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风起汴梁
金明寨的血色硝烟尚未在黄土高原上完全散去,另一场没有刀光剑影却同样致命的风暴,已在千里之外的汴梁城悄然酝酿。这座大宋的帝都,依旧是一派繁华似锦、歌舞升平的景象,但在那朱门高墙之内,权力的暗流正汹涌澎湃。
皇宫,福宁殿。
官家赵恒斜倚在软榻上,面色带着一丝病态的苍白,近来的龙体欠安让他越发显得精神不济。他手中拿着一份关于西线战事的汇总奏章,上面详细记述了金明寨之战的经过,以及杨延昭如何“运筹帷幄”,最终逼退李元昊三万大军的“功绩”。
“这个杨延昭……倒是又一次没让朕失望。”赵恒的声音有些沙哑,听不出太多喜悦,“金明寨守住了,李元昊也退了。只是……这伤亡,未免也太惨重了些。四千守军,几乎打光了。”
侍立在一旁的王钦若,敏锐地捕捉到了官家语气中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立刻躬身,用一种忧国忧民的腔调说道:“陛下圣明。杨太师能击退李元昊,确是有功于社稷。只是……老臣听闻,西线军中对此战颇有微词。都说那金明寨守将李士彬,乃是西军悍将,忠心耿耿,却落得如此下场,四千将士血染城头,而援军近在咫尺却迟迟不至……这,难免让人心寒啊。”
他巧妙地将“用兵如神”偷换概念,引导向“罔顾士卒性命”,更是隐晦地暗示杨延昭为了个人战绩,不惜牺牲袍泽。
赵恒的眉头微微蹙起,没有立刻说话。他需要能臣良将来守边,但也忌惮边将权势过重,更怕其失去“仁心”。杨延昭此番作为,冷静得近乎冷酷,确实让他心里有些不适。
王钦若见状,心中暗喜,继续加码:“而且,老臣还听闻,那西夏国主李德明,近日派了密使入京,虽未明言,但言语间似乎对杨太师……颇为忌惮,甚至暗示,若南朝能换一位更……嗯,更‘持重’的边帅,或可保西线长久安宁。”
他这话极其恶毒,将西夏的忌惮说成是“诉求”,仿佛杨延昭的存在本身,就是边境不宁的根源。
赵恒的脸色沉了下来:“西夏蕞尔小邦,安敢妄议我天朝大将任免?!”
“陛下息怒。”王钦若连忙道,“西夏自是狂妄。但其言虽妄,其意却未必不能参考。杨太师连年征战,威震北疆西陲,功高盖世,此乃国家之幸。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今朝野内外,对太师议论颇多,长此以往,恐非太师之福,亦非国家之福啊。臣斗胆进言,是否可仿前朝旧例,对太师这等柱石之臣,予以高爵厚禄,召还京师,参赞枢要,使其安享尊荣,亦可全其名节?边事……或可另择稳重老成之将徐徐图之。”
明升暗调,削其兵权!这才是王钦若的真正目的。
赵恒陷入了沉默。他并非完全听信王钦若的一面之词,但对方的提议,确实击中了他内心最深的隐忧。让杨延昭回京,给予尊荣,似乎是一个既能保全功臣,又能解除潜在威胁的两全之策。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于见到杨延昭倒台。
枢密院内,曹玮看着手中几份来自西线将领(包括伤势未愈的李士彬)为杨延昭辩白的私信,以及北疆诸州联名上奏,盛赞杨太师保境安民之功的文书,眉头紧锁。
“王钦若此举,是自毁长城!”他对身旁的心腹幕僚怒道,“金明寨之役,看似惨烈,实则是当时情势下的最优解!若非杨延昭沉得住气,看穿李元昊埋伏,西线损失将十倍于此!如今战事方歇,便欲夺其兵权,岂不让边关将士心寒?若辽国趁机再犯,何人能挡?李元昊若卷土重来,何人能制?”
