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西线暗影
兼领陕西路宣抚使的圣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涟漪迅速从定州扩散至千里之外的陕西诸路。杨延昭的威名早已随着北疆大捷传遍天下,如今这位“杨无敌”即将节制西线兵马的讯息,更是让整个西北边陲为之震动。
反应最为激烈的,自然是雄踞河套、虎视关中的西夏。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王宫。
国主李德明高踞王座,虽已年近五旬,鬓角染霜,但那双鹰隼般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精明与野心。他下方,站立着其最为倚重的儿子,时年二十出头、锋芒毕露的李元昊。
“父王,南朝皇帝竟让那杨延昭兼领陕西!”李元昊声音洪亮,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与战意,“此人能在北疆连败耶律隆庆,确非庸才。如今他目光西顾,对我大夏而言,是危机,亦是机遇!”
李德明抚着颔下短须,眼神深邃:“机遇?昊儿,此言何解?”
“父王明鉴!”李元昊上前一步,年轻的脸庞上满是自信与桀骜,“杨延昭虽强,但其根基在北,如今骤然兼领西线,必然面临诸多难题。陕西诸路军将是否服膺?地理民情是否熟悉?北辽是否会趁其分心再度南下?此皆其掣肘之处!”
他眼中闪烁着野性的光芒:“况且,据儿臣所知,南朝朝廷对杨延昭猜忌已深,此番任命,名为重用,实为驱虎吞狼,亦含制衡之意!杨延昭在西线,必然束手束脚,难以全力施为!这正是我大夏的机会!”
李德明微微颔首,露出赞许之色:“不错。杨延昭确是劲敌,但并非无懈可击。我儿有何打算?”
李元昊成竹在胸:“其一,可遣使至汴梁,表面恭贺南朝大捷,实则试探其朝廷对杨延昭的真实态度,若能离间,则事半功倍!其二,我军当加紧备战,趁杨延昭立足未稳,对其防线进行试探性攻击,摸清其虚实,若能小胜,则可大涨我军士气,打击其威望!其三,可秘密联络北辽耶律隆庆,虽未必能使其即刻南下,但至少可让杨延昭不敢轻易将北疆精锐西调!”
“好!”李德明拍案而起,“就依我儿之策!杨延昭想来西线立威?那我大夏,就先给他送上一份‘厚礼’!”
几乎在李德明父子定策的同时,陕西路的核心——延州(今延安),气氛也同样复杂。
宣抚使司行辕内,原陕西路最高军事长官,鄜延路马步军都部署石普,面色阴沉地坐在下首。他年约五旬,是西军宿将,资历深厚,但近年来面对西夏李元昊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屡屡受挫,颇感力不从心。如今朝廷空降一位权势熏天的杨太师来“兼领”西线,虽明面上是上官,但石普心中难免有些不是滋味。
“石将军,杨太师兼领西线的旨意已下,不日便将行文各方。西线防务,还需将军多多费心,鼎力相助啊。”说话的是陕西转运使范雍,他是个文官,主要负责后勤粮饷,与石普还算相得。
石普哼了一声,语气有些生硬:“杨太师威震北疆,用兵如神,有他老人家坐镇,想必李元昊那黄口小儿必定望风而逃,何需石某这等败军之将费心?”
范雍知其心中不快,劝慰道:“将军何必妄自菲薄?西线情势与北疆不同,李元昊狡诈如狐,非耶律隆庆那般堂堂之阵可比。杨太师初来,地理民情、诸将脾性皆不熟悉,正需将军这等老成宿将辅佐,方能尽快稳定局面。”
石普沉默片刻,叹了口气:“范兄所言,石某岂会不知?只是……罢了,既然是朝廷旨意,石某遵命便是。只望这位杨太师,莫要如那张耆一般,只知指手画脚,不懂边事艰难。”
他话语中,依旧带着一丝对“空降”长官的本能抵触,以及对杨延昭是否能适应西线特殊战法的疑虑。
定州,宣抚使司。
杨延昭并未因兼领西线而立刻动身前往陕西。他深知贸然介入一个陌生的战区乃兵家大忌。他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西线的情报。
书房内,烛火通明。杨延昭面前堆满了从陕西各路送来的文书、地图以及军情邸报。他看得极其仔细,不时用朱笔在上面勾画、批注。
杨延光侍立一旁,看着兄长专注的神情,忍不住道:“六郎,西线情况似乎比北疆更复杂。李元昊此人,用兵毫无章法,专好偷袭、扰掠,陕西诸军被他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石普老将军虽勇,但似乎……有些跟不上那李元昊的节奏了。”
杨延昭放下手中的一份关于保安军遭袭的详细战报,揉了揉眉心:“不是跟不上节奏,是思路被局限了。西军习惯了依托城寨,步步为营的打法。而李元昊,他将骑兵的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避实击虚,专打软肋。在他看来,城池不过是困守的牢笼,广袤的疆域才是他纵横的猎场。”
他指着地图上几处被李元昊频繁光顾的区域:“你看,他每次出击,目标都不是坚城,而是屯田的百姓,运输的粮队,孤立的小型堡寨。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在乎的是破坏我们的战争潜力,打击我们的军心士气。”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杨延光问道。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杨延昭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李元昊不是喜欢机动吗?那我们就组建更精锐、更灵活的机动部队。他不是喜欢偷袭吗?那我们就设下更多的陷阱,派出更多的游骑,让他每一次出手,都要付出代价!”
他沉吟道:“西军不乏悍勇敢战之士,缺的是一个能将其有效组织起来,对抗李元昊这种新式战法的统帅,以及一套与之匹配的战术体系。石普老将军……或许守成有余,但进取不足。”
“六郎是打算……调整西线将领?”杨延光试探道。
“暂时不必。”杨延昭摇头,“初来乍到,不宜大动干戈,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动荡。当务之急,是摸清李元昊的下一步动向,给他一个迎头痛击,先稳住阵脚,树立威信。”
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起草发给陕西各路将领的第一道命令。命令的核心只有两点:第一,各军严守现有防区,加强侦察,尤其是对横山一线西夏可能渗透的通道,进行严密监控;第二,从各军抽调精锐骑射手,组建数支快速反应部队,由宣抚使司直接节制,用于应对西夏小股部队的袭扰和进行反向渗透侦察。
他没有直接指责西军原有的战术,也没有立刻进行人事调整,而是以一种务实且极具针对性的方式,开始将自己的意志和战术思想,渗透到西线的防御体系之中。
同时,他也以私人名义,给石普和范雍各去了一封信。给石普的信中,言辞恳切,充分肯定其多年镇守西陲的功绩,并表示自己初来,诸多事务还需仰仗老将军经验,望其能不吝指教。给范雍的信中,则着重询问西线粮饷储备、运输路线等情况,为后续可能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恩威并施,步步为营。
杨延昭深知,西线这块硬骨头,比北疆更难啃。这里不仅有凶悍狡诈的敌人,还有盘根错节的内部关系,以及来自朝廷无处不在的审视目光。
但他别无退路。
北疆的烽火暂熄,西线的暗影已悄然笼罩。一场不同于北疆堂堂之阵的、更加考验智慧、耐心与应变能力的较量,即将在这片广袤而复杂的黄土高原上展开。而杨延昭这艘已然承载了太多荣耀与压力的巨舰,正缓缓调整航向,驶向那片未知的惊涛。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