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纷争不断,权谋与智慧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楚国有一件稀世珍宝——和氏璧,其质地温润,色泽纯净,堪称无价之宝。后来,这件宝玉辗转落入了赵惠文王的手中。
消息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这位野心勃勃的秦国君主顿时心生贪念。他派使者前往赵国,假惺惺地表示:“我秦国愿意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王手中的那块和氏璧。”赵惠文王得知此事后,心里既欣喜又担忧。欣喜的是,若能得到秦国的十五座城池,那对赵国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担忧的是,秦国向来诡计多端,万一交了和氏璧却得不到城池,那可就赔了夫人又折兵。
于是,赵惠文王紧急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这位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的谋士,听闻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目光坚定,神情自若地表示:“大王,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倘若秦国真的将十五座城邑划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是秦国言而无信,不给城邑,我定会将这宝玉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也就是‘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听了,心中稍感宽慰,便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
蔺相如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秦国,将和氏璧恭恭敬敬地献给了秦昭王。秦昭王一见到和氏璧,顿时两眼放光,满脸喜色,不住地赞叹:“真是天下罕见的宝贝啊!”然而,他嘴上说得好听,却丝毫没有要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的意思。
蔺相如见此情景,心中暗叫不好。他灵机一动,上前对秦昭王说:“大王,这玉上似乎有一点小小的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昭王信以为真,便将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过宝玉,迅速退到一根亭柱旁,神情严肃,义正言辞地说道:“赵王担心秦国实力强大,得到和氏璧后却不兑现给城池的承诺,所以起初并不愿意把宝玉送来。是我劝说赵王,说秦国是讲信义的大国,赵王这才斋戒了五天,然后派我捧着和氏璧前来,以表示对秦国的尊重和敬意。可没想到,大王您却如此没有诚意,礼仪怠慢,毫无交割城池的意思。现在,如果大王您一定要抢走这块宝玉,我就把我的脑袋和这宝玉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作势就要往柱子上撞去。
秦昭王见状,大惊失色,生怕真的撞坏了和氏璧,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他连忙赔着笑脸,安抚蔺相如,并假装在地图上画出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蔺相如心里清楚,这秦昭王不过是虚情假意地答应罢了。于是,他趁机提出:“大王,为了表示您的诚意,您也应该像赵王一样斋戒五日,然后再举行一个郑重其事的交换仪式。”秦昭王无奈,只好应允。
蔺相如回到住所后,深知秦昭王不会轻易放过和氏璧。他当机立断,偷偷地派了一名随从,让他怀揣着和氏璧,从小道日夜兼程地返回了赵国。
五日之后,秦昭王斋戒完毕,兴高采烈地准备举行交换仪式。蔺相如却不慌不忙地走上前,将送和氏璧回赵国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秦昭王。秦昭王听后,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无可奈何。毕竟,此时动手抢夺,既失了面子,也未必能得到和氏璧。就这样,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保全了和氏璧,让它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就是让完好无损的和氏璧回归到赵国,后来比喻把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人。它的近义词有“物归原主”,反义词则是“支离破碎”。比如,我们可以造句:“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完璧归赵,这是做人的基本诚信。”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些不讲道理、心怀不轨的人,我们不能一味地惧怕和退让。要像蔺相如一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他们进行巧妙的斗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和属于自己的东西。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
喜欢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