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方舟基地的雨林边缘,一座由金属支架和透明穹顶搭建的建筑正沐浴在晨光中。穹顶下,三十名来自不同基地的孩子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好奇地抚摸着墙上的全息投影屏——这里是“方舟文明大学”的第一所分校,今天是正式开学的日子。
林野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心中满是感慨。半年前,他还在为抵御腐殖潮而奔波,如今却能亲眼见证人类文明的传承正式启航。“孩子们,欢迎来到方舟文明大学。”他的声音温和却有力,“在这里,你们不仅会学习旧时代的科技知识、生态常识,更会明白一个道理——文明的延续,不仅需要物质的重建,更需要精神的传承。”
讲台上,阿夏正调试着教学设备,她身后的全息投影屏上,正播放着旧时代的城市影像:高楼大厦间穿梭的磁悬浮列车、农田里自动化的播种机、实验室里科学家们专注研究的身影。“这些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我们祖先曾经的日常。”阿夏的声音带着憧憬,“而你们,就是让这些日常重现的希望。”
开学第一课,由伊恩讲授“海洋生态保护”。老人特意带来了装有清海藻的培养皿,当孩子们看到透明的微生物在海水中发出荧光时,眼中满是惊叹。“这些小家伙能净化海水,就像大自然的清洁工。”伊恩拿起培养皿,轻轻晃动,“但它们也很脆弱,需要我们的保护。未来,你们或许会发明更高效的净化技术,让更多海域恢复生机。”
课程间隙,大牛带着孩子们来到基地的防御工事旁,展示电磁步枪和火焰喷射器的工作原理。“这些武器不是用来伤害别人的,而是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他拿起一把缩小版的电磁步枪模型,递给一个名叫小米的小女孩,“比如上次遇到深海绞杀者,正是靠着这些武器,我们才守住了清海藻培育舱。”小米接过模型,认真地说:“我以后要发明更厉害的武器,保护大家!”
下午的“文明史”课上,林野给孩子们讲起了方舟基地的故事——从昆仑山脉的冰脊龙之战,到亚马逊雨林的腐殖潮突围,再到落基山脉的金属蠕虫围剿。当讲到众人齐心协力修复能源核心时,台下的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想要分享自己基地的故事。来自撒哈拉基地的男孩阿里说:“我爸爸是太阳能电站的工程师,他说上个月为了修复电缆,在沙漠里待了三天三夜!”
夕阳西下时,第一天的课程结束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一本特制的“文明手册”,手册里记录着各基地的历史、重要的科技知识,还有空白的页面,等待着他们写下自己的故事。林野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对身边的阿夏说:“这才是我们重建文明的意义——不仅要让自己活下去,更要让后代知道,人类曾经经历过什么,又为何而奋斗。”
接下来的日子里,方舟文明大学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昆仑基地的机械师们为学校送来改装后的教学设备,能模拟各种自然环境,让孩子们直观地学习生态知识;亚马逊基地的农民则带着孩子们在温室里种植作物,教他们分辨不同植物的特性;大洋洲基地的研究员通过卫星通讯,远程为孩子们讲授海洋生物知识。
一个月后,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文明探索”活动。孩子们分成小组,跟随基地的队员前往附近的废墟,寻找旧时代的文明遗迹。林野带领的小组在一座废弃的图书馆里,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书籍,其中一本《自然科学百科》让孩子们爱不释手。“这些书里有好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小米兴奋地说,小心翼翼地将书放进特制的保护袋里,“我们要把它们带回学校,让更多同学看到。”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将找到的遗迹和书籍整理成册,在学校里举办了“文明展”。当其他基地的代表通过卫星通讯看到展览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穆罕默德说:“撒哈拉基地也要建立分校,让沙漠里的孩子们也能学习文明知识!”索菲亚则表示,阿尔卑斯基地的医疗资料可以作为教材,培养更多的医护人员。
林野站在展览现场,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文明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但此刻,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几十年后,这些孩子会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农民,他们会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船探索宇宙,会培育出更优良的作物养活更多人,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将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峰。
夜幕降临,方舟文明大学的灯光依旧明亮。教室里,孩子们还在认真地阅读书籍,讨论着白天学到的知识。林野走出学校,望着满天繁星,心中默默许下心愿:愿这些孩子能永远保持对文明的敬畏与热爱,愿人类文明的火种,能在他们手中,燃烧得更加明亮。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