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联合演习(下)
烈日当空,将鹰嘴崖的岩石晒得滚烫。红方第三排的阵地上,除了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和风吹过灌木的沙沙声,一片死寂。但在这寂静之下,是几十双高度戒备的眼睛和紧绷的神经。
“排长,蓝军动了!”趴在主峰反斜面观察位的李文斌,压低声音通过临时架设的电话线汇报,“正面,大约一个排的兵力,呈散兵线展开,后面有机枪阵地正在架设。左侧树林边缘,发现有小股人员活动迹象。”
邓枫蹲在作为排指挥所的一个半掩蔽工事里,面前摊着那张他亲手绘制的地形草图。他神色平静,对着电话筒沉声道:“收到。观察组继续监视,记录敌军主要火力点位置。正面阵地,没有命令不准开火,放近到五十米内。二班,盯死树林,确认敌军迂回兵力规模。三班,河床方向加强警戒。”
他的命令清晰而冷静,通过简陋的电话线和传令兵,迅速传递到阵地的每个角落。
很快,蓝军的试探性进攻开始了。正面的散兵线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小心翼翼地向主峰推进。胡宗南的战术意图很明显,利用正面压力吸引红军注意力和火力,为侧翼的致命一击创造机会。
然而,红军的阵地上依旧一片沉默。只有岩石和工事在烈日下反射着光,仿佛空无一人。这种沉默带给进攻方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蓝军士兵推进到距离主峰前沿阵地约七八十米时,邓枫终于下令:“正面阵地,步枪手,精准射击,打掉敌军军官和机枪手!掷弹筒,瞄准敌军后方机枪阵地,三发急促射!”
刹那间,沉默的鹰嘴崖苏醒了!稀疏但极其精准的步枪子弹从坚固的工事射孔中飞出,冲在最前面的几名蓝军“军官”和机枪手身上立刻冒起了代表“阵亡”的彩烟。同时,几发训练用的掷弹筒炮弹(装有石灰粉)也在蓝军机枪阵地附近炸开,虽然没有直接命中,但有效地压制了其火力。
蓝军的第一次试探性进攻,在付出一定代价后,仓促退却。
“排长,树林方向,确认敌军约一个班的兵力,正试图利用林木掩护向我侧翼渗透!”二班长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一丝紧张。
“放他们进来一点。”邓枫目光锐利,“按预定方案,等他们进入二班和罗副排长控制的那条雨裂沟的交叉火力范围再打!三班,注意河床方向,防备这是声东击西!”
他的判断极其准确。试图迂回的蓝军那个班,刚刚深入杂木林不久,就一头撞上了罗友胜亲自指挥的、隐藏在雨裂沟里的侧射火力点,以及二班在林缘布置的正面阻击。交叉火力瞬间覆盖了狭窄的区域,迂回班组几乎全军覆没。
连续两次受挫,让胡宗南意识到邓枫的防御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啃动。他调整了策略,不再分散兵力,而是集中了连主力,辅以迫击炮和重机枪的强力支援,准备对鹰嘴崖主峰发动一次决定性的强攻。
“轰!轰!”迫击炮的训练弹(内部填充染色剂)开始落在红军的阵地上,虽然威力远逊实弹,但爆炸掀起的尘土和四溅的染色剂,依然营造出了逼真的战场效果。重机枪的哒哒声如同爆豆般响起,压制着红军阵地的火力点。
“全体注意,防炮!隐蔽!”邓枫的声音透过爆炸声传来。
红军学员们迅速蜷缩在加固过的工事内,忍受着“敌军”火力的洗礼。工事构筑的质量在此刻得到了检验,除了个别掩体被近失弹震塌一角外,大部分工事完好地保护了里面的士兵。
炮火准备过后,蓝军的主力步兵在机枪掩护下,如同潮水般向主峰涌来。这一次,胡宗南志在必得。
压力骤增!正面防守的红军一班虽然凭借工事和精准射击顽强抵抗,但兵力火力悬殊,防线开始岌岌可危,不断有学员身上冒出代表中弹的彩烟。
“排长!一班请求支援!快顶不住了!”电话里传来一班班长焦急的呼喊。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邓枫。罗友胜也握紧了手中的步枪,看向邓枫,等待他的决断。是将最后的预备队投入正面,还是……
邓枫的脸上看不到丝毫慌乱。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没有选择增援正面,而是抓起了通往三班的电话,语速极快地下达了命令:
“三班长!留一个小组继续监视河床,你立刻带领主力,从河床内侧向敌军进攻部队的侧翼发起逆袭!动作要快!要猛!”
