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剌子模启战端,万里西征路途难。
老将献计破坚城,智勇双全定河中。
招抚民心施仁政,保全工匠显远见。
一代名臣安社稷,功在千秋泽后人。
1219年的春天,蒙古草原上战云密布。成吉思汗在克鲁伦河畔举行盛大誓师仪式,二十万蒙古铁骑整装待发。花剌子模杀害蒙古商队和使臣的消息,如同野火般传遍草原,点燃了每一个蒙古战士心中的怒火。
在出征的队伍中,年过半百的博尔术格外引人注目。虽然鬓角已经斑白,但他的目光依然锐利如昔,身姿挺拔如阿尔泰山的雪松。成吉思汗特意将他安排在身边,担任西征大军的总参赞。
博尔术,行军途中,成吉思汗与这位老友并辔而行,这次西征,我们要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土地和城池。你有什么看法?
博尔术沉思片刻,答道:大汗,西方城池坚固,与我们草原上的战斗完全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在于扬长避短。我们的骑兵机动性强,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
大军行进至额尔齐斯河畔时,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如何渡过这条宽阔的大河。年轻将领们主张强渡,博尔术却建议:可以先派小股部队侦察,找到水流较缓的河段。同时征集当地渔民的船只,制作筏子。
这个稳妥的建议被采纳,蒙古军顺利渡河,保存了全军实力。
1219年秋,蒙古大军包围了花剌子模边境重镇讹答剌。这是蒙古军遇到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坚城。城墙高达十丈,护城河宽阔,守军装备精良。
在第一次军事会议上,术赤、察合台等年轻王子主张立即强攻。博尔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诸位王子请看,他指着城防图说,讹答剌城墙坚固,强攻必然损失惨重。不如先扫清周边小城,断绝其外援,再围而不攻,待其粮草耗尽。
成吉思汗采纳了这个建议。蒙古军分兵攻占周边城镇,将讹答剌完全孤立。两个月后,城中粮尽,守军不战自溃。
接下来的不花剌城更是难攻不落。这座城市不仅城墙坚固,守军还配备了先进的投石机和弩炮。蒙古军连续发动数次进攻都未能得手,伤亡颇重。
一天深夜,博尔术独自登上附近的山丘,观察城防。他发现守军虽然装备精良,但部署呆板,缺乏应变能力。次日,他向成吉思汗献计:陛下,我们可以佯攻东门,吸引守军主力,然后以精锐突击西门。同时派人在城外散布谣言,动摇军心。
这个计策果然奏效。蒙古军声东击西,一举攻破不花剌。此战后,博尔术的声望在军中更上一层楼。
然而,随着战线的拉长,蒙古军开始面临严重的补给问题。从中亚到波斯,漫长的补给线时常被切断。一些年轻将领产生了急躁情绪,主张速战速决。
在撒马尔罕城下,一场激烈的争论在军事会议上爆发。
我们应该立即发动总攻!一位年轻将领激动地说,我军士气正盛,一鼓作气必能破城。
另一位将领反驳:城中守军数万,城墙比不花剌还要坚固。强攻要付出多大代价?
就在争论不休时,博尔术缓缓起身,帐中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身上。
陛下,博尔术向成吉思汗躬身行礼,我军远来,利在速战,这是事实。然则,强攻虽可下城,伤亡必重。更关键的是,即便攻下城池,若民心不附,我们前脚离开,后脚就会叛乱。
他走到地图前,继续分析:撒马尔罕是河中地区的中心,若能以较小的代价夺取此城,并使其真心归顺,将对整个战局产生深远影响。臣建议,先遣使招降,宣示大汗仁德,许归顺者生路。若其不降,再以兵威加之。届时,城中军民知我仁至义尽,抵抗意志必然削弱。
成吉思汗沉思良久,最终采纳了博尔术的建议。蒙古使者带着成吉思汗的谕令进入撒马尔罕,承诺只要开城投降,保证全体军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虽然第一次劝降未能成功,但在蒙古军展示强大武力,连续攻破几处外围据点后,撒马尔罕守军的意志开始动摇。最终,在围城一个月后,城中部分守军发动兵变,开城投降。
占领撒马尔罕后,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处置这座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
在战后会议上,气氛异常紧张。一些将领因为攻城时遭受损失,主张按惯例进行惩戒性屠城。
守军抵抗了一个月,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一位满脸伤疤的将领激动地说,如果不加以严惩,其他城市都会效仿!
很多将领纷纷表示赞同。就在成吉思汗即将做出决定时,博尔术与耶律楚材同时站了出来。
大汗!博尔术的声音坚定而沉着,请听臣一言。撒马尔罕不仅是西方重镇,更是文明荟萃之地。城中工匠、学者云集,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啊!
他走到大殿中央,环视众将:如果我们屠城,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一片废墟。但如果我们保全这座城市,挑选其中的工匠、学者迁往东方,让他们为我们服务,那才是真正的财富。
耶律楚材也补充道:博尔术大人说得对。这些工匠能制造先进的武器,学者能帮助我们治理新征服的土地。屠杀他们,就是毁掉我们自己的未来。
博尔术继续恳切陈词:大汗志在建立万世基业,不仅要征服土地,更要征服人心。留下普通百姓,让他们继续耕作、经商,这座城市就能永远成为大蒙古国的粮仓和兵库。
成吉思汗被说动了。他下令:只处决少数负隅顽抗的将领,赦免所有投降的守军,保护城中工匠和学者,普通百姓各安其业。
这个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消息传开后,后续许多城市都选择不战而降,大大加快了蒙古西征的进程。博尔术的远见,为蒙古帝国保存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
在接下来的征战中,博尔术继续发挥稳定军心、匡正策略的作用。当蒙古军进军至阿姆河流域时,遇到了一种全新的作战环境——炎热干燥的气候、复杂的水系网络。
许多来自蒙古草原的士兵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战马也因为不适应当地的饲料而消瘦。军心开始浮动,一些士兵甚至产生了思乡情绪。
博尔术及时向成吉思汗建议:陛下,我们应该调整作战节奏。在炎热的中午休息,早晚凉爽时行军。同时学习当地人的经验,改用适合此地环境的饲料喂养战马。
他还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收集当地的情报和经验。我们要向被征服者学习,博尔术说,他们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统治这片土地。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征服玉龙杰赤后,面对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博尔术再次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当时有将领提议拆毁城中的图书馆,认为那些书籍都是异端邪说。
博尔术却力排众议:知识没有善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些典籍中可能包含着治理国家的智慧。他建议将这些典籍运回蒙古,并招募当地的学者进行翻译整理。
这个建议虽然当时没有被完全理解,但却为后来蒙古帝国吸收各文明精华、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统治模式奠定了基础。
西征三年,博尔术虽然年事已高,但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他不仅在西征军事上屡献奇策,更在治理新征服领土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建议。
成吉思汗曾经感慨地对左右说:博尔术就像草原上的老骆驼,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在最艰难的时刻,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历史奇人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