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先前,见众人个个私语成团。
要分族产的那势头,以为人心散了。
现在看众人做好饭,把第一碗给了她。
并都站在院中等着。
依然守着原先府里的规矩,敬重她,爱她老人家。
心里颇感安慰!
贾母看着众人。
笑着说道:“都饿了这么多天,自家人讲啥规矩,都去吃面条去,不用守着,吃饭事大。”
众人听得贾母说话。
感恩老祖宗英明!
这些日子的奔波,还真明白了!
啥事呀,都没有吃饭事大。
众人高兴得都奔了伙房。
人多碗少,逮着啥拿啥。
有人端着碗,也有人端着碟。
还有人端了盆,蹲在地上,几个人围着吃的。
一时间,院子里再无人语。
都是吸溜面条的声音。
等着几大锅的面条儿,面尽汤干。
个个抚着肚子,夸赞这世上最好吃的,便是面条儿了。
真是饥饿面前,尽显人之本事!
石头兄用了一首小词。
说了众人吃面盛况:
《南歌子·贾氏初饱》
饿眼昏将灭,
枯肠转未停。
忽逢箸底玉条盈,
一霎风蓬、卷尽老盆底。
舌底犹回味,
喉间已再生。
奔波艰难,儿女泪如倾,
却道今朝、饱饭似年烹。
且说众人从抄家开始,到此时初饱。
满足之余,又思明日。
自然想到族产。
这个时候,贾代儒拄着拐杖。
拎着包袱,走了进来。
代儒自从贾瑞死后,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贾母把黛玉的意思,和凤姐说的梦。
梦里秦可卿说的话。
写信告诉贾政。
但信上说的,终不详尽。
等到贾政回来时。
贾母又详详细细地,给贾政说了一次。
贾政听了,先是唬了一跳。
继而冷静下来,觉得黛玉的话有道理。
蓉儿先媳妇的话,更是老天暗示。
不管有得没得的事。
增加祭祀祖宗的产业。
确实能保子孙不会饿死。
贾母说,代儒是族长。
又是个断了子孙的孤老头儿。
自然没啥私心,一心只为贾氏办事。
所以,后代儒去管理。
贾政当时书信,作代儒去管理时。
代儒接到信,本是依着贾政生活,并没多想。
倒是寻思,儿子没了,孙儿也死了。
自个成了老绝户!
待在这府里,看着别人儿孙满堂。
教这些不爱诗书的儿郎,倒也烦躁。
去那乡村的山水间,倒是惬意。
代儒到了西山,才知道扩了族产。
这里青山,绿水,兼良田。
美而宽阔。
代儒大喜,一肚诗书兼山水,少了多少烦心事。
在山水田间徜徉。
老头儿兴起时,便作诗词抒情。
这里摘两首,和读者共赏。
《耕读遣兴》
瓦灶绳床亦畅然,半犁春雨种瓜田。
偶斟村酒邀松饮,老叟童声笑影来。
蜗角争如云影淡,蝇头怎及柳丝绵。
闲来偶检残编看,灯火青荧似昔年。
《渔歌子·溪畔即事》
箬笠斜簪野菊香,
蓼花湾里钓丝长。
波浸月,露凝霜,
一竿风物胜华章。
代儒乐于田间,尽兴山水。
对这族产管理,倒是看成累赘。
勉强管这田产,想着哪日来了人,趁早儿接去。
谁知正盼着。
忽然地,呼啦啦的。
贾氏之人,竟都来了!
代儒这才知道,两府出了事。
圣上抄家,京城无贾氏立足之地了。
代儒倒喜了!
而今贾政来了。
代儒便以年岁渐长,力不从心为由。
要贾政来管。
刚吃完饭,代儒便带了东西,来找贾政。
代儒打开包袱,包袱里面是账本。
把账本递给贾政。
代儒向贾政说道:“而今我老了,你既没了官职,这族长之位,便由你来做,族里田产,由你分配。”
贾政给代儒让了座。
打开账本,看了一会儿。
心里惊道,置了那么多,足够族人温饱了!
贾政直到此时,方彻底放下心来。
向贾母说道:“这是年初买的田,春天收了一季,现在秋收在即,老太太,您看看怎么个分法?”
代儒这才知道,族产要分了。
想分了也好,各人自管手中田,穷了富了不生怨。
大锅饭,众口难调。
小锅做,各为所需。
众人吃完饭,心里正惴惴呢!
寻思而今,两府不复往日。
咱这远房旁枝,老爷会怎么分呢!
