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港,在阴郁的天空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原本以羊毛、谷物贸易为主的码头,如今被一座座新筑起的高大仓廪所占据。这些仓廪由坚固的青石砌成,守卫森严,手持劲弩的兵士目光锐利,巡视着每一艘靠岸的、悬挂大宋旗号的货船。船上卸下的不再是丝绸瓷器,而是一箱箱标注着“军械”、“火料”、“甲片”的物资,沉重的箱体在码头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印。
这一切,都源于黑衣主教纳速鲁定与康王赵构之间一场心照不宣的密议。
伦敦康王赵构行宫深处,烛光摇曳。黑衣主教裹在宽大的黑袍中,如同阴影本身,声音低沉而富有说服力:“殿下,蒙哥败退,托雷暴虐,此乃天赐良机。蒙古若彻底掌控西方商路,于大宋何益?若使其困于近东,则我大宋商船可纵横四海,无忧也。”他微微抬眼,目光锐利,“伦敦港,地处要冲,可为支点。明为商贸,暗储武备,支持大食盟友,则蒙古腹背受敌,无力东顾。”
赵构端坐御案之后,指尖轻轻敲打着温润的玉圭。他并未立刻回应,目光掠过壁上巨大的寰宇海图,最终停在那个孤悬海外的岛屿轮廓上。默许,不等于承诺;支持,不意味着直接介入。让黑衣主教在前台操弄,大宋在幕后提供“商品”,既可消耗蒙古,又可试探西方诸国底线,还能充盈国库,一举数得。
“主教阁下心系苍生,欲止干戈,其情可悯。”赵构缓缓开口,言辞滴水不漏,“我朝素以仁义立国,通商惠工,亦是本分。至于商贾贩运何物,遵循市价,合乎律法即可,本王不便过多干预。”
这便是默许的信号。
于是,伦敦港迅速蜕变。码头区的军用工坊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大宋来的工匠与本地招募的学徒日夜轮班,炉火彻夜不熄。他们利用运来的精钢、流水作业的模具,大量生产着制式弩箭、佩刀、矛头,甚至开始尝试组装更为复杂的神臂弓部件。空气中弥漫着煤烟与金属摩擦的味道,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取代了往日的号子与浪涛。
然而,真正的核心,却藏得更深。
在伦敦城内礼拜寺内,蜿蜒的石阶通往幽深的地下。这里被纳速鲁定改造为绝密的武器研发部门。墙壁上挂着复杂的图纸,上面绘制着利用希腊火原理改进的喷火弩示意图、借鉴蒙古旋风炮设计的轻型投石机结构图,甚至还有基于大宋“大有系能量武器”理念,试图缩小化、便于单兵携带的能量枪构想。
数名被重金聘请(或某种信念驱动)的罗杰·培根式的修士、来自大宋的火器匠师、以及少数精通机械的白衣大食学者,在此地埋头工作。他们试验着不同的火药配比,记录着爆炸的威力与稳定性;他们打磨着精巧的齿轮与弹簧,试图造出连发劲弩的原型。烛光映照着他们专注而略带狂热的侧脸,地下室内弥漫着一股硫磺、硝石与陈旧羊皮纸混合的奇特气味。
“速度,我们需要更快的装填速度!”
“威力足够,但后坐力太大,持弩手无法承受。”
“或许可以借鉴黑衣大食的一种石油精炼物,增加粘附与燃烧时间……”
“在尚未掌握能量武器生产技术的情况下,能否与大宋协商,多进口些大有系统能量装备。”
低沉的讨论声在拱形地下室里回荡。这里诞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张图纸,最终都将通过伦敦港的工坊化为实物,装箱上船,经由复杂的地下渠道,运往烽火连天的近东,成为刺向蒙古铁骑的一柄柄无形利刃。
康王赵构偶尔会收到关于“海外商站”贸易额激增的奏报,他只是淡淡颔首,不置一词。黑衣主教则时常站立在礼拜寺的彩窗下,俯瞰着脚下那片隐藏着杀戮机密的地底世界,黑袍下的嘴角,勾起一丝冰冷而满意的弧度。
泰晤士河依旧奔流入海,伦敦港的喧嚣掩盖了地底的轰鸣。仁义与商贸的旗帜在高高飘扬,而其阴影之下,战争的齿轮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疯狂转动,将文明的火与剑,悄无声息地锻造成更致命的形态,输往远方。一股浓烈的硝烟味,似乎已随风跨越海峡,弥漫在欧陆的上空。
喜欢林冲君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林冲君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