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大》篇开篇语:别陷在“常规操作”里,遇事多问“根本要解决啥”
有的人做事,一收一放、一拉一推,手段完全超出常人预料;
普通人看到这种操作会惊呼“看不懂”,但真正的豪杰大佬,一眼就能看透背后的关键逻辑。
这就是专门汇集“不拘小节、直击核心”案例的“见大”篇核心逻辑!
“见大”不是“搞特殊”,是“不被小事绑住,盯着根本目标”
“见大”不是故意玩花样,而是懂得“抓重点、放细枝末节”。看似“反常规”,其实都是盯着“长远安危”“根本矛盾”在发力,普通人惊于“手段怪”,豪杰却懂“目标准”。
想做到“见大”,关键不在“比别人聪明”,而在“不被眼前小事带偏”。遇到事别先想“别人都怎么做”,先问“我最终要达成什么”:比如职场上遇到项目瓶颈,别死磕“流程对不对”,想想“核心问题是资源不够还是方向错了”;生活里处理矛盾,别纠结“谁先低头”,琢磨“我们要的是解决问题还是争输赢”。能跳出“常规思维”,盯着“根本目标”动脑子,你也能有“豪杰式”的清醒。
【原文】
一操一纵,度越意表;
寻常所惊,豪杰所了。
集“见大”。
下面,让我们进入《见大》古代经典案例:
姜太公&孔子:别被“名声”“才华”骗,看本质“能不能用、该不该留”
姜太公:三次召不来的“高士”,直接斩!
姜太公(太公望)被封到齐国后,齐国有个叫华士的人,宣称“不愿给天子当臣子,不愿和诸侯交朋友”,大家都觉得他是贤能的人。姜太公派人去召他,去了三次,华士都不肯来,姜太公直接下令把他杀了。
周公(姬旦)听说后赶紧问:“这人是齐国的高士啊,为啥要杀他?”姜太公回答:“他说不愿给天子当臣、不愿和诸侯交友,那我作为齐国君主,还能让他当我的臣子、和他交朋友吗?我都没法用他、没法和他相处,这种人就是对国家没用的‘弃民’;召了三次都不来,就是故意违抗君主的‘逆民’。要是把这种人当‘榜样’宣扬,让全国人都学他,那我还能管谁、跟谁当君主呢?”
孔子:能搅乱孔门的“闻人”,必须除!
少正卯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的弟子们好几次被少正卯吸引过去,导致孔门“三次人满、三次空荡”。后来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直接在宫殿外的两座高台下把少正卯杀了。
子贡赶紧上前问:“少正卯是鲁国有名的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太妥当啊?”孔子说:“人有五种大恶行,连盗窃都不算在内:一是心思通达却用心险恶,二是行为乖僻却固执不改,三是说话虚伪却能言善辩,四是专记丑恶之事还到处宣扬,五是顺着错误的道理还加以粉饰。这五种恶行,只要占了一种,就该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五种全占了。他是小人里的枭雄,这种人不能不杀!”
冯梦龙点评:辨清“真有用”和“假有用”,才是治国\/处世的关键!
