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把山坳的轮廓线染成淡金色,林野就扛着石斧、拎着木铲(用硬木削的,刃口磨得锋利)往山坳走。昨天处理好的二十根原木在一旁堆得整齐,今天要挖的地基,是整个避难所的根基——根基扎得稳,后面的墙壁才能立得牢,哪怕遇到大风大雨,也不会塌。
他先蹲在之前用竹杆和藤绳拉好的长方形轮廓线里,用炭笔在地上画了四道线——沿着轮廓线内侧,挖一道半米深、三十厘米宽的沟槽,这就是地基槽;四个角还要各挖一个一米深的方坑,用来埋支撑柱,比槽底深半米,这样支撑柱能扎得更稳,扛得住墙壁的重量。
画完线,林野拿起木铲,从靠近土坡的一侧开始挖。黄土地看着硬,一铲下去却很容易挖开,带着潮气的泥土“哗啦”一声落在槽外,堆成小小的土堆。他挖得很仔细,槽壁尽量挖得笔直,槽底也铲得平整——这样立原木时,木头能贴紧槽壁,不会歪歪扭扭。
刚挖了一米长,木铲的刃口就卷了边——黄土地里藏着小石子,硬碰硬磨坏了。林野没慌,从背包里掏出块粗砂岩,蹲在地上磨木铲,“沙沙”的磨声里,卷边的刃口渐渐恢复锋利。他摸了摸磨好的刃口,心里踏实了:这木铲是挖地基的主力,可不能坏。
太阳升到头顶时,地基槽挖了一半,四个角的方坑也挖好了。林野坐在土堆上,啃着烤兔干,喝着泉眼的淡水,望着挖好的槽和坑——槽壁笔直,槽底平整,方坑方方正正,比他预想的还规整。歇了会儿,他突然想起个事:地基槽挖好后,得在槽底铺层碎石,防止雨季积水泡软泥土,让地基下沉。
他赶紧往潮间带跑,捡了些拳头大的碎石,装在竹篮里往回扛。一趟趟下来,肩膀被竹篮勒得生疼,却不敢停——碎石得铺得均匀,每个角落都要铺到,厚度至少十厘米,这样才能起到防潮加固的作用。铺碎石时,林野用木铲把碎石拍实,确保没有松动的石子,槽底平得能当桌子用。
下午的太阳更烈了,晒得地面发烫,林野的后背全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黏糊糊的。他顾不上擦汗,继续挖剩下的地基槽,木铲起落间,泥土不断被挖出来,堆在槽外,渐渐形成一道土埂,把轮廓线围得更清晰。
挖到傍晚时,整个地基槽终于挖完了——半米深、三十厘米宽的沟槽沿着长方形轮廓绕了一圈,四个角的方坑深一米,槽底铺着均匀的碎石,踩上去硬邦邦的,稳得很。林野跳进槽里,站直身子,槽壁刚到他的腰际,正好能把原木的下半截埋进去,露出地面的部分足够搭建墙壁。
他又在方坑里各埋了根之前留着根须的粗原木当支撑柱,柱子底部垫了块平整的大石板,防止柱子陷进泥土里,再用碎石把柱子周围填实,用木铲拍得严严实实——这四根柱子是墙壁的“骨架”,得确保绝对稳固。
夕阳西下时,林野站在地基旁,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挖好的地基在夕阳下泛着土黄色的光,支撑柱笔直地立在四个角,像四个守卫,守护着未来的避难所。他绕着地基走了一圈,检查了一遍槽壁、槽底和支撑柱,没发现半点问题,心里满是成就感——最难的地基开挖完成了,明天就能开始搭墙壁框架,离住进新避难所又近了一大步。
往回走的路上,林野特意绕到泉眼边,打了罐水,又摘了些海蓬子。路过桉树林时,他砍了几根细木,明天搭框架要用。回到窝棚,他坐在火塘边,烤了条海鱼,啃着海蓬子,浑身的酸痛好像都被烤鱼的香气驱散了。
夜里,林野躺在铺上,手里攥着块从地基槽里挖出来的小石子,很快就睡着了。梦里,他正把原木一根根立在地基槽里,支撑柱稳稳地托着横梁,墙壁一点点往上搭,很快就建成了结实的避难所。醒来时,天刚蒙蒙亮,他揉了揉眼睛,起身拿起木铲——新的一天,搭墙壁框架的活儿,等着他呢。
喜欢雾屿求生:孤帆与秘境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雾屿求生:孤帆与秘境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