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那片文化璀璨的天空下,有一位声名远扬的大学问家,他叫杨时。杨时自幼便展露出过人的聪慧,宛如一颗在知识土壤中早早破土而出的幼苗。4岁那年,他便踏入了学堂,开启了自己的求知之旅;7岁时,竟能提笔作诗,诗句间透着与他年龄不符的才情;到了8岁,已然能够挥毫作赋,引得众人纷纷惊叹,都称他为“神童”。
时光匆匆,15岁的杨时一头扎进经史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他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金榜题名,踏上了仕途的起点。然而,杨时心中有着更为高远的志向,他一生都立志于着书立说,对钻研学问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有一年,杨时接到任命,要前往浏阳担任县令。在奔赴任所的途中,他不辞辛劳,特意绕道前往洛阳,只为拜师程颐,期望能在学问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这份对知识的执着和对良师的渴求,如同夜空中指引方向的星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一天,杨时和他的学友游酢在探讨学问时,对某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为了探寻到正确的答案,他们相约一同前往老师程颐的家中请教。当他们来到老师家时,发现程老先生正闭目养神,仿佛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而此时,屋外不知何时飘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洁白的雪花如精灵般在空中飞舞,很快就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
杨时和游酢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没有丝毫犹豫,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他们身姿挺拔,神情专注,仿佛两尊守护知识的雕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半天的时间悄然流逝,程老先生才缓缓地睁开眼睛。当他看到杨时和游酢依然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时,不禁大吃一惊。
此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宛如一条洁白的毛毯。然而,杨时和游酢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的敬重。程颐被他们的这份真诚和执着深深感动了,他赶忙起身,快步走到门口,将杨时和游酢迎进了屋里。随后,他耐心细致地为他们传授知识,解答疑惑。
后来,杨时果然没有辜负程老先生的期望。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老师的教诲,不仅将老师的全部学问都学有所成,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一代理学大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便由此流传开来。它所蕴含的意义,是指学生们怀着恭敬之心向老师求教,生动地比喻了尊师重教、诚心求学的美好品质。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尊师重道”,而与之相反的则是“目无尊长”。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造句:“硕硕同学有着程门立雪的精神,为了学到知识,总是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请教。”
杨时和游酢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实在是让人由衷地敬佩。礼仪,是一种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古人才会说“不学礼,无以立”。希望小朋友们都能记住这个道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懂礼貌、尊师长的好孩子。
喜欢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