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中国,粮食短缺的阴影比上年更甚。持续的自然灾荒叠加经济调整的阵痛,让“饿”成了笼罩在百姓心头的乌云。
北平街头的难民较去年又多了数倍,他们蜷缩在墙角、桥洞,面黄肌瘦的脸颊上,眼神早已没了往日的光彩,有的孩子甚至因为饥饿,连哭闹的力气都没有,只是无力地靠在大人怀里。
四合院的日子更是难熬,粗粮掺着野菜的窝窝头都成了稀罕物,闫埠贵家的粮食早已见底,只能靠挖遍城郊的野菜勉强果腹?
贾家的棒梗和贾当饿得面黄肌瘦,秦淮茹偷偷抹泪,把仅有的一点杂粮都省给了孩子,自己常常一整天只喝两碗清水煮野菜。
何大清从香港购粮归来后,就没再停歇过。
他的100级农场成了最稳定的物资来源,15分钟一茬的高产作物连轴收割,优质小麦、水稻、玉米源源不断地产出。
同时,他还利用香港的渠道,联络更多爱国粮商,以合理价格采购国际市场的粮食,再通过军方护航的货轮运往天津港、上海港。
那段日子,何大清几乎是连轴转。
在北京,他要协调军部和地方政府,确保物资运抵后能快速分发到难民手中、工厂食堂和基层粮站。
在香港,他要盯着采购、装船,防止粮商掺假、运输出岔子。
偶尔还要飞往天津港,监督卸货和转运,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精准送达目的地。
他的见神不坏体质虽能支撑高强度劳作,但连日的奔波也让他眼底布满红血丝,军装的袖口磨出了毛边,原本挺拔的肩背也微微有些佝偻。
“何将军,这批300吨粮食刚分发到近郊粮站,那边反馈说,仅够当地难民和村民撑三天。”军部的联络官在电话里语气急切,“还有几个炼钢基地和铁路建设工地,工人们干着重活,粮食缺口更大,催着要补给。”
何大清捏着电话听筒,眉头紧锁。
他的农场每月能稳定产出1200吨粮食,加上香港采购的800吨,每月近2000吨的物资投入,却依旧像投入无底洞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难以掀起。
他太清楚这缺口为何越来越大:难民持续涌入城市,农村因灾荒减产严重,大量劳动力投入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修建,粮食消耗与日俱增。
更关键的是,部分地区的物资调配存在损耗,基层分发时的微小偏差,叠加起来就是巨大的缺口。
他曾试着加大农场产出,把牧场的部分收益也兑换成粮食,甚至压缩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盯着农场收割、播种,可即便如此,每月的物资产出也有上限,终究赶不上全国性的海量消耗。
看着街头依旧饥饿的百姓,看着电报里不断传来的粮食告急消息,何大清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他能凭一己之力产出巨量粮食,却难以填补这席卷全国的民生缺口。
反复思索多日后,何大清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用国家卖粮食的钱,开设海外秘密账户,兑换金条储存。
这个念头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长远布局。
当时,国家经济面临压力,货币汇率波动较大,大量现金储备面临贬值风险;而国际市场上,金条作为硬通货,保值性极强,且不受国界、汇率影响,是最稳妥的财富储备形式。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粮食短缺的困境并非短期能解,未来可能还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比如国际封锁加剧、自然灾害持续,届时仅靠农场产出和常规采购,未必能应对所有突发情况,而海外账户里的金条,就是一笔“应急储备金”。
他做事极为谨慎,没有选择香港的银行,而是通过抗战时期结识的瑞士爱国华侨牵线,在瑞士联合银行开设了匿名秘密账户。
瑞士作为中立国,银行保密制度严格,能最大程度避免账户信息泄露,也能避开国际政治风波的影响。
兑换金条的过程更是隐秘。国家卖粮食的款项,一部分进入国库统一调配,另一部分由何大清负责管理,用于后续粮食采购。
他从中提取合理比例的资金,通过香港的地下外汇市场,以民间贸易的名义,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英镑,再转兑成标准金条。
每一笔交易都经过多层中转,从不直接露面,而是委托可靠的华侨代为操作,确保资金流向不留下任何指向自己的痕迹。
第一批兑换的100根1公斤规格的足赤金条,被悄悄运往瑞士银行存入账户时,何大清站在香港的码头,望着远方的海面,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个决定一旦暴露,可能会引来非议,甚至被误解为“私吞公款”,但他问心无愧——这些钱没有一分一毫流入个人腰包,而是为国家储备的“救命钱”。
将来若有一天,农场产出受限、海外采购渠道被切断,这些金条就能迅速兑换成粮食、药品、急需的工业设备,成为国家的“后手”。
他在笔记本上秘密记录了账户信息和金条数量,放进来自己空间内,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个账户的存在。
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若有朝一日自己遭遇不测,这本笔记本会通过指定渠道交给中央,确保这笔“应急储备金”最终能用于国家和人民。
有人或许会质疑他的做法,但只有何大清自己清楚,他不是在规避责任,而是在承担更长远的责任。
他能凭系统农场解一时之急,却无法保证永远能应对所有风险,而海外账户里的金条,就是他为国家和人民预留的“退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是他能想到的、最稳妥的未雨绸缪。
1960年的寒风中,何大清依旧在北平、香港、天津之间来回奔波,农场的粮食还在源源不断地产出,海外的金条也在慢慢积累。
他像一个孤独的守护者,一边用当下的努力缓解百姓的饥饿,一边用长远的布局为国家抵御未来的风险。
没人知道他的秘密,没人知道他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当下的民生重担,还有对未来的深切忧虑与期许。
而那笔藏在瑞士银行的金条,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默默守护着这个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国家,等待着未来某天,绽放出照亮前路的光芒。
喜欢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