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工作组临时办公的土坯房里,煤油灯的光格外刺眼。组长指尖敲着桌面,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质询:“许青山,你搞的‘包产到组’,本质上就是拆分集体,违背了集体经济的原则,这是路线问题!”
旁边的两个组员也跟着附和:“就是,集体耕作是根本,你这样搞,就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
许青山站在桌前,没有辩解“主义”,只是从怀里掏出一本厚厚的数据册,轻轻放在桌上:“领导,咱们先不说路线,就看数据。”
他翻开册子,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去年,磨盘沟集体耕作,核心高产田亩产220斤,边角地基本荒芜,全村人均口粮210斤,集体年收入不足800元。”
“今年,核心高产田依旧集体管理,我用科学方法改良后,亩产提升到310斤;试点的5户边角地,亩产最高达180斤,最低也有120斤。全村人均口粮涨到320斤,集体收入仅上半年就突破2000元,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数据清晰,字字千钧,工作组的人都愣住了,敲击桌面的声音戛然而止。
许青山继续说道:“我知道,‘集体’是根本,但集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如果死守着老规矩,看着土地荒芜、百姓挨饿,那这样的‘集体’,又有什么意义?”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组长,语气恳切却坚定:“百姓吃饱饭才是硬道理。我搞试点,不是要拆分集体,是想让集体更有活力;我谈数据,不是要对抗路线,是想让磨盘沟能真正富起来。”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砸在所有人的心上。组长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手指摩挲着数据册的封面,陷入了沉思。屋里静得能听到煤油灯燃烧的“滋滋”声,窗外的虫鸣也仿佛变得遥远。
周晓芸站在门口,手里攥着补充的数据单,眼里满是崇拜。她知道,许青山没有用空洞的口号辩解,而是用实打实的成效说话,这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过了许久,组长缓缓开口,语气缓和了许多:“你的数据,我们会带回县里研究。但你要记住,试点不能再扩大,必须在集体框架内进行。”
他拿起数据册,翻了几页,又道:“你说的温室大棚、土法杀虫剂,要是真能提高产量,也可以继续搞。但要记住,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
许青山松了口气,点头道:“请领导放心,我一定把握好分寸,绝不让集体利益受损。”
工作组走后,王振山拍着许青山的肩膀,感慨道:“青山,今天多亏了你!要是换了别人,早就被问得说不出话了。”
许青山笑了笑:“不是我能说,是数据能说,是磨盘沟的变化能说。”
月光洒在磨盘沟的土地上,温室大棚的框架在夜色中格外清晰。许青山知道,这次质询的从容过关,不是结束,而是磨盘沟变革之路的新起点。只要守住“让百姓吃饱饭”的初心,再难的路,也能走下去。
喜欢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