-齐国之所以没有“游手好闲、不服管教的人”,最终没变成弱国,就是因为姜太公敢斩“虚名无用”的华士。韩非子在《五蠹》里批判“无用之民”的观点,其实就是从姜太公这里来的。
-小人要是没什么过人本事,还不足以扰乱国家;但要是小人有才华,却不肯受君子的约束,那反而会给国家添乱,君子也绝不会轻易放过他。少正卯能煽动孔子的弟子,甚至想压过孔子一头,这种人怎么能和他同朝共事?孔子果断下手,不只是为了制止当时“用歪理扰乱朝政”的情况,更是为了给后世“用错误学术害人”的人立下警戒。
-华士是有虚名却没实际用处,少正卯是看似有大才、实际却不能用。那些奸邪谄媚的人,聪明的君主还能分辨并诛杀;但像华士这样的“高士”、少正卯这样的“闻人”,要是没有大圣人的眼光,根本看不出他们该杀。
-唐朝的萧瑶特别喜欢信奉佛教,唐太宗就下令让他出家当和尚;唐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县丞郭仙舟投递密封奏章献诗,唐玄宗下敕令说:“看他们的诗文,是推崇道教,对当下政务没什么实际用处,就按他们喜欢的来办吧。”于是罢免了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去当道士。这种处理方式,和孔子、姜太公的思路暗暗相合——要是让信佛的都去出家,崇道的都去当道士,那士大夫里搞“异端学说”的人,自然就消停了。
姜太公和孔子的智慧,在于不被“高士”“闻人”的虚名迷惑:姜太公看清华士“不服管教=无用弃民”,留着只会乱风气;孔子看透少正卯“有才无德=祸国枭雄”,活着只会搅乱朝政。他们都知道,对国家\/团队来说,“听话能用”比“名声好听”更重要,“有德守规”比“才华出众”更关键。
生活里交朋友、选合作伙伴,别只看“名气大不大、会说不会说”;职场上招下属、跟同事合作,也别只羡慕“才华多厉害、会来事”。多想想“这人靠谱不靠谱”“能不能一起成事”,才不会被表面光环坑了。
【管理智慧】
一、姜太公的“治理狠逻辑”:不杀“高士”,杀“破坏规则的虚名者”
姜太公杀华士,不是“容不下贤人”,是容不下“用虚名破坏治理规则的人”。华士的“不臣不友”,看似清高,实则是“不遵守君臣秩序”;召三次不来,更是“公开挑战国君权威”。要是姜太公放任他,老百姓就会觉得“不服从也能当贤人”,到时候没人听政令、没人服管理,齐国早晚得乱。这就像现在公司里,有个老员工天天说“我不打卡、不加班,才是真有本事”,还煽动其他同事一起摆烂,老板要是不处理他,整个团队的纪律都会散掉——不是老板容不下“有个性的员工”,是容不下“带坏规则的害群之马”。
当代案例1:公司“摆烂老油条”带坏团队,老板果断开掉,纪律立马回归
公司有个老员工老周,在公司待了5年,没做出啥业绩,却天天标榜“我不卷不舔,才是真性情”:上班从不打卡,领导安排任务就说“这活没意思,我不干”,还跟新员工说“别听老板的,混日子就行”。结果不到半年,部门里好几个新员工跟着他摆烂,项目进度拖了3个月。
老板一开始想“老员工,忍忍算了”,后来发现纪律越来越差,果断把老周开了,还在部门会上说:“公司欢迎有个性的员工,但不欢迎破坏规则、带坏团队的人。想混日子,就别在这占位置。”老周走后,部门纪律立马好了,项目也很快赶了上来——这跟姜太公杀华士一模一样:对“虚名摆烂还带节奏”的人,心软就是对团队的不负责任,该出手就得出手。
当代案例2:行业“伪环保企业”装清高,监管严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前几年环保行业火的时候,有个叫“绿源”的公司,天天发朋友圈说“我们不搞商业合作,只做‘纯粹的环保’”,实际上根本没做过正经环保项目,就靠“清高”人设骗政府补贴。其他正经做环保的公司,因为要投入设备、招人,成本比“绿源”高,反而拿不到补贴。
后来监管部门查了“绿源”,发现他们是“空壳公司”,不仅收回了补贴,还把他们列入失信名单。这下行业里的正经公司终于能公平竞争了——这也是姜太公的逻辑:“伪清高”的企业破坏了“靠实力竞争”的规则,不整治,就会让真正做事的人吃亏,整个行业都会被带歪。
二、孔子的“诛恶硬逻辑”:不杀“能人”,杀“用歪才乱人心的忽悠者”
