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人心齐,泰山移
伙食管理委员会的成功实践,像一阵温润的赣南秋风,吹散了笼罩在玻璃厂上空的浮躁与怨气,也吹活了王超心中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意识到,让工人当家做主,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吃饭”这个眼前难题,更要将这种主人翁精神渗透到工厂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抵御外界风浪的定力,激发内生不竭的动力。
在又一次领导班子会议上,王超提出了将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制度化的构想。
“同志们,‘伙食委员会’让我们看到了工人兄弟们的智慧和担当。现在,我们要把这种‘当家做主’的精神,请进我们的生产车间,请到我们的技术革新一线。”王超目光炯炯地看着在座的副厂长张涛、工会主席老周、生产科长老刘等人,“我提议,在各主要车间正式建立‘车间民主管理小组’,由工人选举代表,与车间主任、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车间的生产计划安排、质量管控、技术难题攻关,甚至是小范围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评议。”
老周首先表示支持,他搓着大手,脸上带着兴奋:“厂长,这个法子好!工友们心里有杆秤,谁干得好,谁在糊弄,他们最清楚。让他们参与管理和评议,这评比出来的先进,大家才服气!”
生产科长老刘则有些顾虑,他摸了摸下巴:“让工人参与制定生产计划?这……计划都是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和咱们的设备能力算出来的,他们能理解吗?万一……”
“老刘,”王超接过话头,语气平和却坚定,“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一线工人最了解机器的‘脾气’,最清楚每个工序的瓶颈。让他们参与,不是要否定计划,而是让计划更贴合实际,更能挖掘潜力。就像之前雷师傅他们改造设备,不就是突破了原有计划的局限吗?”
张涛沉吟片刻,也从财务角度表示了赞同:“我看可行。如果每个工段都能像伙食委员会那样精打细算,注意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减少次品,那积少成多,对全厂的成本控制将是巨大的贡献。我们可以考虑给各小组设定明确的节约指标,并与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挂钩,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思路统一后,工会和老刘立刻行动起来。各车间通过班组推荐、民主选举,很快成立了由老师傅、技术骨干、青年工人代表组成的民主管理小组。王超亲自参加了深加工车间民主管理小组的第一次会议。
会议就在车间的休息区进行,围坐在一起的,有组长雷师傅,几位资深技工,还有像小李这样脑子活、肯钻研的年轻人。
雷师傅作为组长,主持起来已经有模有样:“今天咱们主要议两件事:第一,下个月百货大楼那批异型瓶的生产安排,任务量不小,看看怎么排班能既保证进度,又不让大伙儿太累;第二,就是张副厂长说的节约指标,咱们车间用的金刚砂、切割油损耗比较大,都议议,看怎么省。”
一开始,几位老师傅还有些拘谨,习惯性地等着车间主任或者雷师傅拿主意。但小李几个年轻人先开了口。
“雷师傅,我觉得异型瓶的打磨工序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小李拿着个小本子,上面画着简易的工序图,“先把所有瓶子的粗磨做完,再统一进行精磨,这样可以减少更换打磨工具的频率,估计能省下不少时间。”
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老技工沉吟了一下,开口道:“小李说的有点道理。不过,粗磨完的瓶子堆放转移,容易磕碰。得想个稳妥的周转办法。”
“可以用软垫隔开,专门做个周转架!”另一个工人插话。
你一言我一语,原本看似固定的生产流程,在大家的讨论中竟然找到了优化的空间。关于节约耗材,有的老师傅分享了自己操作时控制用量的窍门,有的建议回收过滤用过的切割油二次利用,虽然麻烦点,但确实能省。
王超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偶尔在关键处插话引导一下,但绝不轻易下结论。他看到,当工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建议被认真倾听、甚至可能被采纳时,眼神里闪烁的是与抱怨食堂时截然不同的光彩——那是一种被尊重、被需要、能够创造价值的自豪感。
深加工车间的会议只是一个缩影。很快,类似的场景在制瓶车间、药瓶车间等各个角落出现。工人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生产指令,开始主动关心起“咱们车间”的任务完成情况、质量波动、成本高低。黑板报上出现了各小组的生产进度对比和节约排行榜;休息时,工友们讨论的不再只是别家食堂的肉菜,更多的是如何改进自己岗位上的操作技巧,如何为小组争光。
这股风气也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食堂。伙食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们工作更加投入,他们定期巡查仓库,核对进货,甚至还组织了几次炊事员和工人代表的座谈会,虚心听取对口味改进的意见。
虽然食材依旧匮乏,但食堂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变换花样,比如把萝卜切丝、切块、擦成泥做成不同的菜式,利用边角料熬制汤底。工人们也更能体谅,打饭时浪费的现象几乎绝迹。
一天傍晚,王超下班晚了,路过厂里的废料堆时,看到雷师傅和小李几个人还在那里翻抹着什么。
“雷师傅,这么晚了,找什么呢?”王超走过去问道。
雷师傅直起腰,手里拿着几块形状规则的边角玻璃,脸上带着笑:“厂长,你看这些瓶子切割下来的废料,棱角分明,扔了可惜。我们几个琢磨着,能不能用它们……镶嵌在咱们车间那台老磨边机的防护罩上?既利用了废料,又能让防护罩更结实耐用,还透亮,方便观察机器里边的情况。”
小李补充道:“这是我们民主管理小组‘变废为宝’课题的想法之一!”
王超拿起一块玻璃边角料,对着夕阳看了看,那透明的材质在余晖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他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节约了一点材料,更是工人们真正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在用心经营。
“好!这个想法非常好!”王超由衷地赞道,“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提!”
“不用不用,”雷师傅摆摆手,“都是现成的东西,我们自己就能捣鼓。”
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继续忙碌的身影,王超深深地感到,当“主人翁”的意识被唤醒,工人们所爆发出的创造力与责任感,是任何严格的管理制度都无法企及的。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力,而是成为了企业真正的主人,与工厂同呼吸、共命运。
人心齐,泰山移。外面的世界或许依然喧嚣浮躁,但南水玻璃厂内,一种基于理解、信任和共同目标的凝聚力,正在悄然形成,这比任何一顿丰盛的饭菜,都更能滋养这个企业顽强地走下去。王超知道,这条路走对了,而且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