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电话那头终于传来马廷强的声音,那声音像是从牙缝里一点点挤出来的,带着极力压抑的颤抖和无法掩饰的屈辱:“……好……我,知道了。”
他突然想明白了郑硕话里面蕴含的潜台词:接受这个条件,履行之前的约定,拿到这笔救急的广告费,配合演出这出“正常经营”的戏码。
完成约定之后,我郑硕就不再动用那些黑材料给你们马家雪上加霜。
这是交易,也是警告。
“材料马上送到。”郑硕说完这最后四个字,便干脆利落地挂断了电话。
他不需要对方的感谢,也不需要任何虚伪的客套。这通电话的目的已经达到:
利用马家的危机,以最低的成本,锁定了最后一块重要的舆论阵地。
放下听筒,郑硕缓缓靠向椅背,闭上眼睛,轻轻吐出一口浊气。脑中的“灵魂AI”冷静地更新着数据:
『舆论矩阵部署完成度:100%』。
『《明报》负责高端定调,争取知识界和精英阶层认同;
《星岛日报》负责制造轰动效应,吸引广大市民眼球;
《东方日报》则覆盖其特定的读者群,并起到震慑对手、展示我方资源调动能力的作用。
再加上《今日头条》,四大报纸全方位覆盖整个香江的宣传渠道,造成的声势已经不可抵挡。』
他睁开眼,目光锐利地看向一直静候在一旁的霍建宁和陈自强。
“通知下去,所有预定稿件、广告素材,按计划即刻交付四家报社。
自强,你亲自盯排期,我要确保明天一早,全香江的报摊上,都能看到我们的消息!”
“是!老板!”陈自强和霍建宁齐声应道,两人眼中都闪烁着兴奋与敬畏的光芒。
他们亲眼见证了,郑硕如何在短短一个下午,通过三个精准的电话,将香江最具影响力的三家报社资源整合麾下,再加上自家的《今日头条》,这已经布下了一张针对邵氏兄弟和嘉禾的院线封锁的天罗地网。
窗外,黄昏降临,华灯初上。
明天,当太阳升起时,整个香江都将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上,感受到这股来自“凤凰-许氏兄弟”的强劲冲击波。真正的市场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
时间:1974年8月20日,清晨五点半。
地点:全香江·报摊。
香江的天刚蒙蒙亮,维多利亚港吹来的海风带着一股咸腥味,也没能驱散夜里积下的闷热。
中环德辅道西的批发市场已经闹哄哄的了,报摊的工人们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从三轮板车上卸下一捆捆还带着油墨和纸张味道的当天报纸。
谁也没留意到,今天这摊头上,要炸响一颗惊雷。
不一会儿,几家报摊最先摆出的《明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和《今日头条》,就像约好了一样,头版标题全都火辣辣地指向同一个话题——
邵逸夫和他那位“叛将”许冠文即将上映的新戏《鬼马双星》。
《明报》文化版头条,查良镛(金庸)亲自操刀,一篇题为《武侠片霸权当休矣》的杂文。
笔锋犀利,他虽未直接点名,却以文人式的含蓄,借古论今,探讨影坛一类型片独大、不利百花齐放的生态,字里行间透着对新生力量的期许和对僵化格局的批判。
头版的下方采用了‘大图片+标题’的形式继续发力。
市井小民终有发声时,许冠文兄弟笑闹见真章的标题下方,配图巧妙截取两个时空:
左侧是许冠文在《鬼马双星》片场穿着皱巴巴西装套便利店围裙的滑稽造型;
右侧却是他在邵氏电影《声色犬马》中道貌岸然的剧照。
这种视觉冲突暗含尖锐对比——一边是充满烟火气的新作,一边是即将成为历史的旧影。
金庸执笔的社论虽未点名,却以隔靴搔痒终觉浅暗讽邵氏喜剧与市井生活的脱节,文字间藏着绵里藏针的机锋。
这给知识界和精英读者带来了第一波冲击。
几乎同时,《星岛日报》则以醒目的标题打出“东洋技术碾压邵氏,港产喜剧迎来视听革命?”的专题报道。
详细介绍了《鬼马双星》如何采用日本东宝公司顶尖的冲印和混音技术,并配以许冠文、许冠杰兄弟的专访。
强调影片贴近市井生活的喜剧风格,火药味十足,直接挑战邵氏大片厂的传统制作模式。
它的财经版更是呈现一场数据解剖。
版面左侧罗列邵氏近年《独臂刀》系列动辄五十万起步的制作成本;
右侧醒目标注“《鬼马双星》制作成本:二十八万港币”。
报道通过采访院线经理透露关键信息:“邵氏大制片厂制度下,每部电影行政管理费竟占制作成本15%”。
这组数据犹如一记精准的经济账直击邵逸夫软肋。
更让人意外的是《东方日报》。
这家一向被视为马家喉舌的报纸,在被廉政公署调查的紧要关头,竟然在头版最下方的通栏广告位,赫然登着《鬼马双星》的大幅上映预告和影院信息。
社会版的文章标题看似平淡:“传某影坛大亨借院线资源打压新人”。
文中刻意强调“独立制片求生艰难”的现状,并插入知情人士爆料:“某公司要求旗下影院每日排片不得低于六场”。
在马家自身风雨飘摇之际,在这个最受市民欢迎的版面选择刊出对手的广告以及近乎站队的文章,这无声却极具震撼力,透露出复杂的信号。
而郑硕自己掌握的《今日头条》,则用更通俗直白的方式,以社会新闻的角度报道了《鬼马双星》拍摄期间的趣事。
突出许氏兄弟的“市井智慧”和拍摄的辛苦,着力塑造观众期待感,瞄准的是广大普通市民。
同时在娱乐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极具煽动性的标题:“邵逸夫宴请院线经理,席间摔杯怒斥‘叛将’”。
报道绘声描绘邵逸夫在陆羽茶室包厢失态的场景,甚至虚构出“清蒸东星斑还未动筷,邵先生已摔碎酒杯”的细节。这种半真半假的市井八卦最易引发茶余饭后的讨论。
喜欢重生1973:AI重构香江商业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973:AI重构香江商业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