虽然平分喊得凶。
但族产握在荣府人手里,硬抢不得。
众人个个看向贾母。
尤其刑夫人、尤氏两个。
这两人先前都是主母,而今一无所有,心惶惶着!
都指望着这族产呢!
别人还行,总能分点到手。
尤氏和刑夫人两个担心,贾母把他们搂在一处过活。
两位主母,在老太太面前,都没有话语权。
那真是等着二房赏饭吃了!
两个都盯着贾母,等老太太发话,来决断以后生活。
贾母略沉吟片刻。
寻思,分就分个彻底。
直接来一场,谁也说不出是非的公平分配!
贾母向贾政说道:“所有贾氏老少,都要有口吃的,你留下祭祀公用的份额,剩下的田地银子粮食,按着人头分了,以后日子过得好坏,各凭本事。”
众人听得按人头分,心里大喜。
原还最怕以户来分。
若以户分,真是人口多的胀死,人口少的饿死。
以人头分,好呀!
有人便有田粮,老人小孩皆有田粮吃。
这种分法,真是再公平不过的事了!
簧大奶奶等普通人家,真是特别地满足。
老太太、太太、老爷,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人。
现在,和我们一样。
有他们一口,我们也有一口。
曾去尤氏门上,卑微讨好,只为尤氏手缝,漏一点银子给我。
而今,我们这类人,竟然和尤氏同等。
再不用屈膝奉迎。
这些听得平分族产的人。
都有了扬眉吐气的畅快。
纷纷来赞贾母公允。
齐说老太太,才是真菩萨心肠。
老太太必是长命百岁,福寿绵延!
尤其贾芸贾芹等,原家底薄的。
都在宁荣二府,当差讨生活的。
听得贾母的话,深为高兴。
那些原为生活窘迫,而又惆怅的妇人们。
乐得一个劲地奉迎贾母。
都寻思,以前过得差,是祖上留的少。
现在好了,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
过的好不好,全凭本事了!
只有刑夫人,听说按人头分。
立即想起,迎春在贾母处,凤姐跟着王夫人这边。
巧姐儿粘着平儿,肯定又要跟着贾母。
我难道只能得一份?
不行,咱这两房,得趁此分开。
我的老公儿子媳妇,及女儿等人的那份。
理应归我们大房,这些田产得由我来管。
寻思一番后。
刑夫人斗胆向贾母说道:“老太太年岁大了,迎丫头还要搅扰老太太,儿媳心里愧得很,迎丫头,还是由我带回去养着吧!”
迎春听得这话,只觉通体冰凉。
想起在荣府门外。
太太那厌弃眼神。
迎春想着跟了刑夫人,必死无疑呀。
跟着老太太,还有生路。
待要开口拒绝,又没那个胆量。
只紧张地看着贾母。
贾母知道刑夫人的意思,不是要迎丫头!
想着这大儿媳妇,自私凉溥。
想着的不过是分得的银粮,都握到自己手中。
要的不是迎丫头,而是迎丫头名下的钱粮田产!
贾母看着刑夫人。
向刑夫人说道:“迎丫头我养着,分得的钱粮你收着,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你带着琏儿一家过日子,只是琏儿和凤丫头,都还在牢里,你可别亏了巧姐儿,也别亏了平儿!”
刑夫人听得婆婆这话。
心里十二分地满意。
连忙向贾母笑着说道:“我通共就这么一个孙女儿,亏了我自个,也舍不得亏她呀!平儿也是我家人,我咋能亏她!”
贾母也笑着说道:“你心里明白就好!”
贾政领着人过去,先分了粮,分了银子。
这才去田里,给众人分了田。
虽然当初置得多,但好家财,也经不住人多来分!
贾政这一房,最后,也只分得五百亩田!
一百八十多口,家家都有了田。
自此,各人都忙碌起来。
贾政这才腾出时间,去打听贾赫贾珍等人的事。
贾琏在大理寺初审时。
便把凤姐儿的事,都揽到自己身上。
说凤姐儿在内宅管事。
得罪人多,便把自个做的恶,都杜撰到妻子身上。
凤姐儿判了无罪,被放了回来。
贾政带凤姐儿回到庄上。
凤姐儿来到庄上,才知道分了家。
自己和刑夫人一处生活!
凤姐儿知道刑夫人的脾气,而今自己一无所有。
分得的一点银子粮食,都由刑夫人把持着。
名下的田产,也俱在刑夫人手里。
凤姐儿心里叫苦,跟着这样的婆婆,日子艰难呀——
喜欢红楼之宝钗重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红楼之宝钗重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