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无所不利,发挥谦逊的美德。
含义: 在权力核心的附近(六四近君位),行事无所不利,关键在于要发挥、运用谦逊的原则(撝谦)。象征谦逊不仅是态度,更是高明的工作方法。
平阳宫的晨曦透过雕花木窗,洒在青石地面上。舜站在宰相官署的窗前,望着宫城中渐次醒来的楼阁。如今他已位极人臣,总领百官,却仍住在官署后一间简朴的厢房里。
大人,各部官员已在议事厅等候。年轻的文书恭敬禀报。
舜转身,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深衣:走吧。
议事厅内,二十余位官员分坐两侧。见舜进来,纷纷起身行礼。
诸位请坐。舜在主位坐下,语气平和,今日议三事:修订历法、整顿礼乐、规范度量衡。请各位各抒己见。
话音刚落,太史令抢先发言:历法关乎农时,现行历法已沿用百年,稍有偏差。臣以为当以二十八宿为准,重定四时。
礼官立即反对:历法乃祖制,岂可轻改?臣以为当维持旧制,稍作调整即可。
双方争执不下,其他官员也加入论战,议事厅顿时嘈杂起来。
舜静静听着,待声音稍歇,才缓缓开口:太史令精通天象,礼官熟稔典制,二位所言皆有道理。
他转向一位一直沉默的老臣:大司徒掌管农事,以为如何?
被点名的老臣受宠若惊,连忙起身:这个...臣以为,当以农时为准...
舜耐心听完每个人的意见,才总结道:历法之要,在于顺天应民。不妨这样:太史令率观测天象,大司徒收集各地农时,礼官考据典制。三月后,再根据各方数据共同议定新历。
这个方案兼顾各方,争议顿时平息。
第二事,礼乐。舜看向乐正,如今各地礼制混乱,乐律不齐,卿有何见?
乐正侃侃而谈,提出一套完整的改革方案。
舜听完后并未立即表态,而是问:这套方案,可曾征询过各地乐师的意见?
乐正一愣:这...尚未。
那就先派人赴四方采集各地乐律,再作定夺。舜温和地说,礼乐之本在于和,强求一律,反失其真。
最后议到度量衡时,争议又起。有主张完全统一的,有主张保留地方特色的。
舜听完所有意见,起身向众人行礼:诸位所言,皆为国思。此事关系民生贸易,不可不慎。请各位将意见写成奏章,待我细细研读,再呈陛下圣裁。
散会后,舜独自留在议事厅,将今日所议逐一记录。
大人何必如此费心?文书忍不住问,您已是宰相,直接决断便是。
舜摇头:一人之见,终有局限。集思广益,方能周全。
午后,舜带着整理好的奏章去见尧帝。
陛下,这是今日所议三事。臣已汇总各方意见,但最终还需陛下定夺。
尧帝翻阅奏章,见上面不仅记录各方观点,还标注了利弊分析,不禁赞叹:卿处事周全,考虑缜密。
此皆诸位同僚之功。舜谦逊道,臣不过代为整理。
最体现舜智慧的,是处理一起边境纠纷。
两个大部落因猎场划分起冲突,各自纠结盟友,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前任宰相多次调解无效,事情闹到尧帝面前。
舜受命处理此事。他没有立即召见双方首领,而是先派使者秘密走访周边小部落,了解真实情况。
三日后,他同时在两个相邻的宫殿召见双方首领。
东殿内,有熊氏首领怒气冲冲:那片猎场自古就是我们部落的!
西殿中,有罴氏首领拍案而起:胡说!我族在那里狩猎已三代了!
舜不慌不忙,在东殿说:据我所知,有罴氏愿意让出南山猎场作为补偿。
在西殿说:有熊氏同意放弃北坡,以换取和平。
其实这都是他根据调查想出的方案,却以对方的名义提出。
见双方态度有所松动,舜又将他们请到正殿。
二位首领,舜亲自为二人斟酒,战端一开,两败俱伤。不如各让一步,化干戈为玉帛。
他取出亲手绘制的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新的界限:这是根据双方实际需求和传统猎场划定的新界,请过目。
有熊氏首领疑惑:你怎知我族更需要南山猎场?
贵部落以牧羊为主,南山水草丰美。舜微笑,而有罴氏以狩猎为生,北坡猎物更多。
如此细致的了解,让两位首领都深感震惊。
最终,协议顺利达成。舜还建议两族通婚,以巩固和平。
事后,尧帝问起此事:卿如何能让这两个世仇部落化敌为友?
