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地基的碎石层,林野就扛着两根处理好的原木往山坳走。昨天挖好的地基槽里,四根支撑柱笔直地立在角落,今天要试着用榫卯结构搭墙壁框架——之前在窝棚修木梁时试过简单的榫卯,这次要更精细,毕竟是永久避难所的框架,得稳如磐石。
他先把一根原木架在两个对角的支撑柱之间,当横梁。用炭笔在原木两端和支撑柱接触的位置做了标记——支撑柱上要凿“卯眼”,原木两端要削“榫头”,榫头卡进卯眼里,不用绳子捆也能牢牢固定。林野蹲在支撑柱旁,握着石斧,小心翼翼地在标记处凿坑。石斧尖要斜着下,力度得拿捏好,太深会把柱子凿穿,太浅榫头卡不牢。
“嘭嘭”的凿击声在山坳里回荡,木屑一点点往下掉,支撑柱上渐渐出现个方形的小坑——这就是卯眼。凿完一个,林野把原木端的榫头(之前削好的方形木楔)往卯眼里试了试,有点松。他赶紧用石斧把榫头削宽了一点,再试,正好卡进去,晃了晃原木,纹丝不动。“成了!”他心里一喜,之前练的榫卯没白试。
接下来是竖墙的原木。林野把一根原木放进地基槽,对着横梁的位置,在原木顶端凿卯眼,横梁底部对应位置削榫头,让竖木和横梁能扣在一起。可刚凿到一半,石斧没拿稳,“咔”的一声,在原木上凿出道歪痕。他心疼得直咧嘴——这根原木算废了一半,只能换一根。
换了新原木,林野放慢了速度,每凿一下都先看好角度。阳光越来越烈,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滴在原木上,晕开小小的湿痕。他不敢擦汗,怕手滑再凿错,只偶尔舔舔干裂的嘴唇,继续手里的活。终于,竖木顶端的卯眼凿好了,对准横梁的榫头卡进去,再用木锤(硬木削的)轻轻敲了敲,竖木和横梁严丝合缝,连一丝缝隙都没有。
中午歇脚时,林野坐在地基旁,啃着烤兔干,望着搭好的一角框架——两根竖木立在地基槽里,一根横梁架在支撑柱和竖木之间,全靠榫卯扣着,稳得能站人。他心里算了算:整个长方形框架,需要八根竖木、四根横梁,现在才搭好一根竖木、一根横梁,还有的忙。
下午,林野摸索出了更快的办法——先把所有竖木的卯眼和横梁的榫头都提前削好、凿好,再一根根组装。这样不用反复换工具,效率快了不少。他还在竖木之间加了短木当斜撑,斜撑两端也用小榫卯固定,让框架更稳固——就像给墙壁加了“肋骨”,能扛住更大的力。
可到了组装西侧(靠土坡)的框架时,又出了问题:土坡一侧的地基槽比其他地方浅一点,竖木立进去有点歪。林野赶紧跳进槽里,把碎石往下压了压,又在竖木底部垫了块薄石板,调整了半天,竖木终于立直了。他爬出来,晃了晃框架,还是有点松——原来是斜撑的榫头太细,卡不紧。他赶紧把斜撑榫头削粗,再卡进去,这次晃不动了。
夕阳西下时,避难所的框架终于搭好了一半——东侧和南侧的竖木、横梁、斜撑全用榫卯扣在一起,四根支撑柱牢牢托着顶部的横梁,整个框架像个半成型的“方框”,立在地基槽里,迎着夕阳,透着股结实劲儿。林野靠在竖木上,浑身酸痛,手上被石斧磨出了水泡,却忍不住笑了——榫卯结构比他想象的还好用,不用一根绳子,框架就能立得这么稳,等全部搭完,再填上缝隙,肯定能挡得住风雨。
他绕着框架走了一圈,检查了每个榫卯接口,用手晃了晃竖木和横梁,没一处松动。又蹲在地基槽里,看了看竖木底部的碎石,拍得严严实实,不用担心下沉。心里盘算着:明天把剩下的西侧和北侧框架搭完,再找些藤蔓把接口处缠一圈,虽然榫卯够稳,但缠上藤蔓能更结实,还能挡住小缝隙。
往回走的路上,林野特意去桉树林砍了几根细木,明天搭剩下的框架要用。路过泉眼时,他打了罐水,洗了把脸,冰凉的水浇在脸上,驱散了大半疲惫。回到窝棚,他坐在火塘边,烤了条海鱼,一边吃一边揉着酸痛的胳膊——今天虽然累,却掌握了榫卯搭框架的窍门,这比什么都值。
夜里,林野躺在铺上,手里攥着块从榫卯接口处掉下来的小木屑,很快就睡着了。梦里,他正把最后一根横梁的榫头卡进卯眼里,整个框架瞬间立得笔直,阳光洒在原木上,暖融融的。醒来时,天刚蒙蒙亮,他揉了揉手上的水泡,起身拿起石斧——新的一天,要把剩下的框架搭完,离建成避难所又近了一步。
喜欢雾屿求生:孤帆与秘境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雾屿求生:孤帆与秘境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