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方舟基地的核心大厅里,第一次全球方舟联盟大会在晨光中拉开帷幕。六个基地的代表齐聚于此,卡洛斯带着亚马逊的雨林土壤样本,穆罕默德捧着撒哈拉的太阳能板碎片,索菲亚展示着阿尔卑斯的冰川水样,伊恩则小心翼翼地捧着装有清海藻的培养皿——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礼物”,被整齐地摆放在中央的金属台上,像是人类文明重启的勋章。
林野站在全息投影台前,指尖轻触屏幕,一幅动态的世界地图缓缓展开。地图上,代表六个方舟基地的光点正不断向外辐射出淡蓝色的光芒,光芒所及之处,灰色的“废墟区”正逐渐被绿色的“生态恢复区”取代。“各位,过去半年,我们从各自为战到携手同行,先后击退了腐殖潮、金属蠕虫和深海绞杀者,更启动了陆地种植与海洋净化计划。”他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遍大厅,每一个字都带着力量,“今天,我们召开联盟大会,不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规划未来——让人类文明真正摆脱‘幸存者’的标签,重建属于我们的家园。”
穆罕默德率先起身,手中的太阳能板碎片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撒哈拉基地已建成三座大型太阳能电站,每月能产生120万度电力。我提议,建立‘能源共享网络’,通过地下电缆将各基地的能源连接起来,彻底解决电力短缺问题。”他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索菲亚立刻补充:“阿尔卑斯基地的冰川水源可通过净化管道输送至干旱地区,我们可以同步推进‘水资源调配计划’,与能源网络相辅相成。”
会议过半,伊恩捧着培养皿走到台前,清海藻在透明容器中泛着荧光:“大洋洲基地的清海藻已在太平洋沿岸成功繁殖,三个月内可净化50万平方公里海域。但我们发现,单一的微生物净化效率有限,需要联合各基地的生物实验室,培育更多抗污染物种。”林野点点头,将早已准备好的“生态重建蓝图”投射在屏幕上:“我建议成立‘全球生态联盟’,昆仑基地提供机械支持,亚马逊基地负责植物培育,落基基地的幸存者擅长地质勘探,可协助寻找未污染的土地——我们分工协作,三年内让陆地植被覆盖率恢复到战前的30%。”
讨论进入尾声时,阿夏抱着一本泛黄的旧时代书籍走上前,书页上印着“人类文明史”的字样。“我们重建家园,不仅要恢复物质世界,更不能忘记文明的传承。”她的声音温柔却坚定,“我提议在各基地建立‘文明博物馆’,收集旧时代的书籍、艺术品和科技资料,让孩子们知道人类曾经的辉煌,也明白我们肩上的责任。”大牛立刻附和:“我愿意组建‘文明护卫队’,负责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料,防止变异生物或意外灾害的破坏。”
夕阳西下时,联盟大会落下帷幕。六个基地的代表共同在“文明新生公约”上签下名字,公约中明确了资源共享、技术协作、生态重建和文明传承四大核心目标,并确定每季度在不同基地召开一次线下会议,实时调整重建计划。当最后一个名字落下时,核心大厅的灯光突然变暗,中央的金属台缓缓升起,一座小型的“文明火种塔”从台底浮现——塔尖的蓝色火焰由方舟基地的核心能源点燃,象征着人类文明永不熄灭的希望。
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昆仑基地的种植区里,林野和老石一起种下了第一棵“希望树”。树苗是亚马逊基地培育的抗辐射品种,嫩绿的枝叶在风中轻轻摇曳。“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说要找到人类文明的希望吗?”老石拍着林野的肩膀,眼中满是感慨,“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样子。”林野点点头,望向远方——基地的外围,新的防御工事正在建设,运输机不断起降,将物资和人员送往各个基地;孩子们在新建的学校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与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三个月后,全球能源共享网络的第一条电缆在欧亚大陆地下贯通,当电流成功输送到撒哈拉基地时,穆罕默德发来实时影像:太阳能电站的灯光照亮了整片沙漠,孩子们在灯光下欢呼雀跃,手中挥舞着绘有六个基地标志的旗帜。半年后,太平洋的清海藻净化区迎来了第一批迁徙的海鸟,伊恩在通讯中激动地说:“海洋里出现了成群的小鱼,珊瑚礁也开始重新生长,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一年后的某天清晨,林野站在昆仑基地的观测塔上,看着朝阳从东方升起。全息屏幕上,各基地的重建进度不断更新:陆地植被覆盖率已达15%,全球幸存者数量突破5000人,第一所“文明大学”在亚马逊基地正式开学。他拿起通讯器,拨通了阿夏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孩子们清脆的笑声:“林野先生,我们正在文明博物馆里看旧时代的飞机模型,老师说以后我们也能造出自己的飞机!”
林野挂掉电话,望向远方的天际线。他知道,重建人类文明的路还很长,未来或许还会遇到新的挑战,但只要六个基地的人们团结一心,只要文明的火种始终燃烧,人类就一定能在这片曾经的烬土上,创造出比过去更辉煌的未来。风从耳边吹过,带着种植区的花香和海洋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希望与重生的故事——在经历了毁灭与苦难后,人类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之光,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坚定地前行。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