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的热河山林,寒风裹着雪粒掠过树梢,却吹不散山谷里的生机。
曾经只有500人的抗日纵队,如今已发展成4000人的劲旅,队员们穿着统一的灰色军装,扛着自产的步枪,在雪地里进行战术训练,口号声穿透风雪,回荡在群山之间。
何大清站在根据地的了望塔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意识在脑海里调出农场商城界面:农场等级“50级”,牧场等级“30级”,每日稳定收获“5万金币”,账上的金币已累积到800多万。
这半年的时光,像一把砺剑,不仅磨砺了队伍的锋芒,更在热河的土地上,扎下了抗战的根。
热河的山林里,一场“假进攻”正在上演。
日军的装甲车在山道上缓慢行驶,机枪手对着空无一人的树丛扫射,子弹打在树干上,溅起一片片雪沫。
自从半年前中路军被全歼,鬼子学乖了,每次推进都先派小股部队“佯攻”,试探根据地的火力,再决定是否深入。
何大清趴在雪地里,通过望远镜看着鬼子的动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对着对讲机轻声下令:“狙击小队,打他们的轮胎;爆破组,在他们撤退的路线上埋两颗烟雾弹,别真伤了人。”
很快,几声清脆的枪响后,鬼子装甲车的前轮被打爆,车身歪在路边;当他们慌乱撤退时,烟雾弹在山道上炸开,白色的烟幕挡住了视线,队员们早已消失在山林里。
“鬼子现在就是‘惊弓之鸟’。”何大清收起望远镜,对身边的吕卫国说,“他们怕再遇到火箭炮,又不甘心放弃热河,只能用这种‘佯攻’来浪费咱们的精力。不过正好,咱们趁这个时间,把根据地的工厂建起来,等装备跟上了,就能主动出击。”
这半年来,这样的“周旋”成了常态。鬼子不敢再派大部队深入,只能用小股部队袭扰。
何大清则利用地形优势,打“骚扰战”今天炸掉他们的补给车,明天毁掉他们的通讯塔,后天再用冷枪打掉他们的哨兵,让鬼子疲于奔命,始终无法靠近根据地核心区域。
而纵队的兵力,也在一次次胜利中不断壮大:周边的猎户、逃难的农民、甚至被打散的国民党士兵,都纷纷来投奔,从500人到1000人,再到如今的4000人,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强。
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坐落着几座崭新的厂房,烟囱里冒着淡淡的白烟。
这是何大清用农场金币兑换的“小型兵工厂”“纺织厂”和“粮食加工厂”,经过三个月的建设,已能稳定运转。
走进兵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穿着蓝色的工装,在流水线上忙碌:有的在组装步枪,有的在打磨炮弹壳,有的在调试手榴弹的引信。
车间主任老张拿着一份生产报表,快步走到何大清面前,脸上满是兴奋:“司令,这个月咱们能产300支步枪、500颗手榴弹,还能修复10挺重机枪!子弹的产量也跟上了,足够4000人用的!”
何大清点点头,走到生产线旁,拿起一把刚组装好的步枪,拉了拉枪栓,手感丝滑流畅——这是仿照“中正式步枪”改进的型号,射程远、精度高,比缴获的三八大盖更适合山地作战。
“注意质量,每一把枪都要试射,不能让兄弟们拿着有问题的武器上战场。”他叮嘱道,又指向旁边的炮弹生产线,“反坦克炮弹的产量还要再提一提,鬼子的坦克虽然不敢靠近,但咱们总得有备无患。”
隔壁的纺织厂里,景象同样热闹。几十台纺织机同时运转,雪白的棉纱被织成布匹,再经过染色、裁剪,变成一件件灰色的军装。
女工小李拿着一件刚做好的棉衣,递给何大清:“司令,这是新做的棉衣,里面填的是牧场产的羊毛,特别暖和,兄弟们冬天打仗就不怕冷了!”
