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斯年那封带着担忧与赞赏的回信,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夏小雨心中漾开了一圈细微的涟漪。她捏着那张薄薄的信纸,在煤油灯下反复看了两遍,尤其是“惊怒交加”、“望你与孩子一切安好”、“处事冷静,应对得当,甚好”这几句,与她记忆中最初那封冰冷回信里的“已知悉”、“需安心养胎”、“遵守规定”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能感觉到,那道横亘在两人之间、由陌生与责任筑成的冰墙,似乎裂开了一道缝隙。有微光,从缝隙那头透了过来。
这变化,并未让她感到欣喜若狂,或是生出不切实际的依赖。相反,一种更为冷静、理智的盘算在她心中升起。薄斯年,终究是她名义上的丈夫,是薄夏生物学上的父亲。在这个讲究家庭成分、集体关系的年代,一个稳定、至少是和睦的夫妻关系,对她和薄夏的未来,利大于弊。尤其是在她刚刚经历过一场风波,深知人言可畏之后。
与其被动地等待他基于责任或偶尔的触动施舍些许关切,不如主动引导,将这种联系向着更稳定、更利于自己的方向塑造。
她需要让他“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应对危机的夏小雨,更是一个鲜活的、努力的、正在一点点将日子过好的妻子和母亲。她要让他对这个小家,产生除了责任之外的、更真切的牵挂。
几天后,一个安静的夜晚,薄夏吃饱喝足,在她怀里打着小小的奶嗝,沉沉睡去。她将孩子轻轻放在铺着软褥的炕上,盖好小被子,然后坐到那张简陋的书桌前,铺开了信纸。
笔尖在墨盒里蘸了蘸,她略一沉吟,开始落笔。
**斯年:**
**来信收到。你的挂念,我与薄夏均已收到,勿忧。**
她没有过多停留在上次事件的情绪上,而是用一种平实、甚至略带轻松的语气,将那一页翻了过去。
**家中一切已归于平静,日升月落,皆是寻常。薄夏近日又长了不少本事,与你说道说道。**
她的笔触变得生动起来,带着一丝身为人母的、掩藏不住的喜悦与炫耀。
**小家伙如今咿呀学语更频繁了,虽不成调,但“啊”、“哦”之声不绝,尤其清晨醒来,见我在侧,便咧开没牙的嘴,咿咿呀呀说个没完,仿佛在诉说他昨夜的好梦。**
**前两日,我将他放在炕上,转身去取水,回来时,竟见他撅着小屁股,努力地试图翻身!可惜力气尚小,翻到一半便卡住,急得小手小脚乱蹬,小脸憋得通红,那模样,又是好笑又是惹人怜爱。想来不出半月,定能成功。**
她描绘着这些琐碎却充满生命力的细节,仿佛将一幅生动的育儿图景,透过笔墨,展现在千里之外的薄斯年面前。
写完了孩子,她笔锋自然一转,落到了生活上,语气依旧平淡,却透着一股子踏实的智慧。
**分家所得口粮将尽,幸而开春后,山里河沟物产渐丰。我时常在工余,去后山转转,采些鲜嫩的荠菜、蕨菜,偶尔运气好,能捡到些野鸡蛋。自家园里的春韭也冒了头,割上一把,与鸡蛋同炒,便是极好的滋味。**
她没有提及黑市,也没有提及强子,而是巧妙地将其归结为“利用信息差”和“互通有无”。
**村里有时也有趣事。前日,邻家张婶想用她家多余的菜种,换我去年晒的一点干蘑菇,说是她娘家来客,想尝个鲜。我便与她换了,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如此零星置换,倒也省去了些许开销,让碗里餐食多了些变化。**
她将可能引人疑窦的行为,轻描淡写地融入了最寻常的乡村邻里交往之中,显得那么自然合理,同时又隐隐透露出她善于经营、精打细算持家的能力。
整封信,没有抱怨,没有诉苦,没有刻意讨好。有的,是孩子的成长趣事,是日常生活的点滴智慧,是一种在清贫中努力将日子过好的从容与坚韧。
她最后写道:**边疆苦寒,你保重身体。薄夏与我在此处一切皆好,无需挂心。盼早日团聚。**
搁下笔,她将信纸仔细叠好,封入信封。窗外,月色如水,万籁俱寂。
这封信,是她深思熟虑后的一次主动“破冰”。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他的询问或告知,而是主动分享生活,展示她的世界——一个虽然有艰难,但更充满生机、智慧和希望的世界。
她不知道这封信抵达边疆后,会引来他怎样的反应。但她相信,一个鲜活生动的妻子形象,一个咿呀学语、努力翻身的儿子形象,远比一个抽象的、需要承担责任的“家属”符号,更能牵动人心。
她投出的,不是求助的绳索,而是一根联结的纽带。她要以一种平等、甚至略带引领的姿态,重新定义他们之间的关系。
将信封好,放在明日准备寄出的显眼位置,夏小雨吹熄了油灯,躺到薄夏身边。小家伙在睡梦中无意识地往她怀里蹭了蹭,发出满足的呓语。
她轻轻搂住儿子,在黑暗中睁着眼睛,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猎手般的微笑。
冰,已经主动去破。接下来,就看对方如何回应了。无论回应如何,她都已将主动权,握在了自己手中。
喜欢末世女强人在七零奋斗史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末世女强人在七零奋斗史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