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秋天,天空像是被水洗过一般,澄澈高远。老林菜馆的运营早已步入正轨,有赵哥、刘姐、阿强和火哥这支日益成熟的团队坐镇,我和苏琪终于能稍微从日常的忙碌中抽身,喘一口气。
陈默前几天接到总部的紧急任务,飞往云南追踪报道一种濒临失传的古老发酵食材了,归期未定。临走前,他仔细检查了店里的安防系统和数据备份,又啰嗦嗦地叮嘱了我一大堆注意身体、别太累之类的话,那副明明担心却强装镇定的样子,让苏琪很是嘲笑了一番。
“行了行了,陈大神,你就放心去吧!店里有我们呢,丢不了!”苏琪拍着胸脯保证,又冲我挤眉弄眼,“你家薇姐,我也帮你看着,保证一根头发丝都不会少!”
陈默耳根微红,最后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带着不舍和信任,这才拖着行李箱转身离开。
少了陈默这个“数据中枢”,店里仿佛安静了不少,但也似乎少了点什么。苏琪百无聊赖地翻着手机,忽然,她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猛地坐直身体,把手机屏幕怼到我面前。
“薇姐!快看这个!”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设计极简、充满侘寂风的公众号推送,标题是《一期一会:京都百年老铺抹茶传人的美学课堂》。文章介绍了来自日本京都、拥有超过三百年历史的“清水庵”抹茶世家,其年轻一代的传人清水澈先生,将在省城举办一个为期三天的小型、深度抹茶文化与制作研习班。名额极其有限,费用不菲,旨在寻找真正对抹茶美学有共鸣的从业者或深度爱好者。
推送里附了几张清水澈先生的照片,他穿着合体的深色和服,面容清俊,眼神专注而沉静,正在茶室里点茶,动作优雅流畅,仿佛自带一种能让人心静下来的气场。还有几张他制作的抹茶茶点,造型古朴自然,色泽温润,与常见的日式甜品的精致截然不同,更强调食材的本真和季节感。
“看起来……很有意思。”我被图片中传递出的静谧美学吸引了。这与我们餐馆里热火朝天的“江湖气”完全是两个世界。
“何止有意思!”苏琪眼睛发光,指着其中一款名为“初霜”的茶点,那是一款仿若覆盖着细微糖霜的白色羊羹,形态如山间初雪,简约至极,“你看这个!没有花哨造型,没有复杂配色,但就是让人觉得高级,有味道!这哥们儿有点东西!”
她兴奋地抓住我的胳膊:“薇姐,咱们去报名吧!就当是去偷师……啊不,是去学习!开阔眼界!你看咱们,整天不是卤味就是辣锅,也该接触点不一样的东西,提升一下格调了!”
我有些犹豫。店虽然稳定,但一下子离开三天……而且,抹茶?这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经营有点远。
“怕啥?”苏琪看出了我的顾虑,“店里有赵哥他们,出不了乱子。再说,咱们又不是去玩,是去学习!美食是相通的嘛,万一能悟到点什么,用在咱们自己的菜上呢?你看这抹茶的颜色,这茶点的意境,说不定能给咱们的‘青川雾霭’带来点新灵感?”
