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短暂假期,如同一阵清风,拂去了联合团队连日攻关的疲惫。
第四天一早,当林浩巡视完生产,重新踏入“新地平线”总部的办公室时,迎接他的不再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而是一场由雪片般的捷报和紧急申请单汇成的“信息风暴”。
苏晓月抱着一台平板电脑,早已等候在他的办公室里。作为整个公司的“大管家”,她负责汇总所有项目的最新进展。看到林浩进来,她脸上带着一种既兴奋又无奈的复杂表情。
“欢迎回来,林总指挥,”她将平板递了过去,语气里带着一丝调侃,“看看吧,这是我们休假三天,我们国家在各个战线上取得的‘一小部分’成就。”
林浩接过平板,映入眼帘的第一条,就是来自国家主管海洋船舶领域的魏总工,亲自签发的红头文件。
【关于“华夏一号”合金在cGt-50重型燃气轮机项目中的应用测试总结报告】
文件内容详尽地记录了过去半个月,海军方面对首批交付的五十台涡轮盘进行的各项极限测试。结论部分,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该材料在抗蠕变、抗疲劳、抗海洋环境腐-蚀方面,性能远超设计指标。经专家组一致评定,‘华夏一号’合金的全面应用,将使我国舰船动力系统的总寿命提升至少200%,大修间隔时间延长300%。这是足以改变未来海战格局的颠覆性突破。”
文件的最后,附上的是海军装备部正式下达的、首批五百台舰用燃气轮机涡轮盘的采购订单,并明确要求,必须在未来六个月内完成交付。
还没等林浩从这份巨额订单的震撼中回过神来,苏晓月已经划到了下一份文件。
“这是空军陆总工那边发来的。”
【关于‘拓扑优化轻量化涡轮盘’在高超音速组合动力发动机台架测试中的表现报告】
报告指出,由秦峰设计的、采用仿生学结构的新型涡轮盘,不仅成功减重18%,其独特的内部结构还在高速旋转时,起到了类似“离心风扇”的散热作用,将涡轮盘的极限工作温度提升了近一百摄氏度。正是这关键的一百度,让高超音速发动机的极限运行时间,从原来的三分钟,一举提升到了十分钟以上!
“陆总工在电话里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突破。”苏晓月补充道,“他要求,我们后续生产的所有航空涡轮盘,必须全部更换为秦峰的新设计。空军那边现有的发动机,也要分批次进行换装。”
这意味着,原本已经排满的生产计划,需要全部推倒重来,进行工艺切换。
紧接着,还是魏总工负责的深海技术实验室的报告。
【关于“鹦鹉螺”仿生学螺旋桨样品在万米深潜压力环境下的测试报告】
秦峰设计的另一款杰作,那只形似“鹦鹉螺”的螺旋桨样品,在模拟一万一千米深海压力的测试舱中,表现完美,不仅没有产生丝毫形变,其独特的流体动力学设计,还将推进效率提升了30%,同时大幅降低了噪音。
“魏总工在报告里说,秦峰的设计,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苏晓月说道,“他们不仅下了螺旋桨的订单,还提出了一个更紧急的请求——希望我们能立刻供应‘华夏一号’合金的原材料,他们想用这种材料,来整体制造新一代‘奋斗者二号’的载人舱。因为只有这种材料,才能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潜航员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和更多的科学仪器搭载位。”
如果说前面几份报告还在林浩的预料之中,那么最后一份来自航天集团杨总工的紧急文件,则让他真正感到了事态的紧迫。
【关于‘华夏一号’合金在‘九州一号’重型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中的应用测试报告】
报告的内容,让林浩都感到心头一震。
航天集团将之前提供的少量自修复合金样品,秘密地应用于新型重型运载火箭“九州一号”的发动机核心部件——涡轮泵的制造中。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工作环境比航空发动机和舰船燃气轮机都要极端。它的一侧,是零下一百八十三摄氏度的超低温液氧,另一侧,又是上千度的高温高压燃气。巨大的温差和氢燃料带来的“氢脆”效应,一直是困扰世界航天领域的顶级难题。
而测试结果显示,“华夏一号”的非晶结构,从根本上杜绝了氢原子在晶格中扩散的通道,完美解决了“氢脆”问题。同时,其“动态自修复”特性,也抵消了巨大温差带来的内部微裂纹损伤。
报告的结论振奋人心:“‘华夏一号’合金的应用,将使我国重型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可重复使用次数,提升一个量级。”
文件的最后,是杨总工以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名义,正式发来的申请——希望“新地平线”能为后续量产型的“九州一号”火箭,提供全部的核心泵体和高压燃料管道。
海、空、深、天。
共和国四大战略领域的捷报,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林浩的办公桌淹没。每一份报告的背后,都是一项国家级的重大突破,每一个突破,都指向同一个源头——“新地平线”和那一百台不眠不休的“创世”机器。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韩立阳和秦峰走了进来,两人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焦灼。
韩立阳将一份打印出来的生产计划总表,放在了林浩的桌上。那张A3大小的表格上,用红色的进度条,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每一台“创世”机器未来一年的生产任务。
“大师兄,”韩立阳的声音有些沙哑,显然也是一夜未眠,“我们遇到大麻烦了。”
他指着表格说道:“我们现有的‘百机计划’,一百台‘创世’,已经是三班倒、24小时满负荷运转了。机器的维护时间,已经被我们压缩到了极限。但即使是这样,所有的产能加起来,也只能勉强满足海军和空军不断追加的订单。您刚才看到的,深海实验室和航天集团的订单,我们一个都排不进去。”
“我们的产能,已经不是亮起红灯了,”秦峰补充道,他的语气同样凝重,“而是已经严重‘过载’了。”
林浩看着那张几乎要溢出纸面的生产计划表,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然而,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
他办公桌上的加密视频通讯器,突然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出的是孟院士的名字。
林浩接通了通讯。
视频里,孟院士的表情异常严肃,甚至带着一丝激动。
“林浩,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他开门见山,“我和老王,带着你那块超导芯片的测试数据,回京州向几位老伙计做了个内部报告。整个计算机所都炸了!没人敢相信这是真的!”
“经过我们联合评估,”孟院士的声音因为兴奋而提高了几分,“我们正式确立了‘铸心计划’第二阶段的目标——在一年之内,对‘神威之心’的全部一千零二十四个计算刀片,进行全面的超导化升级!”
“但是,”他的话锋一转,“我们也算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材料清单。”
他将一份文件共享到了林浩的屏幕上。
“根据计算,我们需要至少二十万片完成微纳电路打印的超导芯片,以及配套的、同样需要‘创世’来制造布线的超导pcb板。”
“林浩,我需要你给我一个准话,这些东西,你们的‘创世’,什么时候能给我们生产出来?”
林浩的目光,从孟院士充满期待的脸,移到了韩立阳那张写满“不可能”的生产计划表上,又扫过桌上那些代表着国家急切需求的红头文件。
这一刻,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的“产能危机”。
每一个订单,都代表着国家的信任和民族的希望。每一个需求,都关系到共和国未来的安全与发展。他一个都不想放弃,但现实是,他手中只有一百台“创世”。
林浩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已经不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调度问题了。
他抬起头,看着视频里的孟院士,用一种异常郑重的语气说道:
“孟院士,请您立刻帮我联系杨总工、陆总工和魏总工。我需要我们五方,立刻召开一次紧急视频会议。”
“这件事,必须立刻向最高层汇报。这不是我们‘新地平线’一家的事,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海、陆、空、天、算五大领域核心战略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