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虎鲨潜航器深海试航,龙宫探秘破壁垒
南海某海域,科考船“探索者号”的甲板被咸湿的海风裹得发紧。银色的“虎鲨”潜航器静卧在防滑垫上,8米长的流线型身躯酷似蓄势待发的巨鲨,哑光涂层在阳光下泛着低调的冷光,尾部仿生尾鳍随波轻摆,仿佛下一秒就要摆尾入水。当吊车钢缆缓缓绷紧,潜航器被平稳吊离甲板时,吴昊站在舰桥窗前,指尖划过屏幕上天蛾生成的三维声呐图谱:“目标海域水深3000米,已标注三处海底热泉和一条活跃断层带,正好测试极限抗压与动态导航。”
海军潜艇学院的刘教授捧着保温杯,视线却死死盯着吊臂旁的深度计,镜片后的眉头拧成疙瘩:“目前军用潜航器的极限下潜记录是2000米,3000米的深海,每平方厘米要承受30公斤压力,相当于300个大气压压在蛋壳上。你们这钛合金耐压壳,真能扛住?”
吴昊调出耐压壳剖面图,蜂窝状空心结构在屏幕上层层展开:“外壳采用‘仿深海鱼骨骼’设计,天蛾逆向解析了马里亚纳海沟的狮子鱼骨骼结构,蜂窝腔内填充特种缓冲凝胶,实验室模拟3500米水压时,变形量仅0.2毫米,比指甲盖的厚度还小。”
随着一声轻响,虎鲨潜入碧波。下潜至500米,海水渐变成墨蓝;800米,阳光彻底被吞噬,唯有潜航器的远红外探照灯撕开黑暗。当深度计跳至1000米时,高清摄像头传回的画面让舰桥一片惊叹——成群的发光水母从镜头前飘过,伞盖上的环形纹路清晰如雕刻,连触手末端的荧光小点都粒粒分明。刘教授凑近屏幕,手指点着一只透明水母:“这成像质量,比‘蛟龙号’的高清摄像头还细腻!”
下潜至2000米时,声呐突然传来乱流预警。虎鲨的尾鳍瞬间调整30度角,像真鲨鱼般侧身滑入洋流缝隙,避开了前方百米处突露的海山尖峰。天蛾的“实时流体力学算法”在屏幕上飞速演算,潜航器在乱流中如柳叶般灵活,时速始终稳定在8节。刘教授突然指向声呐图上的红点:“左前方500米有热泉喷口,水温300c,周围海水密度剧变,传统导航会在这里‘失明’。”
话音未落,虎鲨已灵巧转向,同时从腹舱释放出三枚雪茄大小的微型探测器。它们像银色小鱼般摇曳着游向热泉,将水温、盐度、矿物质浓度等数据实时回传。吴昊操作屏幕,将子探测器的感知范围标成蓝色网格:“这些‘游动传感器’能织成局部感知网,比单一声呐导航精准10倍,连热泉喷口的水流脉动都能捕捉。”
当深度计的数字稳稳停在“3000”时,舰桥里爆发出压抑的欢呼。虎鲨的探照灯扫过一片覆盖着锰结核的海底平原,那些黑褐色的矿石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机械臂如灵蛇般探出,三指抓爪精准捏住一块拳头大的锰结核,取样过程中,潜航器的姿态稳如磐石,仿佛悬浮在湖面而非万米深海。
“该考真本事了。”刘教授放下保温杯,表情陡然严肃,“测试‘静默潜航’模式——关闭主动声呐,仅靠被动监听和地形匹配,能不能在模拟反潜网的区域穿过去?”
吴昊点击操控面板,虎鲨的主动声呐信号立即消失,尾部推进器切换至“低噪模式”,水下噪音降至90分贝——相当于一条成年蓝鲸缓慢游动的声响。当模拟反潜网的声呐波如探照灯般扫过这片海域时,虎鲨像融入墨色的影子,贴着断层带的岩壁滑行,利用沟壑褶皱巧妙规避,在声呐图谱上留下一串几乎不可见的涟漪,最终毫发无损地穿过所有探测节点。
“这隐蔽性,能让最先进的‘宙斯盾’反潜系统变成睁眼瞎!”刘教授猛地攥紧拳头,指节发白,“海军太需要这东西了——深海布放传感器、打捞黑匣子、给核潜艇秘密补给,还能悄无声息地蹲守关键航道,比有人潜艇安全百倍!”
回收虎鲨时,夕阳正将海面染成熔金。当潜航器被吊回甲板,刘教授抚摸着它体表凝结的深海沉积物,突然压低声音:“要是加装轻型鱼雷发射管,对付蛙人或小型舰艇……”
“模块化舱室可以兼容武器系统,但我们更看重它的‘非对称作战’价值。”吴昊调出模拟推演图,“比如在敌方航母战斗群500公里外布放声呐阵列,能提前300公里预警;或者在海峡要道布设无人警戒点,形成24小时不间断的深海防御网。”
海风卷着浪花扑上甲板,虎鲨机械臂上的锰结核样本在余晖中闪着微光。刘教授望着潜航器湿润的外壳,忽然想起年轻时在潜艇里听老艇长说的话:“深海是龙宫,咱们以前只能在龙宫门口打转,现在有了虎鲨,总算能推门进去看看了。”
吴昊望着翻涌的浪涛,天蛾的电子音在意识中轻响:“已采集3000米深海环境全参数,可支撑‘鸾鸟’号深海平台基地的初步设计。”他知道,虎鲨新技术的试航成功,让“空-天-地-海”装备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落了位——从今往后,这片蓝色星球的深海疆域,终将有属于他们的钢铁哨兵。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