他深知杨延昭对于目前大宋边防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枢相,如今陛下似乎……有些意动。”幕僚低声道。
曹玮深吸一口气:“绝不能让他得逞!立刻联络几位御史台的清流,将北疆、西线将士的请功文书和心声,择其要者,呈送御前!要让陛下听到真实的声音!另外,给我备轿,我要亲自入宫面圣!”
一场围绕杨延昭去留的激烈博弈,在汴梁的最高权力层展开了。
与此同时,杨延昭在定州也并未坐以待毙。
他通过自己的信息网络,密切关注着汴梁的风向。王钦若的举动,曹玮的抗争,他都了然于胸。
“太师,王钦若老贼欺人太甚!我们难道就这么干看着?”王贵气得哇哇直叫,恨不得立刻带锐士营潜入汴梁,将那老王八宰了。
“稍安勿躁。”杨延昭神色平静,“曹枢密已在朝中为我们力争。我们此时若有过激举动,反而落人口实。”
他沉吟片刻,对杨延光道:“延光,你亲自去一趟雄州和遂城,以巡视防务为名,让前线将士都知道,朝廷有人正在构陷于我,意图削夺北疆兵权。话不必说透,但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杨延光心领神会。这是要借北疆十万将士的势,来反向施压汴梁!一旦边军因此产生动荡,任何皇帝和宰相都不得不慎重考虑。
“另外,”杨延昭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将我们之前掌握的,关于孙敬与王钦若侄儿往来,以及张耆在定州期间某些‘不当’行为的证据,通过隐秘渠道,透露给皇城司的李宪。”
“李宪?他不是王钦若的人吗?”杨延光不解。
“李宪是皇帝的人。”杨延昭纠正道,“他之前查我,是奉旨办事。如今王钦若与西夏密使接触,已犯大忌。我们将这些证据给他,他为了向陛下表功,也为了打击王钦若,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做。敌人的敌人,便是暂时的朋友。”
这是一招驱虎吞狼,祸水东引!将汴梁的浑水搅得更浑,让王钦若自顾不暇!
数日后,汴梁的风向果然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先是几位以耿直着称的御史,联名上奏,盛赞北疆、西线将士功绩,并直言“边帅乃国家屏障,不可因谗言而轻动”,矛头直指王钦若等人“居心叵测”。
紧接着,北疆数州官吏、士绅联名上书的万民伞(虽未直接送达,但其声势已造出),以及西线部分将领为杨延昭陈情的消息,也开始在朝野流传。
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皇城司使李宪。他突然向官家密奏,弹劾王钦若纵容子侄、门人结交边将(指孙敬之事),并隐晦提及有其门人与“来历不明之蕃商”过往甚密(影射西夏密使),虽未直接指实王钦若通敌,但已足够引起赵恒的极大警觉和震怒。
赵恒虽然希望制衡杨延昭,但绝不容许朝中重臣与敌国有所勾连,这触及了他的底线!
一时间,王钦若从攻势转为了守势,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来自皇帝和政敌的诘问与调查。
福宁殿内,赵恒看着案头堆积的、意见截然相反的奏章,听着曹玮在面前慷慨陈词,分析边关利害,再想到李宪那份语焉不详却令人不安的密奏,只觉得一阵心烦意乱。
他摆了摆手,打断了曹玮的话:“好了,曹卿,你的意思,朕明白了。杨延昭……暂且不动。西线之事,仍由其统筹。至于王钦若……朕自有计较。”
一场试图扳倒杨延昭的政治风暴,在多方角力下,暂时平息了下去。
消息传回定州,杨延昭并未有多少欣喜。他知道,这仅仅是暂时的平衡。王钦若未倒,猜忌的种子已然种下。来自汴梁的压力,绝不会就此消失。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他与朝廷中枢那无形战场的较量,将与他面对辽夏明刀明枪的战争一样,成为他未来生涯中,一场漫长而凶险的持久战。
他站在定州城头,目光掠过北方辽境,又扫过西方夏土,最终投向南方。
前路漫漫,惊涛骇浪,不过刚刚开始。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