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凉风拂过泉南镇,带来了些许萧瑟,却吹不散苏记饮子铺后院那方小小暖棚内日益浓厚的期盼。那几株成功挂果的咖啡树,在金老农近乎严苛的照料和苏婉日复一日的守护下,剩余的几颗果实也陆续由青转红,迎来了最终的成熟。虽然总数不过十余颗,但每一颗都饱含着跨越山海、落地生根的希望。
收获的仪式几乎成了苏家小院的一场庆典。苏婉、金老农、铁柱,甚至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围在暖棚里。苏婉依旧用那把她特意打造的小银剪,一颗一颗,小心翼翼地将那些红宝石般的果实采下,放入铺着软布的篮中。她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对待稀世的珍宝。
“这回总算多了几颗!”铁柱看着篮子里渐渐增多的红色果实,搓着手,满脸兴奋,“婉丫头,这回总能好好尝个味儿了吧?”
苏婉笑着摇头,眼中却闪着光:“大部分还是要留种。不过……这次我们可以多试一两颗,看看不同的处理方法,味道有何不同。”
她决定同时尝试“日晒法”和“水洗法”。将大部分果实依旧采用传统的日晒处理,耐心等待果胶自然发酵脱落。同时,她挑选出三颗最饱满的果实,尝试进行水洗——小心地剥去果皮和大部分果肉,将带着残留果胶的种子浸泡在清水中,利用发酵去除黏滑的黏膜。这是一个更精细、也更耗水的法子,但据说能得到风味更干净、酸度更明亮的豆子。
处理的过程缓慢而考验耐心。日晒的豆子需要每日翻动,观察颜色和硬度的变化;水洗的豆子需要控制水温和发酵时间,防止过度发酵产生异味。苏婉将每一步都详细记录在她那本越来越厚的册子上,包括天气、温度、湿度和豆子的状态变化。
在此期间,她并未放松铺子的经营。随着天气转凉,“琼浆露”和各类奶绿系列依旧畅销,她又适时推出了暖身的“姜枣桂圆茶”和润燥的“雪梨百合羹”,同样大受欢迎。那本《苏记饮子制艺纲要》也已初步成型,娟子和几个核心伙计开始跟着学习,铺子的运作愈发规范。
约莫十日后,两种方法处理的咖啡豆都达到了理想的干燥程度。日晒豆颜色深褐,带着些果干般的皱褶;水洗豆颜色稍浅,表面光滑。苏婉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各取了几粒,再次进行小批量烘焙。她调整了火候和时间,试图找到最能激发这批“本土”豆子风味的节点。
烘焙时散发出的香气,比之前那次更为复杂。日晒豆带着更明显的甜香和发酵感,水洗豆则更显清新,有淡淡的青草和花香。研磨后冲泡,得到的咖啡液,日晒的醇厚度更高,苦味中带着些许野性的果酸;水洗的则口感更干净,酸味更明亮,苦味相对柔和。
她将这两小杯珍贵的“初生之液”分给金老农、铁柱和周文焕品尝。
金老农咂摸良久,言简意赅:“不一样。都行。”意思是两种风味不同,但都算成功。
铁柱皱着眉,依旧不太能接受:“还是苦!不过……好像没那么冲嗓子了?”
周文焕细细品味后,眼中精光闪动:“碗姐儿,此物风味确实独特,非茶非药,自成一格。假以时日,若能稳定品质,稍加引导,未必不能培养出一批拥趸。”
苏婉自己也仔细品尝着。味道依旧原始,远未达到她心目中的标准,但她清晰地感受到了进步,感受到了这片土地赋予这些豆子的、与阿里那些豆子不同的风土特征。这让她信心大增。
喜欢一品豆妃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一品豆妃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