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的提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了响应。
仅仅在紧急视频会议结束后的半个小时,一份由孟院士、杨总工、陆总工、魏总工四位顶级专家联合签发的“关于‘新地平线’公司核心产能评估的紧急申请”,就已经通过最高级别的加密通道,递交到了首长的案头。
次日清晨,一架湾流G650公务机就降落在了江北国际机场。航天集团的杨总工,亲自前来邀请林浩、陈默和苏晓月,前往位于南海之滨的文昌航天发射场。
杨总工的理由直接而有力:“纸面上的报告,终究是冰冷的。有些东西只有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能真正理解它对于我们的意义。我希望,在向首长做最终汇报前林博士能亲身感受一下我们航天人的呼唤。”
飞机划破云层,向着祖国的南疆飞去。
三个小时后,当飞机降落在发射场专属的跑道上时,一股夹杂着海水咸味和热带植物气息的暖风,扑面而来。与内陆的深秋不同,这里依旧温暖如春。
从舷窗向外望去,远处,两座巨大的发射塔架如同钢铁巨人般矗立在蓝天碧海之间,充满了力量感。
“林博士,陈教授,苏博士,”杨总工在舷梯口迎接他们,他的脸上带着一丝难掩的激动和自豪,“欢迎来到‘九州’的家。”
没有进入行政大楼,一行人乘坐的专车,直接驶向了场区内戒备最森严的区域——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当那扇高达近百米的巨型钢铁闸门缓缓升起时,即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林浩,也感到了一阵发自内心的震撼。
厂房内部,是一个高到令人眩晕的巨大空间。正中央,一枚通体洁白的巨型火箭,正静静地矗立在移动发射平台上。它太庞大了,以至于站在它的脚下,人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面对神迹般的渺小感。
“这就是‘九州一号’,”杨总工的声音里充满了为人父母般的骄傲,“芯一级直径五米,捆绑四个三点三五米的助推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二十五吨。未来,我们的空间站建设、载人登月、火星探测,都要依靠它。”
他领着众人,走到了火箭的底部。那里,四台巨大的YF-100K液氧煤油发动机,如同钢铁丛林般排列着,复杂的管路和阀门,展现着工业制造的极致美学。
“漂亮吧?”杨总工抚摸着一台发动机冰冷的外壳,眼神却变得凝重起来,“但它也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他指向发动机的核心——涡轮泵。
“就是这个小东西,火箭发动机的心脏。它的工作环境,是这个星球上最严苛的地方之一。”杨总工的声音变得低沉,“它的内部,一边是零下一百八十三摄氏度的液氧,另一边,是燃烧室产生的一千多度的高温燃气。巨大的温差,会让任何金属材料都产生微裂纹。”
“同时,液氢燃料无孔不入,会渗透进金属晶格的缝隙中,造成‘氢脆’,让材料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再加上每分钟数万转的超高转速带来的离心力……这三个问题,就像三座大山,一直压在我们航天人的心头。”
“我们尝试了所有已知的高温合金和涂层技术,都只能缓解,无法根治。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发动机,可重复使用次数一直上不去,发射成本居高不下。”
杨总工转过身,看着林浩,眼神里充满了恳切。
“直到,你们的‘华夏一号’出现。”
他领着众人,来到了位于发射塔架下方的总测试中心。这里,是火箭发射前,进行最后“体检”的地方。
在一间被厚重防爆墙隔开的测试间里,一台独立的YF-100K发动机,已经被牢牢地固定在了巨大的测试台架上。这台发动机的涡轮泵,正是由“新地平线”提供的那批“华夏一号”样品制造而成。
“今天,我们将进行‘九州一号’首飞前的最后一次长程全系统测试。”杨总工将他们带进了主控室,“你们将亲眼见证,你们的材料,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奇迹。”
主控室里,气氛庄严肃穆。几十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程师,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着最后的检查。倒计时的声音,通过广播,在每一个人的耳边响起。
“……五,四,三,二,一,点火!”
随着主控台上一声令下,一股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瞬间穿透了厚重的墙壁,让整个主控室都在微微颤抖。
主屏幕上,测试台架的方向,喷射出了一股耀眼的、橘红色的烈焰。巨大的声浪,仿佛要撕裂空气。
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屏幕上那条代表着发动机推力的曲线,以及另一组来自涡轮泵内部传感器的实时数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一百秒……两百秒……三百秒……
发动机的推力曲线,稳如磐石。而代表着涡轮泵核心温度、振动幅度和材料应力的各项参数,更是平稳得近乎完美,没有出现任何一丝一毫的衰减或异常波动。
“四百八十秒,即将达到额定测试时长。”
“继续运行!”杨总工的声音不容置疑,“进入超长程极限工况测试!”
现场的工程师们都愣了一下,但立刻执行了命令。
五百秒!
这是一个全新的纪录!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台同类型的发动机,能够稳定运行如此之久。
测试中心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杂着紧张和狂喜的味道。
当计时器精准地跳到“600秒”时,杨总工才下达了“关机”的指令。
烈焰和轰鸣声瞬间消失,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主控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此刻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这超越历史的100秒,他们奋斗了整整一辈子。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杨总工也激动地握紧了拳头,他转过身,紧紧地握住陈默和林浩的手。
“陈教授,林博士,你们看到了吗?这就是‘华夏一号’带给我们的!它解决的不是一个零件的问题,它解决的是我们飞向更遥远星辰大海的,最根本的动力问题!”
测试结束后,杨总工带着他们,来到了一个专门存放检测样品的实验室。那台刚刚经历了十分钟烈火考验的涡轮泵,已经被拆解下来,进行了快速冷却和无损探伤。
检测报告的结果,与海军那边如出一辙——性能无损,甚至在自修复机制的作用下,微观结构更加完美。
杨总工指着那份报告,又指着远处那枚即将承载着民族希望飞向太空的“九州一号”,用一种近乎请求的语气,对林浩说道:
“林博士,‘创世’打印的不是零件,是我们几代航天人飞向星辰大海的‘船票’!”
“为了这张船票,我们等了太久太久。现在,它就在我们眼前了。”
“可是,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张,而是成百上千张!我们的空间站,我们的月球基地,我们的火星探测器……都在排着队,等着这张‘船票’!”
“林博士,请你一定要帮帮我们!”
这一刻,林浩终于深刻地理解了“产能危机”这四个字背后,所承载的重量。
那不是一张张冰冷的订单,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伟大梦想。
他看着杨总工眼中那份灼热的期盼,又想起了孟院士、陆总工、魏总工同样急切的面庞。他知道,这件事,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
当晚,返回江北的专机上,林浩没有休息。他打开电脑,和苏晓月一起,将所有领域的紧急需求,以及“新地平线”当前的全部产能数据,整理成了一份详尽而清晰的汇报材料。
文件的标题,只有一行字。
【关于启动“创世工程二期”,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能缺口的紧急报告】
他知道,这份报告递上去,将会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而他,和他的“新地平线”,将再次被推到风暴的中心。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