孔子杀少正卯,不是“怕对手抢学生”,是怕他用“歪理邪说”乱了人心。少正卯的本事,不是“真才实学”,是“能把错的说成对的,把坏的说成好的”,连孔子的弟子都能被他忽悠走——要是放任他,鲁国的人都会被他的歪理带偏,没人讲正道、守规矩。这就像现在有个“伪专家”,天天在网上说“努力没用,靠关系才是王道”“诚信是傻,忽悠才能赚钱”,还圈了一堆粉丝,要是没人管,只会让更多人学坏——不是不能有不同观点,是不能让“害人心的歪理”传播。
当代案例1:“职场忽悠大师”靠歪理骗团队,被揭穿后开除,避免项目崩盘
小李所在的团队,来了个“空降顾问”老吴,特别会说:“做项目不用抓细节,靠ppt吹牛逼就行”“跟领导汇报不用讲逻辑,哄开心了就有资源”。团队里几个新人被他忽悠,做项目时只做ppt,不落地,结果第一个项目就差点搞砸。
小李跟领导举报了老吴,领导查了发现,老吴以前在其他公司,就是靠忽悠混日子,没做成过一个正经项目。领导立马把老吴开除,还跟团队说:“职场要的是真本事,不是忽悠的本事。靠歪理混日子,早晚要栽。”后来团队重新抓落地,项目才慢慢走上正轨——这跟孔子诛少正卯一样:对“用歪理忽悠人、毁项目”的人,不能留,留着就是给团队埋雷。
当代案例2:“校园贷忽悠者”靠歪理骗学生,被依法处理,保护学生权益
前几年有个“校园贷”团伙,专门忽悠学生:“借钱不用还,只要帮我们拉新就行”“利息不高,毕业再还也不迟”。很多学生被忽悠借了钱,最后利滚利,还不上钱,有的甚至被逼得退学。
后来警方查处了这个团伙,把主要成员抓了,还在学校里做宣传,告诉学生“校园贷是陷阱”。很多学生这才醒悟,避免了更多人被骗——这就是孔子的“诛恶”逻辑:“忽悠者”用歪理害年轻人,不严厉打击,就会毁了更多人的未来,必须及时止损。
三、评注的“识人透底术”:区分“三种问题人”,处理方式要对症
评注里冯梦龙说得特别透彻:华士是“虚名无用型”(看着是高士,其实没卵用还破规则),少正卯是“似有用实有害型”(看着有口才,其实用歪才乱人心),还有像唐初萧瑶(爱拜佛)、玄宗时郑铣阳(献道教诗不切实际)那样的“沉迷歪门型”。对这三种人,处理方式要不一样:
1.对“虚名无用还破规则”的(如华士、摆烂老油条):该硬刚就硬刚,别让他们带坏风气;
2.对“似有用实有害”的(如少正卯、忽悠顾问):该止损就止损,别让他们乱人心、毁事;
3.对“沉迷歪门不切实际”的(如萧瑶、郑铣阳):不用硬杀,把他们“隔离”到适合的地方(如让萧瑶出家、郑铣阳当道士),别让他们影响核心事。
放到现在,这就是“管理智慧”:比如公司里有人沉迷“形式主义”,天天做没用的报表,不用开除他,让他去做后勤整理资料,既不浪费人,又不影响业务;有人沉迷“玄学”,总说“项目靠风水,不用努力”,不用跟他吵,让他去负责企业文化(比如布置办公室),别让他掺和业务决策。
四、核心启示:不管是管理还是做人,要学会“对伪善\/忽悠说不”
姜太公和孔子的故事,放到现在就是提醒我们:别被“虚名”“口才”迷惑,对破坏规则、传播歪理的人,心软就是坑自己、坑团队:
1.别把“摆烂”当“清高”,别把“忽悠”当“本事”
华士的“不臣不友”不是清高,是摆烂;少正卯的“能说会道”不是本事,是忽悠。职场里、生活里,遇到这种人,别跟着学,更别捧着,不然只会一起掉坑。
2.管理要“狠得下心”,对害群之马别手软
姜太公杀华士,是为了齐国的秩序;老板开掉摆烂老油条,是为了团队的纪律。该处理的时候别犹豫,不然“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3.对“沉迷歪门的人”,要“隔离”不是“毁灭”
唐太宗让萧瑶出家,不是害他,是让他远离朝政,别用佛学影响治国;公司让沉迷形式主义的人做后勤,不是针对他,是让他发挥“擅长整理”的特点,别影响业务。这种“对症处理”,比硬刚更有效。
简单说,姜太公和孔子的“狠”,不是“残暴”,是“守护规则、扶正风气”。现在我们遇到“破坏规则的人”“传播歪理的人”,也该有这种“不手软”的清醒——毕竟,对坏人和歪理心软,就是对好人和正道的不负责任。
【原文】姜太公 孔子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狠下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智囊里的管理学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