这个命令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正面防线摇摇欲坠之时,不仅不增兵,反而抽调整建制部队发起反冲击?
但三班长没有犹豫,基于对排长的绝对信任,他立刻执行:“三班明白!”
与此同时,邓枫对着主峰阵地喊道:“一班!坚持住!援兵马上就到!罗副排长,你指挥雨裂沟小组和二班剩余人员,向敌军正面发起牵制性反击!”
命令下达,战局瞬间逆转!
正当蓝军主力以为即将突破主峰阵地时,他们的侧翼,那条被他们认为难以通行的干涸河床方向,突然杀出了一支生力军!三班的学员如同神兵天降,从侧后方猛地冲入蓝军的进攻队形中。而正面,罗友胜带着一股不要命的气势,也从阵地中跃出,发起了凶狠的反冲锋。
蓝军完全没有料到在激战正酣时,会遭到来自侧翼和正面的同时猛烈反击。他们的进攻队形瞬间大乱,首尾不能相顾。指挥系统在混乱中也出现了短暂的失灵。
胡宗南在后方指挥所看到这一幕,脸色剧变。他试图调整部署,但为时已晚。红军第三排如同一条蜷缩的毒蛇,在承受了重重一击后,猛地弹起,咬中了对手最要害的七寸!
演习裁判的哨声凄厉地响起,代表蓝军对鹰嘴崖的进攻被彻底粉碎,胡宗南的先锋连遭受了“重创”。
硝烟(染色剂粉尘)渐渐散去,鹰嘴崖阵地上,红军的旗帜依然在飘扬。第三排的学员们,虽然个个浑身沾满“血迹”(染色剂)和尘土,脸上却洋溢着激动和胜利的喜悦。他们看着那个从指挥所里走出来,依旧冷静沉着的年轻排长,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与信服。
胡宗南带着几名参谋,脸色阴沉地走上了鹰嘴崖。他径直走到邓枫面前,目光复杂地凝视了他片刻,里面有失利的不甘,有战术被完全识破的懊恼,但最终,都化为了一种军人之间的坦荡与尊重。
他伸出右手,声音低沉而清晰:“邓枫同学,指挥若定,用兵如神。此番较量,衷寒输得心服口服!你不仅善用奇兵,更能于绝境中捕捉战机,反败为胜。我不如你。”
邓枫也伸出手,与他紧紧一握,语气诚恳:“胡队长过谦了。你的正面攻势凌厉无比,我不过是凭借地利和些许侥幸。若是在开阔地带正面决战,我绝非你的对手。”
胡宗南摇了摇头:“胜便是胜,战场没有如果。此次演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期待将来,能与邓同学真正并肩作战。”
演习总结会上,担任总裁判的何振雄教育重点讲评了鹰嘴崖战斗,对邓枫的防御部署、战场洞察力以及关键时刻敢于冒险反击的决断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尤其赞扬了邓枫与罗友胜之间那种近乎完美的战术配合。
“此战,可为我军校连排防御之典范!”何振雄最后总结道。
经此一役,“黄埔孤星”邓枫的名号,不再仅仅局限于小范围的赞誉,而是真正响彻了整个第四期学员队伍,甚至引起了校本部更高层级的密切关注。他在所有人心中,树立起了一个智勇双全、堪当大任的年轻指挥官形象。
然而,站在人群之中,接受着同窗们祝贺的目光,邓枫的心却异常平静。他知道,这耀眼的光芒,既是他成长的证明,也是他未来执行那项隐秘使命所必需的“保护色”。他看了一眼身旁沉默如山、眼神中却带着毫无保留认可的罗友胜,又望了望远处正与其他教育低声交谈、目光不时扫过自己的周恩来主任,心中那条孤独而伟大的道路,似乎在前方熹微的晨光中,又清晰了一分。
鹰嘴崖的硝烟散尽,但真正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喜欢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