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窗台上时,豆宝就被一阵清脆的“叮铃”声吵醒了。她揉着眼睛坐起来,看见窗檐下挂着个新做的风铃,是用细铁丝串着的贝壳和玻璃珠,风一吹就发出好听的响声。
“醒啦?”娘端着水盆进来,看见她盯着风铃看,笑着说,“你爹昨天去海边拉货,捡了些贝壳回来,说给你做个玩意儿。”
豆宝光着脚跑到窗边,踮着脚够风铃。贝壳是粉白色的,上面有淡淡的纹路,像海浪留下的脚印;玻璃珠是透明的,阳光透过它们,在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
“真好看!”她轻轻碰了碰贝壳,风铃又“叮铃”响起来,引得屋檐下的燕子探出头,歪着脑袋看。
“快洗漱,”娘把毛巾递给她,“今天要去赶集,你王奶奶说集上有卖糖画的,去晚了就没了。”
豆宝立刻加快了速度。院子里,爹正把编好的竹筐搬上驴车,竹筐上还沾着新鲜的竹屑,带着清香味。“快点丫头,”爹笑着催,“去晚了不仅糖画没了,你要的彩色丝线也可能被别人买走了。”
豆宝最喜欢集上那个卖丝线的摊子,老板娘总把线轴摆成彩虹的样子,红的、黄的、蓝的,绕在手指上能编出好看的手链。她拎着小布包跑出门,布包里是娘给的零花钱,用手帕包了三层,摸起来硬硬的。
驴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车轮压过石子路“咯噔”响,像在和檐下的风铃应和。豆宝坐在车辕上,手里把玩着爹给她的小贝壳,看路边的野花一路向后退,忽然觉得这风里除了花香,还有点别的味道——是海的味道,咸咸的,从贝壳的纹路里钻出来。
集上果然热闹。卖菜的吆喝声,打铁的叮当声,还有孩子们追跑的笑声,混在一起像锅沸腾的粥。豆宝拉着爹的衣角,先直奔糖画摊。老师傅正用糖稀画一条龙,金黄的糖丝在青石板上游走,转眼就成了威风凛凛的龙,引得一群孩子叫好。
“我要个小兔子。”豆宝踮着脚说。
老师傅笑眯眯地舀起糖稀,手腕一转,糖丝落下,耳朵、身子、短尾巴,一只蹲坐着的小兔子很快就成了形,还沾了点红色的糖珠当眼睛。豆宝举着小兔子,舍不得吃,看糖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像块琥珀。
丝线摊前果然挤满了人。豆宝挤进去,指着最上面那排丝线:“阿姨,我要那捆天蓝色的,还有粉色的。”老板娘笑着帮她取下来,用牛皮纸包好:“给你便宜点,小姑娘手巧,编出来的东西肯定好看。”
爹在旁边的竹器摊停下,和摊主聊起了生意。那摊主编的竹篮样式新颖,篮沿还缠着彩色的布条,豆宝看了直点头。爹拿起一个小竹篮:“这个给丫头装针线正好。”
回家的路上,豆宝把糖画啃得只剩根竹签,手里拎着丝线和小竹篮,坐在驴车上晃悠。风又起了,吹得她的发丝贴在脸上,也吹得驴车的铃铛“叮铃”响,和家里的风铃像是在说悄悄话。
刚到院门口,就看见王奶奶站在门口等,手里拿着个竹制的针线笸箩。“豆宝回来啦,”王奶奶笑着说,“快来,我教你用新丝线编络子。”
络子是用来装玉佩的,王奶奶说女孩子戴玉要讲究,用络子套着既好看又安全。豆宝搬了个小板凳坐在王奶奶身边,看她用两根丝线在指间绕来绕去,转眼就编出个漂亮的梅花结。
“看好了,”王奶奶耐心教,“先打个活结,然后这根压那根,那根穿这根……”豆宝学得认真,手指被丝线勒出红痕也不吭声,眼里只盯着渐渐成形的结。
爹把贝壳风铃又往窗边挪了挪,这样风从任何方向吹来都能响。娘在灶房烙饼,面香混着柴火的烟味飘出来,和风铃的响声缠在一起,让人心里踏实。
傍晚时,豆宝终于编好了第一个络子,是个简单的平结,虽然有点歪歪扭扭,但她很满意,小心翼翼地放进爹买的小竹篮里。王奶奶帮她整理丝线:“明天教你编更复杂的,编个鱼形的,保佑你爹出海平安。”
豆宝点头,眼睛却看向窗外。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风铃在暮色里轻轻晃,贝壳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群跳跃的小鱼。远处传来归航渔船的汽笛声,闷闷的,却让人觉得安心——那是出海的人回家了。
晚饭时,风铃又响了,比白天更清脆些。豆宝扒着碗里的饭,忽然说:“爹,下次你再去海边,帮我捡个最大的贝壳好不好?我想把它也串在风铃上。”
爹笑着点头:“好,捡个能装下你拳头的。”
娘给她夹了块鱼:“快吃,吃完把你的络子给我看看,说不定能用上——前几天你姥姥托人带来块玉佩,正愁没合适的络子呢。”
豆宝心里甜滋滋的,扒拉着饭,听着风铃的响声,觉得这檐下的风好像也带着甜味。她想,等明天编好了鱼形络子,一定要挂在风铃旁边,让风一吹,既有铃铛响,又有络子晃,那该多热闹。
夜色渐浓,风铃的响声慢了下来,像困了似的。豆宝躺在床上,手里攥着没编完的丝线,听着窗外偶尔响起的“叮铃”声,渐渐睡着了。梦里她好像变成了一只贝壳,挂在风铃上,跟着风一起唱歌,歌声里有海的味道,有家的味道,还有丝线缠绕的温柔。
喜欢灶王爷的赊账簿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灶王爷的赊账簿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