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年春末,暮春花绽。
养心殿·暗流再涌
齐妃倒台的风波逐渐平息,但皇帝雍正心中的疑虑却并未真正散去。西北军报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让他对年羹尧“意外”的巧合始终难以释怀。他不再大张旗鼓地调查皇后,却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可能知悉内情、且与皇后并非铁板一块的人——莞贵人甄嬛。
甄嬛聪慧,家世不显,与皇后没有合作和关系,并非是其核心党羽,且有向上攀爬的野心。或许,她能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这日,皇帝罕见地白日驾临碎玉轩。并未过多寒暄,品过茶后,他似是随意地提起:“朕近日翻阅旧档,见年羹尧当年在西北时,也曾有过几次坠马惊险,却都化险为夷。可见世事难料,福祸无常。莞贵人觉得呢?”
甄嬛心中警铃大作。皇帝绝不会无缘无故提起年羹尧,更不会与她讨论什么“福祸无常”。这是在试探她是否知晓内情,或是对年羹尧之事是否有不同看法。
她立刻垂下眼帘,语气恭谨而疏离:“皇上圣明。天威难测,福祸之事,岂是臣妾等后宫妇人可以妄议的。臣妾只知,雷霆雨露,莫非君恩,无论福祸,安心承受便是。”
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回“君恩”,暗示无论年羹尧结局如何,都是皇帝意志的体现,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丝毫不露对皇后或年家的任何倾向。
皇帝看着她低眉顺眼的模样,一时也探不出深浅。他转而问道:“朕听闻你与皇后近来颇为投契?皇后仁厚,你多跟着学学规矩也好。”
甄嬛心中更明,这是试探她与皇后的关系。她忙道:“皇后娘娘母仪天下,对六宫姐妹一视同仁,宽厚仁德。臣妾愚钝,得蒙娘娘不弃,偶尔垂询功课,已是天大的恩典,岂敢妄称投契。臣妾时刻谨记本分,不敢有非分之想。”
回答得滴水不漏,既赞了皇后,又撇清了过于亲密的关系,更表露了自身的安分。
皇帝见问不出什么,又闲话几句,便起身离去。虽未达到目的,但甄嬛的谨慎和疏离,反而让他觉得此女或许并非皇后心腹,将来或可有用。
皇帝走后,甄嬛后背惊出一层冷汗。她立刻意识到,皇帝对皇后的疑心未消,甚至可能因此牵连旁人。今日是试探,明日或许就是灾祸。
她深知皇后的手段,若自己此刻有丝毫摇摆或出卖,必将死无葬身之地。而皇帝的多疑和薄情,她更是早已看透。依附皇帝,无异于火中取栗。
思前想后,她立刻修书一封,将今日皇帝试探之语一字不差地密报景仁宫。同时,她在信中极力表露忠心,言明自己深知唯有依附皇后娘娘,方能在这深宫之中求得一线生机。
这是一次赌博,一次彻底投向皇后阵营的投名状。
与此同时,前朝也发生了一件微妙之事。军机大臣张廷玉,这位素以清廉耿直、只忠皇事着称的老臣,在一次议及西北人事时,忽然慨然道:“年羹尧骄横跋扈,其罪当诛。然其旧部之中,亦不乏忠勇为国之士。陛下施以恩威,岳将军善加整饬,假以时日,必能为国所用。如今西北渐稳,实乃陛下英明决断、岳将军治军有方之功。些许疥癣之疾,不足动摇大局,陛下亦不必过于忧心。”
这番话,看似在议政,实则句句在安抚皇帝因西北旧部而产生的焦虑,并将西北渐稳的功劳归于皇帝和现任将领,无形中削弱了“年羹尧旧部”这个概念的威胁性,也间接肯定了处理年羹尧的“英明决断”。
张廷玉地位超然,他的话在皇帝心中分量极重。雍正听后,沉思良久,觉得颇有道理。自己是否真的因年羹尧而有些风声鹤唳、疑神疑鬼了?或许西北局势确实已在掌控之中?
甄嬛的密信和军机处的消息,几乎同时送到宜修手中。
她看完甄嬛的信,嘴角勾起一抹冷然弧度:“算她聪明。”甄嬛的果断投诚,在她意料之中。皇帝的多疑,反而帮她逼紧了这条线。
至于张廷玉的“直言”,自然也是她的手笔。张廷玉并非她的人,但他有个不成器的侄孙,在京郊强占民田,闹出了人命,把柄恰好握在乌拉那拉家旧部手中。一番“恳谈”之后,耿直的张中堂也不得不在无关核心利益、又能保全家族声誉的事情上,说几句“公道话”。
这点微不足道的推力,结合西北确实渐稳的现状,足以在皇帝心中产生奇妙的化学作用。
果然,雍正再次审视西北军务,觉得张廷玉所言确有道理。岳钟琪能力出众,对朝廷忠心耿耿,局势已然可控。自己若再抓着年羹尧旧事不放,反而显得心胸狭隘、优柔寡断。
至于皇后……或许她只是手段利落了点,提前清除了一个隐患,并未有其他心思?何况她近期处理齐妃之事雷厉风行,管理六宫井井有条,并无任何不臣之举。
那根紧绷的弦,再次缓缓松开。皇帝将精力重新投入到繁重的政务之中,暂时将那点疑心压回了心底深处。
景仁宫内,宜修得知皇帝反应,面色平静。
“告诉甄嬛,她的忠心,本宫知道了。让她安心等待,自有她的时机。”
“通知我们的人,近期一切收敛,谨言慎行。”
“至于翊坤宫……看紧些,不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打扰华贵妃静养。”
危机再次有惊无险地度过。但宜修知道,皇帝的疑心如同野草,烧不尽,吹又生。下一次,或许就不会如此轻易过关了。
她需要更快,更稳地布好最好的局。
喜欢综穿之娘娘她总在拆CP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综穿之娘娘她总在拆CP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