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丰女国际农学院”的声望如日中天,“万国农桑会”的创立吸引万邦来朝,柳绣娘的“丰女纹样”远销海外之时,支撑这一切宏大图景得以顺畅运转的,是一条条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物流与信息通道。而在这纵横交错、日益繁忙的通道网络中,一支队伍以其独特的可靠性、灵活性与深厚的乡土渊源,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这便是李猎户所率领的商队。
当年的李猎户,凭借着对北地山川森林的熟悉、精准的箭术与一份江湖儿女的豪爽义气,在赵小满最初推广良种、面临地方豪强与旧势力阻挠的艰难时期,便已崭露头角。他不仅是最初良种的坚定护卫者,更是赵小满各项指令得以迅速传递、各地农情得以准确反馈的关键信使。随着局势的稳定与事业的扩张,他最初那支仅有数人、依靠骡马和脚力的小型护卫兼信使队伍,也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发展壮大。
在赵小满的默许与李青山那庞大皇商体系的有意扶持和整合下,李猎户的队伍逐渐被纳入了更为系统化的运营轨道。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护卫或信使,而是演变为一支兼具武装护卫、快速物流、情报传递乃至部分外交先行功能的特殊商队。因其核心成员多出身北地,与丰女村关系密切,对赵小满抱有极高的忠诚度,故而被称为“丰女商队”或戏称为“李猎户的北地快脚”。
这支商队的足迹,早已不再局限于北地几府。他们的路线,与大燕乃至周边国度的农业脉搏紧密相连。
向东,他们沿着古老的驿道,将来自农学院的最新优选种子、栽培手册,送往沿海州府,再从那里装上海船,运往南洋诸国;同时,也将南洋反馈的种植数据、遇到的病虫害信息以及当地特有的作物种子,小心翼翼地护送回丰女村。
向西,他们是丝绸之路上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伴随着驼铃与风沙,他们将耐旱的“丰女一号”选系、固沙植物的种子以及周婆婆的“丰女纹样”织品,运抵西域诸国,乃至更远的波斯边缘。返程时,他们的驼队和马车里,则载满了西域的瓜果苗木、波斯的地毯与香料,以及那些渴望前往丰女村求学的异域学子。李猎户麾下那些精通多地方言、熟悉西域风土的队员,往往承担着引导和初步接洽的重任。
向北,他们深入草原,与回鹘等部落交易,送去耐寒牧草种子和初步的毛纺技术指导,带回优质的羊毛、皮货,同时也密切注视着草原的动向,任何可能影响边境安宁与农业交流的蛛丝马迹,都会通过他们独有的渠道迅速报回。
向南,他们的身影也活跃在通往江南、蜀中的水陆码头上,协调着“绣娘坊”布料的运输,将南方的丝绸、茶叶、竹器北运,也将北方的药材、皮货、以及最新的农学院刊物南传。
李猎户本人,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凭勇武的猎户。多年的历练,使他成长为一名沉稳干练、目光犀利的队伍领袖。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每一次重要的护送任务,他仍常常亲自带队。他能根据天空的云彩判断未来的天气,能通过地面的痕迹察觉潜在的危险,能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复杂的局势中选择最安全、最有效率的行进路线。他对手下队员要求极严,强调纪律与团队协作,但同时也极为护短,与队员们同甘共苦,在队员们心中拥有极高的威望。
他的商队,不仅是一支运输队,更是一个流动的信息枢纽与安全屏障。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货物与种子,更是希望、技术与信任。许多前往丰女村的异邦重要人物,其入境后的沿途安保与接待,往往由李猎户的商队协同地方官府负责。他们以其专业与可靠,赢得了许多外邦使臣的赞誉,无形中提升了大燕的形象。
在丰女村,李猎户的商队归来,总是如同节日般热闹。车队满载着各地的物产、书信以及外界的最新消息。队员们跳下马背,与熟悉的乡亲们打着招呼,将捎带的物品分发给各家。李猎户则会第一时间前往农学院或是赵小满的办公处,进行详细的汇报,递交沿途收集的农情报告、异邦动态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预警。
赵小满对李猎户及其商队,抱有绝对的信任。她深知,没有这条血脉般不断流动、连接内外的纽带,农学院的成果难以如此迅速惠及四方,万国农桑会的交流也难以如此顺畅深入。李猎户的商队,如同她延伸出去的触角与臂膀,将丰女村这个心脏泵出的生机与活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燕乃至更遥远国度的肌体之中,同时也将外界的信息与养分,回馈给这个日益强大的心脏。
这一日,黄昏时分,又是一支风尘仆仆的马队驶入丰女村。为首的正是李猎户,他黝黑的脸庞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马背上驮着沉重的箱笼,里面是来自西域高昌国的特殊矿物肥料样本,以及波斯学者关于果树嫁接的最新研究手稿。队伍中,还跟着几名初次到来的、眼神中充满好奇与期待的吐蕃学子。
村口的人们纷纷驻足,热情地招呼着。李猎户利落地翻身下马,将缰绳交给迎上来的队员,目光习惯性地扫视了一圈村庄,确认一切安好,然后大步朝着农学院那灯火通明的方向走去。
他的身影,连接着身后的滚滚风尘与眼前的宁静村落,连接着远方的未知世界与这片不断创造奇迹的沃土。这条由他与他的商队用脚步和车轮碾出的血脉纽带,正随着时代的需求,变得愈发坚韧,愈发重要。
喜欢荒村辣媳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荒村辣媳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