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的朝鲜半岛,寒风卷着硝烟掠过山地,志愿军后续大部队正沿着鸭绿江一线源源不断开进——何大清113师的首战胜利,像一把尖刀撕开了美军的前沿防线,为大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推进窗口。
运输卡车在雪地里留下两道深辙,载着弹药、粮食和御寒棉衣驶向后方;战士们踩着积雪行军,队伍在山间蜿蜒成一条长龙,口号声在山谷里回荡:“向113师学习!解放朝鲜!保家卫国!”
此时的何大清,正站在汉城外围的金化郡地图前,手指落在“上甘岭”三个字上——这里是美军的核心防御据点,也是大部队推进路上最“难啃的骨头”。
美军在这里部署了第7师的一个加强团,构筑了三层火力网:外层是铁丝网和反坦克壕,中层是密布的碉堡和机枪阵地,内层则有坦克组成的“移动堡垒”,还能随时呼叫空中支援,之前两支志愿军部队进攻都没能突破,反而付出了不小伤亡。
“这骨头再硬,咱们也得啃下来!”何大清对着各营营长斩钉截铁,“上甘岭是汉城的门户,拿下它,大部队就能直逼汉城;拿不下,咱们就得被卡在这山里,等着美军的反扑。”
为了摸清上甘岭的防御细节,何大清连续三天派侦察连潜入美军阵地前沿。
侦察兵们穿着雪地伪装服,趴在零下20度的雪地里,连呼吸都要贴着地面——他们发现,美军的碉堡虽密,但有个致命弱点:碉堡之间的火力衔接靠的是侧射机枪,而两座主碉堡之间有一段50米的死角;另外,美军每天凌晨3点会换岗,换岗时警戒最松懈,空中支援也很少在凌晨出动。
“就打凌晨3点!”何大清拍板定下进攻时间,又调出农场商城兑换的“红外夜视仪”和“塑性炸药”分发给突击队员:“一营组成突击组,带塑性炸药,凌晨从火力死角摸进去,先炸掉两座主碉堡;二营用迫击炮压制美军侧射机枪,掩护突击组;三营带着无后坐力炮,埋伏在山脚下,盯着美军的坦克,只要它们敢动,就给我炸了履带!”
进攻前一夜,何大清来到突击组的帐篷。战士们正借着煤油灯检查武器,有的在炸药包上贴自己的名字,有的在给家里写“绝笔信”。
突击组长是老兵王二柱,他把一封皱巴巴的信塞给何大清:“师长,要是我没回来,您帮我寄给俺娘,就说俺没给她丢人。”何大清接过信,紧紧攥在手里,眼眶发红:“都给我活着回来!咱们还得一起回北平吃雨柱做的红烧肉!”
凌晨3点,上甘岭的美军碉堡里,换岗的士兵正打着哈欠交接,突然,志愿军的迫击炮“轰”地炸开了花!二营的炮弹精准落在美军侧射机枪阵地,尘土和积雪飞溅,机枪瞬间哑火。
“冲!”王二柱带着突击组从雪地里跃起,像猎豹一样冲向火力死角。美军发现时,他们已经摸到了主碉堡脚下——王二柱抱着塑性炸药,猛地塞进碉堡射击孔,拉响引线后翻身滚到雪地里。“轰隆!”第一座主碉堡被炸得塌了半边,里面的美军士兵惨叫着跑出来,刚露头就被突击组的机枪扫倒。
第二座主碉堡的美军反应过来,疯狂用机枪扫射。突击组的战士小李为了掩护队友,抱着炸药包冲上去,身中数枪还是坚持把炸药包贴在碉堡上,一声巨响后,碉堡哑了,小李却再也没站起来。“为小李报仇!”战士们红着眼冲上去,用刺刀、手榴弹清理残余的美军,雪地里很快染成了红色。
山脚下的美军坦克看到碉堡被端,立刻朝着阵地冲来。三营的无后坐力炮手早已瞄准,“咻”的一声,炮弹击中第一辆坦克的履带,坦克歪在路边。后面的坦克想绕过去,却触发了志愿军埋的反坦克地雷,接二连三的爆炸让美军坦克集群乱作一团。
激战到天亮,上甘岭的美军阵地终于被攻克。何大清登上阵地时,战士们正瘫在雪地里,有的手被冻得发黑,有的身上还在流血,却都咧着嘴笑——他们歼灭美军三百余人,缴获坦克五辆、重机枪二十余挺,为大部队打开了通往汉城的门户。
上甘岭失守的消息传到美军指挥部,“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震怒,立刻下令发动“反扑作战”——美军动用了b-29轰炸机群,对志愿军阵地展开地毯式轰炸;同时调集第1骑兵师的坦克集群,配合步兵,朝着113师驻守的上甘岭发起猛攻。
第二天清晨,上甘岭的天空被轰鸣声笼罩。b-29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像雨点一样落下,阵地被夷为平地,积雪被炸成泥浆,战士们只能躲在临时挖的防空洞里,听着炸弹在耳边爆炸。
何大清的指挥部也挨了两发炸弹,通信设备被炸坏,他只能冒着轰炸,跑到各阵地亲自指挥:“挖反坦克壕!用炸药包、手榴弹打坦克!坚克住,大部队马上就到!”
中午时分,美军的坦克集群冲了上来。几十辆坦克在阵地前一字排开,炮口对准志愿军的战壕,机枪疯狂扫射。战士们抱着炸药包,从战壕里冲出来,有的牺牲在坦克的机枪下,有的则成功把炸药包塞到坦克底下,与坦克同归于尽。
三营的无后坐力炮手小张,在轰炸中被炸断了一条腿,却依旧趴在雪地里,坚持打完最后一发炮弹,炸毁了美军的指挥坦克。
美军的步兵跟着坦克冲锋,志愿军战士们从战壕里跳出来,与美军展开白刃战。
刺刀碰撞的“叮叮”声、喊杀声、爆炸声交织在一起,上甘岭的雪地里,到处是倒下的士兵,却没有一个志愿军战士后退——他们知道,身后就是大部队,就是祖国,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113师伤亡过半,却始终牢牢守住上甘岭。第四天清晨,志愿军大部队终于赶到,与113师合力反击,美军见势不妙,只能狼狈撤退。
何大清坐在满是弹孔的战壕里,掏出王二柱托他寄的信——信上没写别的,只让娘“好好吃饭,等他回家”。
他又摸出自己口袋里的家书,是吕清心寄来的,说何雨阳在清华得了奖学金,何雨柱学会了做东北乱炖,何雨水会写自己的名字了。看着信,他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滴在雪地里,很快结成了冰。
“师长,咱们赢了!”幸存的战士们围过来,脸上满是疲惫,却带着胜利的笑容。何大清站起身,望着远处汉城的方向,声音沙哑却坚定:“这只是美军的第一次反扑,后面的仗还会更难打。但只要咱们在,就绝不会让他们跨过一步!”
此时的朝鲜半岛,血火交织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何大清和他的113师,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志愿军的前沿阵地上。
他们啃下了最硬的骨头,顶住了最疯狂的反扑,为后续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也让远在北平四合院的家人,让整个新中国,看到了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
喜欢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