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鹰嘴涧外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泥泞的山路却再次被一双匆匆的脚踩过。交通员老金头带着一身风霜和几处新的刮伤,将一个比上次更加沉重、用防水油布严密包裹的包袱,以及一封依旧纤薄却仿佛承载着千钧重量的信,送到了杨帆手中。
“司令,苏记者那边……费了大劲了。”老金头的声音带着长途跋涉后的嘶哑,简单交代了一句,便疲惫地坐到一旁,接过赵大海递来的热水猛灌。
杨帆的心再次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他先小心地解开那个沉重的包袱。油布层层掀开,露出的不是药品,而是几十本装帧各异、却都保存完好的书籍!书籍的封面和扉页大多印着繁体字,有些还夹杂着英文,纸张泛着淡淡的墨香,与密营里粗糙的土纸和手抄本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随手拿起几本翻阅:《战争论》(克劳塞维茨着,中文译本)、《论持久战》(毛泽东着,伪装封面)、《大众哲学》(艾思奇着)、《鲁迅全集》(散册)、《家》(巴金着),甚至还有几本关于基础物理、化学和世界地理的普及读物。这些书籍,如同久旱后的甘霖,对于精神食粮同样匮乏的密营来说,其价值不亚于一批武器弹药。
“太好了!真是雪中送炭!”陈明拿起那本《论持久战》,激动得手指微微发抖,“我们太需要这些了!干部轮训,战士们学文化,都有了新教材!”
青山也抚摸着那些社科和哲学书籍,眼中闪烁着光芒:“思想上的武装,永远不能松懈。这些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看清前方的道路。”
杨帆压抑着内心的波澜,将目光转向那封信。信封依旧是普通的牛皮纸,上面的字迹依旧娟秀有力。他走到马灯下,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拆开了信封。
“杨帆司令勋鉴:”
开篇依旧是克制的敬语。
“去岁寒冬,蒙赠狼毫,感念于心。关山万里,幸得友人相助,前次药品想必已妥收。今次托请侨胞同道,多方搜罗,觅得些许书册,多为军事政论、哲学社科及文学读物,虽不成体系,或可助诸君于戎马倥偬间,开阔眼界,砥砺思想。知识之力,有时甚于刀兵,望能善用。”
她轻描淡写地略过了搜集和运输这些“精神食粮”的艰辛,但杨帆能想象到,在战乱年代,将这些书籍从南方甚至海外安全运抵东北,需要怎样的周折与风险。
接着,信件的重点转向了外界局势,笔触变得凝重而深邃:
“近观欧陆,风云骤紧。德国已悍然吞并捷克全境,英法绥靖政策破产在即。希特勒野心勃勃,兵锋直指波兰,大战一触即发。此非独欧洲之祸,实乃全球法西斯势力猖獗之必然。日本与之沆瀣一气,窥伺苏联及南洋之心不死。远东局势,恐将因欧战爆发而更趋复杂。然,危机并存。若欧战起,英美苏等国之注意力必将部分转移,或可减轻贵部面临之压力,亦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之形成,提供契机。望司令洞察时局,善抓机遇。”
她的分析,清晰、冷静,充满了战略眼光,将遥远欧洲的硝烟与东北眼前的战局紧密联系起来,为杨帆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宏观视野。
信的末尾,她的语气再次转为关切:
“北地春来迟,山中料峭,望司令及诸同志保重贵体。听闻贵部整训有成,根基渐稳,欣慰不已。建设巩固之根据地,乃长期抗战之基石,其中艰辛,婉晴虽未亲历,亦能体味一二。不知近来可有新的感悟与困难?纸墨有限,惟愿再闻佳音。谨祝,春祺。苏婉晴 谨启。”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直白的思念,但那跨越山河的关心、思想的共鸣以及对他所做事业的深刻理解,都透过字里行间,清晰地传递过来。
杨帆反复阅读着信件,尤其是关于欧洲局势和根据地建设的那两部分,心中思潮起伏。苏婉晴的信,就像一扇不断打开的窗,让他这个被困于深山密营的指挥员,始终能与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保持连接,不至于变成井底之蛙。
他走到那简陋的书桌前,拿出苏婉晴赠送的那支派克金笔,拧开笔帽,吸满墨水,铺开一张相对平整的土纸。他需要回信。不仅要表达谢意,更要与她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也是一种对这份珍贵情谊的回应。
他沉吟片刻,笔尖落在纸上:
“婉晴先生惠鉴:”
他用了“先生”这个既尊重又显亲近的称呼。
“鸿雁再至,惠赠书册并手书,均已拜收。此批精神食粮,价值连城,干部战士闻之,无不欢欣鼓舞,如久旱逢甘霖。必当善加利用,以增智识,以固信念。先生于万里之外,犹心系北疆,奔走呼号,筹措物资,高谊隆情,感佩莫名。”
他简要描述了部队利用冬季进行军政整训、文化学习的情况,以及“暗箭”计划初步取得的成效(使用了隐晦的说法)。然后,他着重谈到了对根据地建设的思考:
“先生提及根据地建设,确为至理。经磐石湾之失,痛定思痛,深感‘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之精义。如今我部转变策略,不求固定之公开地盘,而以发动群众、秘密发展、建立隐蔽之根基为首要。军民一心,如鱼得水,则我虽无定形,而根基深厚,敌虽强大,亦难奈我何。近日挫败敌数次清剿与毒计,皆赖于此。然,其中如何平衡斗争与发展、如何更有效组织民众、如何打破经济封锁,仍时常困扰,尚需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他也回应了她对时局的判断:
“先生对欧局之分析,精辟透彻,令吾等豁然开朗。世界反法西斯大势已成,我中国之抗战,必与此洪流汇合。吾等在此坚持,既为保家卫国,亦为世界正义贡献心力。请先生放心,吾等必坚定信念,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深耕厚植,以待天时。”
信的结尾,他写道:
“春寒料峭,关内想必亦多风雨,望先生亦善自珍重,笔锋常健。盼佳音再至。顺颂,撰安。杨帆 谨复。”
他没有过多提及个人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信任、交流的渴望以及那份并肩作战的使命感,已然说明了一切。
信件和书籍,如同精神的火种,再次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上燃起希望与智慧的光芒。千里传书,连接的不仅是两个人,更是两个战场,两种斗争方式,共同指向那个必将到来的黎明。
《烽火涅盘抗日血泪》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烽火涅盘抗日血泪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烽火涅盘抗日血泪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