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红袖趴在地上,右腿的拐杖歪向一边,断口处的绷带渗出淡红。她盯着远处那群工部的人,看他们用竹筒接水,拿杆子量流速,动作熟练得像是早就知道这里会有泉眼。
她没动。风从坡上吹过,带着湿土和铁锈的气息。
与此同时,吕宋北岸的一处山崖高台,陈墨正站在一架新装的刻度罗盘前。他手里握着一支炭笔,面前摊开一本厚册,页边已写满数字。风一阵阵刮过来,吹得纸页哗哗响,他用一块青铜腰牌压住角落,继续低头记录。
东南方向的海面远远传来一声闷响。
他抬眼。远处天际腾起一团黑烟,起初不大,几息之后越扩越开,像一块破布被撕裂。
他立刻翻到册子中间一页,对照之前记下的时间点,在空白处写下“巳时三刻,爆炸初现”。接着拿起旁边一根木尺,对准烟柱底部与海平面交界处,测算角度。
同一时刻,倭寇造船坊内乱作一团。
两名工程师站在尚未完工的旗舰主机舱前,一人指着图纸大吼,另一人挥拳砸向铜管。他们脚边散落着几张残图,正是慕容雪故意泄露的那份蒸汽机改良设计。
“这结构撑不住!”缺了半只耳朵的工程师抓起铁尺敲打主管道,“压力一升,接口先崩!”
“你懂什么?”另一人抢过图纸,“这是中原最新技术,只要换上高强度合金,航速能提三成!”
“合金还没到货!现在就试,船没出港就得炸!”
话音未落,外面传来急促哨声。有人冲进来喊:“主机点火了!自动启动!”
两人脸色骤变,拔腿往舱室跑。
舱内,郑和悄悄退到门边。他最后看了一眼嵌入主机的那组零件——表面光滑无痕,内部却藏了硝石粉包。他没说话,低着头混进人群往外撤。
轰——
巨响从船腹深处炸开。
气浪掀飞甲板,火光顺着通风口喷出。整艘旗舰剧烈摇晃,桅杆断裂,砸向邻近船坞。浓烟滚滚升起,夹着金属碎片四散飞溅。
码头上的倭寇四散奔逃。有人想去救火,刚靠近就被二次爆炸掀翻在地。
郑和躲在石堆后,望着燃烧的战舰,手指轻轻抚过后颈。那里有一道旧疤,细长,不深,但总在变天时发痒。
他没再停留,转身走向停泊在暗湾的小船。
山崖上,陈墨已经记完第七轮风速数据。他合上册子,走到台边,取出一个竹制风铃装置,拨动其中一根细线。铃不动,但地下埋着的共鸣管发出轻微震动,传向三十里外的信号站。
他知道,这一连串动作意味着计划成功了一半。
真正的关键,是接下来的数据比对。
他回到案前,翻开火药试验记录本,逐项核对爆炸当量参数。三百斤、三百一十斤、三百二十斤……最终落在“约三百五十斤”这个数值上。
他皱眉。根据情报,三皇子私港申报的火药库存只有两百斤。多出来的这些,只能来自秘密渠道。
他提起笔,在最新一行数据下方画了一条横线,又在页末盖下一枚印泥——梅花形状,五瓣分明。
这是慕容雪定下的密令标记,只用于她亲自策划的军事行动。
此刻,百里之外的指挥所内,慕容雪正坐在灯下。她面前铺着一张羊皮卷,上面画满了新的连弩阵型。听到门外传来的脚步声,她抬头。
亲兵递上快报:“旗舰爆炸,确认沉没,两名主工程师一死一伤。”
她接过纸条看了片刻,放下,嘴角微微扬起。
“通知沿海各哨,加强巡查。接下来几天,会有更多人想偷偷运东西上岸。”
亲兵领命退出。
她重新低头,拿起炭笔,在阵图边缘加注一行小字:“风向西北,适合远程压制。”
笔尖顿了顿,她又补了一句:“建议启用震天雷二号配方。”
写完,她把羊皮卷卷好,塞进防水竹筒,交给等候在外的信使。
信使离开后,她起身走到窗边。夜空清澈,星光洒在营地上。她看了一会儿,转身取下墙上的铠甲,开始检查每一个可拆卸部件。
明天她要亲自带队巡防海岸线。
郑和的小船在凌晨靠岸。他跳下船,踩在湿沙上,回头望了一眼海面。那艘旗舰的残骸还在冒烟,火光映在水面,一闪一闪。
他没多看,沿着礁石小路往营地走。
路上遇到巡逻队,对方认出是他,点头放行。
他走进自己的帐篷,从包袱里拿出一块布,仔细擦干那把六分仪。仪器完好,没有进水。他收好,又从内袋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
纸上画着一幅港口布局图,标注了几个红色圈点。其中一个,正好对应三皇子私港的地下仓库位置。
他盯着看了很久,把纸折起来,塞进枕头底下。
第二天中午,陈墨仍在观星台。
他让人送来最新的气象记录,重新核算爆炸时的风速曲线。发现最初记下的第三秒数据有微小偏差,立即用炭笔划掉重写。
写完,他抬头看向东南方海域。那里平静如常,仿佛昨夜什么都没发生。
但他知道,事情才刚开始。
下午,慕容雪带人巡视到一处废弃码头。她在一堆碎木中发现了一块烧焦的金属片,拿起来看了看,递给随行工匠。
工匠接过一看,摇头:“不是我们造的,材质偏软,可能是临时拼装件。”
慕容雪接过,翻过来,看到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庚子年,工部监造**。
她眼神一沉。
“带回营地,找李青萝看看有没有毒物残留。”
队伍继续前行。
傍晚,陈墨收到一份密报:倭寇下令封锁所有技术交流,禁止接收任何外来图纸,并开始清查内部人员。
他看完,把纸条放进火盆烧了。
然后打开数据册,翻到最后一页。梅花印依旧清晰。他在旁边写下四个字:**火药来源**。
刚写完,外面有人通报:“楚红袖派人送信。”
他点头,接过信封。拆开,里面是一张简图,标出了五个爆破点的位置,以及一条新形成的水流路径。
图的右下角写着一句话:**此地可筑坝引渠,灌溉千亩良田**。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随后提起笔,在图上方写下一行数字:**风速七级,持续时间十九秒,冲击波传播距离一千二百步**。
写完,他合上册子,放在案头。
窗外,天色渐暗。
喜欢寒门崛起我靠科技颠覆历史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寒门崛起我靠科技颠覆历史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