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染坊的院子里,晾晒的布匹在春风里轻轻晃荡。
五颜六色的布料映得地面都鲜活起来。
陆炳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张折叠的纸。
展开后,是纳采礼的流程草图。
他指尖在上面细细指点:“夏先生,三日后的纳采礼,您得先把院子收拾妥当。”
夏儒连忙凑上前,眼神紧紧盯着草图。
“陆大人您说,草民都记着。”
“门口得搭个青布棚,棚下摆两张长桌,左边放纳采的礼品,右边放拜帖和礼单。” 陆炳指着草图上的 “门庭” 标注。
“棚子的柱子上要挂红绸,再贴两幅‘天作之合’的对联,让礼部派来的人帮忙写,您不用费心。”
他顿了顿,又指向 “厅堂” 的位置。
“厅堂正中间要设香案,案上摆香炉、烛台,烛台得用黄铜的,蜡烛要选大红的,至少一尺长。”
“香案前铺两块拜垫,您一块,英国公一块,拜垫得用青色的绸缎面,别用粗布,失了体面。”
夏儒连忙点头,转身对里屋喊:“孩儿他妈,快拿纸笔来,把陆大人说的都记下来!”
一个穿着蓝布裙的妇人快步走出来,手里拿着纸和炭笔,在石凳旁蹲下,认真地记录着。
她时不时抬头问:“陆大人,青布棚要搭多宽?拜垫要多大尺寸?”
“棚子宽三丈、长两丈就够,能放下礼品桌就行。” 陆炳回道。
“拜垫长三尺、宽两尺,您坐着舒服,英国公也方便行礼。”
夏儒看着妻子记完,又问:“陆大人,到时候来的人多,草民家里没那么多凳子,要不要再借些?”
“不用借。” 陆炳摆了摆手。
“纳采礼主要在厅堂和门口,礼部会派十个人来帮忙,他们站着就行,不用凳子。”
“您家里只需准备三个茶杯,给英国公、副使和传旨的小太监倒茶,茶要用明前的龙井,别用粗茶。”
他又想起一事,补充道:“还有您的衣服,三日后得穿新的青布长衫,别穿染坊的旧衣服,让妇人今天就去镇上的布庄买块新布,连夜做出来。”
“头发要梳整齐,用木簪固定,别用铜簪,显得俗气。”
夏儒连忙应道:“草民记住了,今天就去买布做衣服。”
接下来的两天,夏家忙得脚不沾地。
夏儒去镇上买了青布,妻子连夜赶制长衫。
礼部派来的人搭起青布棚,挂上红绸和对联,又送来黄铜烛台和大红蜡烛。
陆炳派来的校尉帮着打扫院子,把礼品桌摆得整整齐齐。
夏家村的百姓都围在夏家院外,看着这热闹的景象,议论纷纷。
“夏家这是要出大人物啊!锦衣卫都来帮忙了!”
“听说夏姑娘被选成皇后了,三日后英国公要来行纳采礼,这可是天大的荣耀!”
“咱们夏家村以后再也不是普通村子了,得改叫‘皇后村’!”
到了第三日辰时,远处传来一阵锣鼓声,越来越近。
夏儒穿着新做的青布长衫,站在门口,手心里全是汗。
陆炳站在他身旁,低声叮嘱:“别紧张,英国公来了,您就按咱们之前说的,先拱手行礼,再引着进厅堂。”
很快,一支队伍出现在村口。
前面是锣鼓队,后面是抬着礼品的轿夫。
英国公张懋穿着绣着麒麟补子的朝服,骑着高头大马,礼部左侍郎王渊跟在一旁,手里捧着拜帖。
队伍浩浩荡荡,引得百姓们纷纷驻足观看,欢呼声响成一片。
到了夏家门前,张懋翻身下马,王渊连忙递上拜帖。
夏儒双手接过拜帖,躬身行礼:“草民夏儒,参见英国公、王侍郎。”
“夏先生不必多礼。” 张懋笑着拱手,目光扫过院中的布置,满意地点点头。
“布置得很周全,可见用心了。”
夏儒连忙引着两人往里走。
到了厅堂门口,张懋停下脚步,对身后的礼官说:“呈纳采礼品。”
两个轿夫抬着一个锦盒走进来,打开后,里面是玄纁束帛。
玄色的丝绸浓如墨,纁色的丝绸艳如霞,边角绣着精致的云纹。
另一个锦盒里是六仪,嘉禾颗粒饱满,阿胶色泽莹润,九子蒲整株翠绿,看得夏儒眼睛都直了。
“夏先生,奉陛下旨意,行纳采礼。” 张懋走到香案前,拿起三炷香点燃,插入香炉。
然后转身对着皇宫的方向躬身:“臣张懋,谨奉陛下之命,为皇后夏氏行纳采礼,愿天地佑之,社稷安之。”
说完,他转向夏儒,拱手道:“夏先生,陛下选令爱为后,乃夏家之幸,亦为大明之幸。”
“今日纳采,望先生勿辞。”
夏儒连忙跪下行礼,声音带着激动:“草民…… 草民谢陛下恩典!愿为陛下效力,为大明效力!”
