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村委会办公室的灯亮着。陈默把一张刚打印出来的表格夹进文件夹,封面上写着“民宿预售客户信息登记表”。他打开电脑,邮箱里躺着李秀梅发来的视频文件,标题是《青山村.第一民宿》。他点了播放,画面从晒谷场缓缓推进,穿过竹篱小门,落在样板间的木门上。镜头扫过长廊浮雕、榫卯墙角、庭院里的老石槽,最后停在屋檐下挂着的一串风铃上——那是村民用废弃筒管和陶片做的。
他右键下载,转身看向桌上摆着的U盘。林晓棠昨天留下的,标签上写着“素材备份+解说词草稿”。
他插进去,调出文档,一行行读下去。写道“每一块砖都带着说话声”,他停了一下,嘴角微动,没笑出来,但眼神松了些。
六点半,林晓棠推门进来,肩上挎着相机包,手里拎着两个塑料袋。“早饭。”她把袋子放在桌上,拿出油条和豆浆,“赵铁柱说施工队今天要赶东侧围墙,让我问你是不是先把照片挂出去。”
陈默点头,起身打开投影仪。“等李秀梅剪完片子还得半天,咱们先用实拍图撑着。你拍的那些细节,能不能现在就传?”
“已经传了。”她拉开椅子坐下,打开笔记本,“我挑了九张,配了简短说明。比如竹艺长廊那张,写了‘刻的是张婶年轻时翻墙嫁人的故事’。还有庭院那张,加了一句‘种的是村里老人捐的老菜种’。”
陈默看着手机屏幕上的社交平台页面,刷新一次,浏览器跳到一千两百。“有人转发吗?”
“不多。”她手指敲着键盘,“几个县里的人点了赞。评论里的人说‘挺有意思’,但也有人说‘这种地方能住人?’”
她没说话,把宣传页截图发进了村民大群,附言:“第一批体验名额开放预约,限五十人,先到先得。”
群里静了几分钟。
老李头回了个问号:“网上订房?靠谱不?”
王德发拄着拐杖走进来,听见动静,把算盘往桌上一放:“想当年公社搞招待所,三个月就黄了。城里人来一趟,拍了照走人,谁真在这儿过夜?”
陈默转过身,从抽屉取出销售台账,翻开最近一页。“上个月卖出去一百零七个笔筒,七成买家留言说‘想去看看实物是怎么做的’。”他抬眼,“信任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咱们的笔筒能卖出去,是因为每一只都有编号,有出处。现在,该让人看看这间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
王德发没吭声,低头翻起自己的账本。
赵铁柱这时候撞开门,军绿色胶鞋踩得地板响。“我刚在工地上问了一圈,水泥班五个兄弟都说愿意轮夜班!只要能早点让客人住进来!”他掏出手机晃了晃,“我把照片发我们建筑队大群了,好几个在外省干活的工友都转了,还有人让我代他们预订一间。”
林晓棠立刻接话:“那得赶紧定权益。我建议前五十名预订的,送一个手工笔筒,再加一次田间采摘体验。笔筒甪新批次的竹料,刻上‘首住纪念’四个字。”
“可以。”陈默打开预售登记表,在备注栏写下这条规则,“名字能叫‘首批体验官计划’。”
赵铁柱咧嘴一笑,当场点开朋友圈,接了语音输入:“咱村真把民宿盖起来了!照片我发你们,不信你看!泥巴地里也能长出房子!”声音粗得震耳,说完还拍了大腿一记。
不到两小时,社交平台的转发量破千。有人开始私信询问价格和入住时间。陈默一条条回复,语气平稳,问题答得清楚。林晓棠则守在电脑前,把每一笔咨询记录在表格里,标红潜在客户。
中午,阳光斜照进窗。王德发端着搪瓷杯进来,站在陈默身后看了会儿屏幕。“访问量长得快,可下单的呢?”
“还没。”陈默盯着页面底部的订单提示,“转化需要过程。”
“光看不买,就跟赶集时围着摊子转一圈又走了一样。王德发嘟囔着,在自己家账本上画了个叉。”
下午三点,系统终于跳出第一笔支付成功的通知。金额两千八百元,客户姓名:周涛。地址:省城鼓楼区,备注栏写着:“看了你们拍的夜景,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院子。希望还能听见蝉叫。”
陈默截了图,发进村民群,只打一行字:“第一单,成了。”
群内瞬间炸开。红包接连弹出,头像闪成一片。老李叔发了个语音,声音抖着:“我闺女刚才给我打电话,说她同事看到了,也要订!”
赵铁柱回了句:“明儿我带水泥班加个夜班!围墙必须赶出来!”
林晓棠靠在桌边,手指轻轻摩挲相机边缘。她没说话,但肩膀松了下来。马尾辫不知什么时候散了一缕,野雏菊发卡歪在耳侧,白大褂口袋里的钢笔露出半截。
陈默刷新页面,十分钟内又进来三笔订单。他把总金额算了一遍,三千八百元。转身对王德发说:“收款明细你记一下?”
王德发点点头,掏出账本,翻到空白页,一笔一笔写下来:“预售首日,收款:¥3,800。”写完,他合上本子,低声说了句:“这回倒真有点动静了。”拄着拐,慢慢走出门去。
天色渐暗,村委会的灯一直亮着。陈默坐在电脑前,目光没离开屏幕。订单数字跳到第七笔时,他伸手摸了摸左眉骨那道旧疤,指尖粗糙地划过皮肤。
林晓棠正整理客户名单,突然抬头:“要不要在确认函里加一句提示?“比如‘房间无空调,但夏夜有风’之类的。别让人来了不适应。
“加上。”他说,“真实比漂亮重要。”
她点头,在文档里敲下:“本屋采用自然通风设计,夏夜常有山风穿堂而过。”
赵铁柱这时候又推门进来,手里攥着对讲机。“东侧地基浇完了,钢筋没问题。我让老刘带人接着砌墙,明早六点前能把框架立起来。”他看了眼电脑,“多少单了?”
“八单。”陈默说。
“不够。”赵铁柱一拍桌子,“我在去群里喊一嗓子!就说现在订的,我亲自带人打扫房间!”
他转身就走,脚步声在院子里越来越远。
林晓棠轻声说:“其实……不用非得拼速度。”
“我知道。”陈默盯着屏幕,“但我们得证明,这事能成。”
她没再说话,只是把刚打印出来的客户信息表重新归档,放进文件夹最底层。外面传来施工队搬运材料的声音,夹杂着几声吆喝。
九点十七分,第九笔订单入账。付款人备注:“支持乡村建设,不住也愿买单。”
陈默看完,把这句话复制下来,存进一个新建文档,命名为“客户留言汇总”。
林晓棠站起身,活动一下肩膀。她走到窗边,望着样板间方向。那间小屋亮着灯,轮廓清晰,像轧进泥土里的一颗种子。
喜欢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