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萍镇的晨雾总带着淡淡的槐花香,林惊尘拄着一根桃木拐杖,慢慢走到学堂后的菜园子。陈默正蹲在地里除草,晨光洒在他微白的鬓角上,动作虽慢,却依旧细致。两人相视一笑,没有多余的话,却有着几十年的默契。
“今年的青菜长得不错,下个月孩子们就能吃上新鲜的了。”陈默直起身,捶了捶腰,指着地里绿油油的菜苗,“昨天念安还来问我,什么时候能摘菜,说要给先生做野菜粥。”
林惊尘笑着点头,目光落在菜园角落的小土坡上——那里种着几株清心草,是当年从昆仑寒潭带回来的品种,如今已在青萍镇扎了根,每年春天都会开出白色的小花,不仅能入药,还成了学堂里孩子们最喜欢的“宝贝”,常围着观察花瓣的变化。
“苏小子昨天派人送了信,说漠北的游牧部落和百姓一起修的水渠通了,今年的牧草长得比往年好,再也不用为了水源争执了。”林惊尘坐在田埂上,从怀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他还说,想在漠北建一座护民学堂,让部落的孩子和汉族的孩子一起读书,问咱们要不要派几个老师过去。”
陈默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眼里满是赞同:“好主意!让孩子们一起读书,以后就不会有那么多隔阂了。我明天就去学堂问问,有没有愿意去漠北的年轻老师。”
正说着,林念安背着书包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兴奋地挥舞着:“先生!陈爷爷!你们看,这是我写的《护民盟记》,先生您看看写得好不好?”
林惊尘接过纸,上面是稚嫩却工整的字迹,从青萍镇重建写到海州救灾,从护民学堂成立写到江湖议事堂的建立,虽然有些细节不够完整,却满是孩子对“守护”的理解。
“写得好,比先生当年第一次写的时候好多了。”林惊尘摸了摸她的头,指着其中一段,“这里可以加上苏爷爷在漠北和牧民一起找水源的故事,那样会更生动。”
林念安认真地点点头,掏出笔在纸上修改起来,阳光洒在她专注的小脸上,像极了当年的林惊尘——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心怀热忱。
中午时分,林啸天提着药箱回来了,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大夫。“今天去了东边的村子,给十几个老人做了体检,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天气转凉了,得提醒他们注意保暖。”林啸天坐在桌边,喝了一口热茶,“对了,我把清心丹的炼制方法教给了这几个孩子,以后医馆的事,就能交给他们了。”
几个年轻大夫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敬佩:“林老大夫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不辜负您和林先生的期望。”
林惊尘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安宁。护民盟成立几十年,当年的少年已变成白发老人,却有更多的年轻人接过了他们的担子——医馆里有了新的大夫,学堂里有了新的老师,分盟里有了新的负责人,就连菜园里,也常有孩子来帮忙除草、浇水。
“晚上咱们做顿好的,庆祝念安的《护民盟记》写好了,也庆祝漠北要建学堂了。”苏慕言不知何时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一只鸡和一篮鸡蛋,“我刚才在镇口遇到卖菜的王大爷,他说要给咱们送些新鲜的蔬菜,说是感谢咱们当年帮他修好了屋顶。”
夕阳西下时,护民学堂的院子里摆起了一张桌子,桌上摆满了饭菜——有陈默种的青菜,有苏慕言买的鸡,还有林念安特意给先生做的野菜粥。林惊尘、林啸天、苏慕言、陈默坐在桌边,身边围着几个年轻的老师和大夫,林念安则在一旁给大家讲她写的《护民盟记》,院子里满是笑声。
“先生,等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走遍江湖,帮助百姓。”林念安捧着碗,眼里满是憧憬。
林惊尘笑着点头:“好啊,不过江湖不是只有打打杀杀,更多的是柴米油盐,是百姓的需求。只要你心怀百姓,无论在哪里,都能守护安宁。”
夜色渐深,众人渐渐散去,林惊尘独自坐在老槐树下,抬头看着满天的繁星。手里的青铜令牌被磨得光滑,却依旧带着温度;护世剑早已被供奉在护民盟总堂,成了江湖安宁的象征;而他,从当年为复仇奔波的少年,变成了如今在学堂里讲故事的老人。
岁月带走了青春,却留下了安宁——青萍镇的房屋越来越整齐,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裕,江湖上再也没有大规模的纷争,孩子们能在学堂里安心读书,老人们能在巷口悠闲下棋。这就是他当年想要的江湖,是父亲和张伯父想要的江湖,是所有为守护安宁付出过的人想要的江湖。
林惊尘慢慢站起身,拄着拐杖往屋里走。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老槐树的影子交织在一起,像一幅宁静的画。他知道,自己的故事即将落幕,但护民盟的故事,江湖安宁的故事,还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延续下去,永远不会结束。
喜欢剑起万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剑起万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