何大清接过棉衣,摸了摸里面的羊毛,厚实又柔软——牧场等级升到30级后,不仅能产羊肉、羊毛,还能养殖奶牛,根据地的战士和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穿单衣了。
除了工厂,根据地还建了学校、医院和粮仓。
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也学“鬼子来了该怎么躲”;医院里有从北平请来的医生,还有何大清从商城兑换的药品,能治疗常见的伤病;粮仓里堆满了从农场兑换的粮食和当地百姓种的庄稼,足够根据地所有人吃上半年。
“要打持久战,就得有自己的根基。”何大清常对队员们说,“只有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他们才会跟咱们一起,把鬼子赶出热河。”
尽管忙着根据地建设和跟鬼子周旋,何大清从未忘记北平的家。
他会趁夜深人静时,启动传送卷轴,悄悄回到四合院。
有时候是深夜,孩子们已经睡熟,他会坐在炕边,看着何雨阳和何雨柱的睡颜,轻轻摸一摸他们的头。
有时候是白天,吕清心正在院子里洗衣服,他会帮着挑桶水,陪她聊几句家常,再匆匆赶回热河。
四合院的日子,比他离开时更安宁。自从易中海死了,贾张氏没了挑事的“靠山”,又被老贾收拾了一顿。
有一次她看到何大清回来,想凑过来抱怨吕清心“不帮衬邻里”,刚开口就被老贾拽回屋里,关着门骂了一顿,“何大清可不是我们惹的事,你再敢找他家的事,我就把你送回乡下!”从那以后,贾张氏再也不敢找事,见了吕清心,还会客气地打个招呼。
有一次,何大清白天回来,正好赶上何雨阳在院里画画。小家伙看到他,立刻扑进他怀里,举着一张画纸,兴奋地喊:“爹!你看我画的你!可威风了!”
何大清接过画纸,上面画着一个穿着军装的小人,手里举着一把长枪,旁边还画着几个逃跑的“小鬼子”,虽然线条稚嫩,却满是孩子的崇拜。
他心里一暖,抱着何雨阳,在他脸上亲了一口:“等爹把鬼子都打跑了,就回家陪你和弟弟玩,好不好?”
吕清心看着父子俩的互动,眼里满是温柔,却从不抱怨他“总不着家”。她知道,他在热河打鬼子,是为了守护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家。
每次何大清离开前,她都会给他装一包自己做的酱肉和馒头,“在外面别太省,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家里有我,你放心。”
站在了望塔上,何大清看着根据地的灯火,又调出农场商城界面——800多万金币,足够兑换两门“155毫米加农炮”,或是组建一支“机械化侦查连”,再或者,扩建兵工厂,让武器产量再翻一倍。
他知道,鬼子不会一直“佯攻”,等他们调整好部署,一定会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而他,必须在那之前,做好万全准备。
“老吕,下个月咱们把侦察范围扩大到承德方向。”何大清对身边的吕卫国说,“鬼子的第10师团据说在承德集结,咱们得摸清他们的动向。另外,让兵工厂加快反坦克炮的生产,再训练一支‘反坦克小队’,专门对付鬼子的坦克。”
吕卫国点点头,看着远处的山林,语气坚定:“有了根据地,有了这些工厂和武器,就算鬼子来十万大军,咱们也能跟他们拼一拼!”
何大清笑了笑,握紧了手里的望远镜。半年前,他还是个焦虑“500人怎么拦2万鬼子”的司令员。
如今,他有4000人的队伍,有能自产武器的工厂,有稳固的根据地,还有800多万金币做后盾。
他知道,抗战的路还很长,但他不再迷茫——热河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成为鬼子的坟墓。
而他,会带着这支队伍,带着根据地的百姓,一直打下去,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的那一天。
风雪渐渐停了,月亮从云层里探出来,照亮了根据地的灯火。
何大清转身走下了望塔,脚步坚定——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新的训练,新的准备,也离胜利,更近了一步。
喜欢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