像给机械装上了“大脚板”;车身底盘升高30厘米,避开最深处的淤泥;足底传感器每0.1秒监测一次地面承压力,数据如流水般在屏幕上刷新。当第一条机械腿踏入沼泽,深褐色的淤泥瞬间没过履带三分之二,却见狼蛛车身微微前倾,其余七条腿依次跟进,天蛾的“动态重心算法”让它像真正的蜘蛛般将体重均匀分散,每条腿拔插间都带着精准的力度,竟在泥面上开出一条稳固的路径,时速始终保持在15公里,履带带起的泥浆飞溅在车身哑光涂层上,更添几分野性。
“神了!”张少校猛地拍了下大腿,膝盖撞到控制台都没察觉,“我们在藏南执行任务时,这种草甸沼泽一到雨季能绵延几十公里,车辆过不去,士兵只能背着几十斤的装备徒步,要是有狼蛛,物资运输效率至少能提三倍!”
更惊人的考验在后面。吴昊指着前方一处V形峡谷:“里面最窄的地方不足1.5米,两侧是近百米的垂直岩壁,试试?”
狼蛛应声驶入峡谷。起初还能八条腿并行,到了最窄处,车身突然像被压缩的弹簧般向内收紧——两侧的腿关节折叠,履带间距从2.5米骤缩至1.2米,整个机械扁平得像一块贴地的黑盾,擦着岩壁缓缓通过,履带与岩石摩擦产生的火花,在幽暗的峡谷里一闪而逝。驶出峡谷的瞬间,它又迅速展开肢体,如壁虎般攀上一面近3米高的垂直岩壁,履带表面突然弹出的钢刺深深嵌入岩石,抓力堪比专业岩钉,攀爬时的震动幅度甚至小于人手攀岩。
“这灵活性,简直是为战术渗透量身定做的。”张少校盯着热成像屏幕,狼蛛的发动机散热被智能温控系统压到最低,在屏幕上几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要是再加装消音装置,夜间突袭时,敌人的红外探测器根本抓不到它的影子。”
测试进入尾声时,吴昊启动了“极限负载测试”。狼蛛背部的液压平台缓缓升起,吊臂精准勾住一辆抛锚的军用吉普(约2.5吨),车身只是微微下沉便稳住重心。随后,它载着这额外的重量,以20公里的时速在起伏的丘陵地带行驶了5公里,八条腿的震颤幅度始终控制在5毫米内,履带齿纹里嵌着的碎石在颠簸中簌簌掉落,却丝毫不影响行进的稳定。
张少校当场在测试报告上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面时力道十足:“特种旅申请首批列装30台!对了,能不能加个武器站?比如在车顶装一挺12.7毫米机枪,遇到伏击时能自卫反击。”
“模块化设计早就考虑到了。”吴昊调出三维改装图,“除了机枪,还能兼容无人机发射管、地雷探测仪,甚至快速医疗舱——执行地震救援时,能在垮塌的废墟里运送伤员,履带还能切换成‘静音模式’,避免二次坍塌。”
夕阳将荒漠染成金红色,一群狼蛛全地形车列成纵队行进,八条腿在沙地上留下整齐的履带印,宛如给这片沉寂的荒漠盖上了一枚枚钢铁印章。张少校望着它们越走越远的背影,忽然想起北疆哨所的老兵说过,冬天的界碑旁,连马都迈不开腿——但现在,他仿佛看到这些钢铁蜘蛛,正顶着零下四十度的寒风,将物资稳稳送到哨兵手中。
天蛾的电子音在吴昊耳边响起:“已记录17种复杂地形参数,下一步可启动集群协同算法开发。”吴昊望着远处起伏的沙丘,知道狼蛛的测试只是开始,未来这些钢铁蜘蛛,终将在雪山、丛林、沼泽、荒漠间织成一张可靠的运输网,让任何复杂地形都不再是阻碍。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