舜恭敬回答:臣不过顺应民心罢了。百姓都渴望和平,只是缺少一个台阶。
在处理日常政务时,舜更是将发挥到极致。
颁布新令前,他必先咨询相关官员;决策时,总要问一句诸位以为如何;执行时,从不独断专行,总是说请某大人负责此事。
一次,他要整顿吏治,制定考核标准。 他没有强加自己的想法,而是召集了各级官员。
各位都是实务之才,请畅所欲言,怎样的考核才能真正激励贤能?
小吏们见宰相如此谦逊求教,都大胆建言。有的说要以民生为准,有的主张看赋税征收,还有的建议参考百姓评价。
舜一一记录,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制定出一套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
这套制度推行后,百官心服,政令畅通。
就连宫中侍从都感慨:舜相执政,从无阻挠。不是因为他权势大,而是因为他处事公,待人诚。
但舜的并非没有原则。
一次,某个权贵的子弟触犯律法,涉案官员都不敢处理。
舜得知后,立即召集刑部官员: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此案当依法办理。
有老臣私下劝他:此人背景深厚,何不网开一面?
舜正色道:法者,天下公器。今日为一人屈法,明日法将不存。
他亲自监督案件审理,最终依法惩处。事后又去拜访那位权贵,耐心解释法律宗旨,让对方心服口服。
尧帝年纪渐长,越来越多政务交由舜处理。舜每决定一件大事,必向尧帝详细汇报。
这些小事,卿自决即可。尧帝常说。
陛下信任,臣更当谨慎。舜坚持道,天子之权,不可僭越。
他的谦逊不是表面的礼节,而是发自内心的敬畏。这让他虽大权在握,却从未引起尧帝的猜忌。
其他大臣见舜如此得宠,难免有人心生嫉妒。
一次朝会,一位大臣故意提出一个难题:舜相总说要听取众人意见,但若众人意见相左,该当如何?岂不是显得宰相优柔寡断?
朝堂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着舜。
舜不慌不忙,向那位大臣行礼:问得好。譬如行路,众人指路,方向各异。为相者,当辨明东西,择善而从。这不是优柔寡断,而是慎思明辨。
他环视众人:况且,我非从众,乃从理。理在何处,便往何处。
一番话说得那位大臣心悦诚服,当场谢罪。
随着时间推移,舜的不仅没有削弱他的权威,反而让他的地位更加稳固。
百官愿意与他共事,因为知道他会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尧帝放心将政务交给他,因为他从不逾矩;百姓爱戴他,因为他的政策总是惠及民生。
一天傍晚,舜在官署整理文书,一位年轻官员好奇地问:大人位极人臣,为何始终如此谦逊?
舜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深邃:你见过江河吗?
见过。
江河之所以成其大,因其善处下位。舜缓缓道,为政亦然,处下方能聚流,谦逊方能通达。
他指着案上的文书:这些政事,如同万千溪流。我为相者,不是要成为最高的山峰,而是要成为最宽广的河谷,让所有溪流都能顺畅通过。
年轻官员恍然大悟。
月光初上时,舜走出官署。宫灯次第亮起,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他望着满天星斗,想起历山下的茅屋,想起雷泽边的工地,想起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地位变了,处境变了,但他始终记得:谦逊不是手段,而是本心;不是策略,而是智慧。
在这个距离权力巅峰只有一步之遥的位置上,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包容和谦逊;真正的通达,来自于尊重和理解。
二字,在他这里不再是空洞的卦辞,而是活生生的为政之道。
通过舜被任命为宰相、处于权力核心后,在处理修订历法、整顿礼乐、调解部落纠纷、制定考核制度等重大政务时,始终秉持谦逊原则(撝谦),广泛征求意见,尊重各方利益,决策不自专,执行善协调,从而使得政令畅通无阻,各项工作顺利推行(无不利)的故事,生动阐释了谦卦六四爻无不利,撝谦的深刻智慧。舜在位高权重、接近君位的关键位置,将谦逊从个人品德升华为高明的工作方法,以包容汇聚智慧,以尊重化解阻力,既有效履行了辅佐重任,又避免了猜忌与矛盾,将的处世艺术发挥到极致。这充分揭示了在权力核心运作时,谦逊不仅是美德,更是确保行事顺利、无所不利的根本法则。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这本易经超有料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