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襄平原的晨雾尚未散尽,庞宏已站在新修的陂塘堤岸上,看着农人将最后一筐鱼苗倒入水中。粼粼波光映着他彻夜未眠的脸——这片三年前还是芦苇荡的荒地,如今已是阡陌纵横的膏腴之地。
“使君请看,”荆州刺史指着水田里游动的草鱼,“鱼啃食杂草,鱼粪肥田,稻谷产量比普通田高出两成。”他弯腰捞起一把淤泥,“这土去年还硬得硌脚,如今插筷不倒。”
庞宏蹲下身捻着泥土,突然指向远处桑树林:“桑基鱼塘不能只学其形。江南气候湿润,桑叶半月一采;此地干燥,需引沮河水建暗渠保湿。”他解下腰间算袋,当场演算引水工程量,算珠声惊起白鹭齐飞。
这场农业革命始于去岁寒冬。当庞宏将《荆襄屯垦策》铺在刘封案前时,特意在“桑基鱼塘”四字下用朱砂标注:“此法非但产粮,更可织造战旗、腌制军粮。”此刻望着陂塘间穿梭的运肥船,他想起刘封当时批注:“民富则国强,此乃北伐根基。”
惊蛰次日,刘封的玄色王旗出现在襄阳郊外。他没有惊动官府,直接走进正在春播的屯田区。老农认出来人身份时惊得跪倒,却被刘封扶起共执犁柄:“老伯看这新犁入土深度可够?”犁刀翻出湿润的泥土,惊起几只肥硕的蚯蚓。
“够了够了!”老农激动地指着田埂边的刻度桩,“按农监司教的,深翻八寸恰能保墒!”周围农户渐渐围拢,有人大着胆子献上新酿的米酒。刘封尝过后笑道:“比宫里的贡酒还醇厚,该赏!”随行的录事当即记下:赐老农耕牛一头。
更精妙的布局藏在微观处。庞宏发现荆州丘陵适合种茶,便从巴蜀引来茶苗,教农户在梯田边缘种植。“茶叶换来的铜钱,正好补贴农具损耗。”他亲自设计的复合农具架上,锄头、镰刀甚至修渠的夯锤都能按需取用。某日雨后,刺史兴奋地报告:“塘泥里竟长出莲藕,农户摘去市集,换回三头猪崽!”
流民安置则显出新政的温度。从南阳逃荒而来的张伍一家,原本只想领了赈济粮继续南逃,却被分到十亩“永业田”——这是庞宏的创新:流民垦荒之地,三年后即可登记为私产。当张伍在田契按下手印时,双手抖得按歪了印章。
五月麦收时节,刘封突然驾临粮仓。他随手抓起一把新麦,发现颗粒比旧种饱满许多。“这是格物院选的抗倒伏良种。”仓监捧出账册,“去岁荆襄屯田区共纳粮四十万石,库房已扩建三次。”刘封默算片刻,突然对庞宏笑道:“够十万大军半年之需了。”
最令人动容的场景发生在襄水畔。刘封看见孩童们用竹竿钓起塘鱼,便挽起裤腿下水示范甩网技巧。银鳞在阳光下飞舞时,他对围观农户道:“待天下平定,我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钓鱼。”当晚刺史府记录:王上赐宴屯田模范,席间亲自为八旬老农斟酒。
秋分前夜,庞宏在烛下绘制新的屯田图。他将汉水沿岸的滩涂也纳入规划,旁边批注:“可种耐涝芦苇,既固堤坝,又能编甲。”窗外忽然传来马蹄声,信使送来刘封手谕:“闻荆襄粟米价贱于江东,此卿之功。现扩屯田至江夏,许你便宜行事。”
当第一船江夏莲藕运抵金陵时,甄若命人将其送入伤兵营。她指着藕节对医官说:“此物止血化瘀,可代药材短缺。”而此刻的荆襄平原上,新一批流民正在学习用曲辕犁深耕——这片曾经白骨露于野的土地,终于重现了《诗经》里的农耕图景。
隆冬来临前,荆襄刺史献上一件特殊贡品:用屯田区所产蚕丝织成的巨幅舆图。刘封抚过图上标注的粮仓位置,对群臣感叹:“此非丝帛,乃民心所织。”而远在洛阳的司马懿不会知道,当他在朝堂争权夺利时,荆襄的稻浪正悄然积蓄着席卷中原的力量。
喜欢封御三国:潜龙问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封御三国:潜龙问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