王渊在一旁宣读纳采辞,声音洪亮:“惟正德元年,岁次丙寅,二月初六,皇帝遣正使英国公张懋、副使礼部左侍郎王渊,持节纳采于夏氏。”
“曰:朕承天序,钦绍鸿业,思得贤淑,以共承宗庙,主内治。”
“闻尔夏氏,温惠淑慎,有母仪之德,宜奉宗庙,昭女教于天下。”
“是以遣使持节,用束帛、玄纁、六仪,敬征尔女之吉。”
“尚其钦承朕命,无替厥德!”
宣读完毕,夏儒再次磕头:“草民遵旨!”
张懋上前扶起夏儒,笑着道:“夏先生快起来,礼成了。”
“陛下还等着先生进京,商议皇庄纺织作坊的事呢。”
夏儒站起身,眼眶红红的,连忙让妻子端上龙井茶。
张懋和王渊喝了茶,又叮嘱了几句进京后的注意事项,才带着队伍离开。
百姓们围上来,纷纷向夏儒道贺,夏家院子里一片欢腾。
陆炳走到夏儒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夏先生,礼成了,咱们该进京了。”
“陛下还在宫里等着见您呢。”
夏儒连忙点头,转身进屋收拾东西。
妻子给他装了几件换洗衣物,又把染坊的染料配方和织染章程包好,塞进包袱里。
“你到了京城,要好好跟陛下说话,别紧张,家里有我呢。”
夏儒接过包袱,眼眶一红:“你放心,我会好好的,等我在京城安顿好了,就接你们过来。”
陆炳早已备好马车,五个校尉骑着马跟在后面。
夏儒跟村民们一一告别,才登上马车。
马车缓缓驶离夏家村,夏儒掀开窗帘,看着熟悉的村庄渐渐远去。
他心里既激动又紧张 —— 他从未想过,自己一个染坊匠,竟能进京见皇帝,还能为皇庄做事。
路上,陆炳坐在马车里,跟夏儒叮嘱进京后的事宜:“到了京城,陛下会在坤宁宫见您。”
“您见到陛下要行三跪九叩礼,陛下问什么您就答什么,别隐瞒,也别夸大。”
“关于织染作坊的事,您要把知道的都跟陛下说,比如染料怎么配能更便宜,织机怎么改能提高效率,陛下最听这些实在话。”
夏儒连忙应道:“陆大人放心,草民都记着,绝不敢出错。”
“还有,陛下不让给夏家封爵,您别介意。” 陆炳补充道。
“陛下是想让夏家靠本事立足,比靠爵位体面多了。”
“皇庄纺织作坊要是办好了,不仅夏家能跟着沾光,百姓也能受益,这比什么爵位都强。”
夏儒笑着点头:“草民明白,陛下这是为了夏家好,也是为了百姓好。”
“草民不在乎爵位,只在乎能把织染的本事用在正地方,帮陛下做事。”
陆炳看着他实在的模样,心里暗暗点头 —— 陛下没选错人,夏儒确实是个安分守己、懂感恩的人。
马车行了两个时辰,远处终于出现了京城的城墙。
青砖砌成的城墙高耸入云,城门楼上 “正阳门” 三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夏儒掀开窗帘,看着雄伟的京城,心里越发激动。
陆炳指着城门说:“夏先生,前面就是正阳门,进了城门,再走半个时辰就到皇宫了。”
“陛下已经知道咱们今天进京,说不定已经在坤宁宫等着您了。”
夏儒深吸一口气,攥紧了手里的包袱 —— 里面的染料配方和织染章程,是他能给陛下的最好礼物。
他知道,这次进京,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也是夏家的转折,更是他为大明百姓做事的开始。
马车缓缓驶入正阳门,街上的百姓见是锦衣卫护送的马车,纷纷避让。
夏儒看着街上繁华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期待。
他不知道,坤宁宫暖阁里,朱厚照正拿着皇庄纺织作坊的图纸,等着他的到来,一场关于织染、关于民生的对话,即将拉开帷幕。
喜欢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