她最后这句话打动了我。确实,固步自封是厨师的大忌。接触不同的美食文化,吸收不同的美学理念,或许真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好。”我点了点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报上名。”
报名过程比想象中还要苛刻。需要填写详细的个人简介,阐述对抹茶文化的理解和参加动机,甚至还需要提供自己制作的作品照片。我和苏琪各自认真准备了材料。我侧重表达了对东西方美食融合的思考,以及希望从抹茶道中学习其对细节、季节和心境把握的期待。苏琪则更直白,她上传了几道自己最得意的、看似粗犷却内藏精巧的江湖菜照片,直言想学习如何将这种极致的内敛美学融入自己的烹饪哲学。
几天后,我们竟然双双收到了录取通知!看来,清水先生挑选学员,看的并不仅仅是传统的日式茶道背景,更看重的是对美食本身的理解和潜力。
研习班的地点设在城西一个僻静的、由旧厂房改造的艺术园区内。我和苏琪按照地址找过去,推开一扇厚重的、带着工业痕迹的铁门,里面却别有洞天。
一个极其素雅、静谧的日式庭院呈现在眼前。枯山水、石灯笼、几株姿态优美的红枫,营造出一种与门外喧嚣都市截然不同的隔离感。研修的教室是一间宽敞的和室,榻榻米的地板,纸糊的移门,光线透过和纸,变得柔和而温暖。
学员们陆续到来,加起来不过十人左右。有穿着素雅、举止温婉的茶艺老师,有看起来是从事设计或艺术行业的潮人,也有几位像我们一样,是餐饮行业的同行,彼此打量着,眼神中都带着几分好奇与审视。
我和苏琪的出现,显然引起了一些注意。我今天穿了一件浅灰色的交领棉麻长衫,搭配同色系的阔腿裤,长发用一根白玉簪子松松挽起,力求与这里的氛围相融。而苏琪,则是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装套装,内搭白色真丝吊带,染成暗红色的短发一丝不苟,脚上是一双尖头细高跟,整个人又美又飒,气场十足,与这和室的温婉格调形成了强烈的、却又奇妙的视觉冲击。
我们俩,一个如水墨氤氲,一个如烈焰灼灼,站在一起,自成风景。
清水澈先生准时出现。他比照片上看起来更年轻,约莫二十七八岁,身形挺拔,穿着深蓝色的和服,步履沉稳。他的目光沉静,扫过在场每一位学员,在看到我和苏琪时,似乎微微停顿了一下,但很快便恢复如常,看不出任何情绪。
他用流利的中文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声音低沉平和,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欢迎各位。接下来三天,我们将暂时抛开外界的纷扰,一起探寻抹茶的本源与美感。抹茶之道,不在于技法的炫耀,而在于心的修炼,在于对每一片茶叶、每一捧清水的敬畏,在于与当下这一刻的融合。”
他并没有急于教授点茶技巧,而是先从抹茶的历史、种植、研磨工艺讲起,带着我们认识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的抹茶粉,感受它们色泽、香气细微的差别。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充满了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深厚感情和敬畏。
我和苏琪都听得入了神。这与我们习惯的、充满爆发力和锅气的后厨完全是另一个世界。这里讲究的是慢,是静,是极致的内观与专注。
理论讲解后,清水先生开始演示最基础的点茶流程。温碗、调膏、注水、点茶……他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多余,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仪式感和难以言喻的美感。当那碗碧绿浓稠、覆盖着细密泡沫的抹茶被恭敬地置于我们面前时,整个和室都弥漫开一种清苦而悠长的香气。
我们按照指导,笨拙地尝试。苏琪性子急,注水时手腕力度没控制好,水花四溅,弄得茶筅和茶碗边缘都是,她懊恼地“啧”了一声。我则因为过于紧张,点茶时手臂僵硬,打出的泡沫稀稀拉拉,完全没有老师那种绵密如云的感觉。
清水先生安静地巡视着,看到我们的窘态,并没有出言指责,只是走到我们身边,蹲下身,用极其轻柔而准确的动作,调整了一下苏琪握茶筅的手势,又示意我放松肩膀。
“不用急于求成,”他的声音近在耳边,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感受水的温度,感受茶粉在碗中的流动,感受手腕带动茶筅的韵律。忘记步骤,先感受。”
他的指尖偶尔会不经意地触碰到我们的手背或手腕,带着一丝微凉的触感。苏琪似乎微微僵了一下,而我,也感觉心跳加速。这位年轻的抹茶传人身上,有种让人无法忽视的、沉静而强大的磁场。
第一天的课程在安静而略显手忙脚乱的实践中结束。离开那方静谧的庭院,重新投入车水马龙的都市,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我的天……”苏琪长舒一口气,揉了揉因为一直保持跪坐姿势而发麻的腿,“这比颠一天大勺还累!心累!”
我忍不住笑了:“但是,感觉很不一样,不是吗?”
“是不一样,”苏琪点点头,眼神里闪着思考的光,“那种对细节的苛求,对心境的把控,确实有点东西。薇姐,你说,咱们做菜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也太‘快’了,少了点这种……沉淀感?”
“或许吧。”我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脑海里还回响着清水澈那句“感受当下”。
喜欢小镇炊烟米其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小镇炊烟米其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