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创业基金刚刚落地,反响热烈,还未消停,一纸调令和一封邀请函便将沈知秋推上了更大的舞台。
这一次,是军地合作建设的“边防后勤培训基地”项目组,主动发出邀请,希望沈知秋能参与其“军属赋能版块”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邀请信中清楚写着:
“我们希望在新建基地中设立‘嫂子学院分支教学点’,由您牵头组建师资、设计课程与推进项目落地。”
**
沈知秋看着这封信,沉默许久。
这是认可,也是责任。
要知道这个“边防后勤培训基地”项目,是军方与地方政府联动的重点试点之一,坐落于交通不便但战略地位重要的边境县城,既有战备训练功能,也承担对军属、复员军人、民兵预备役的培训职责。
嫂子学院能进入其中,代表了军方高层对其“推广价值”的认可。
但也意味着——这是从“院里小课堂”迈向“区域性系统培训”的第一步。
她没急着答应,而是先约见了几位核心骨干嫂子们。
“你们觉得,咱这个‘嫂子学院’,真能走出去吗?”
李春花第一个点头:“为啥不能?我们这套课程,不是空头讲理论,是从咱日子里抠出来的经验,谁学谁用得上。”
沈知秋继续问:“那如果我不在,你们能上课吗?”
这一次是刘雪兰接口:“我们几个商量过了,可以试着‘搭班讲’,你写提纲,我们负责不同模块。这样你就算不在,我们也能撑起来。”
沈知秋点点头,眼中有光浮现。
嫂子学院,已经不是“她一个人的课堂”了,而是一套可以复制、推广、延展的完整体系。
**
没多久,沈知秋带着李春花、王翠芝、刘雪兰三人,一同去了边境县。
一下车,她们就被扑面而来的建设热潮惊住了。
满地的脚手架、刚平整的训练场,还有刚刚架起门框的两层教学楼。
项目负责人姓郝,是个四十出头的军转干部,一见面便直奔主题:
“嫂子学院在团部搞得有声有色,我这边正愁没内容,你们要是能把那套嫁接过来,咱这基地才有魂。”
**
那天下午,沈知秋和团队便走进会议室,开始进行第一轮规划讨论。
她们没有华丽的ppt,也没有专业术语,只拿出一叠厚厚的打印资料——
嫂子创业计划书模板、人生规划表格、基础技能课程大纲、创业失败案例分析、嫂子心理疏导实录……
项目组的人都愣了。
一个个嫂子,从没受过高等教育,却能把一套“妇女培训体系”讲得有板有眼,还结合当地资源做出发展模型,简直不可思议。
郝主任站起身,直接拍板:
“嫂子学院正式列入培训基地配套项目,建设优先!”
**
决定下来,事情便开始飞快推进。
原计划做后勤仓库的一栋平房,被改造成了“嫂子学院分支教学楼”;地方妇联得知消息后,派出了专业讲师支援;基地附近几个乡镇妇女代表也主动申请来旁听试课。
而就在第一堂“试运营课”上,一个意外的“特别嘉宾”出现了。
她穿着蓝色干部服,胸前挂着妇联徽章,笑容温和,却眼神凌厉。
“我叫陈婉,是自治区妇联副主任。今天来,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这个‘嫂子学院’到底有什么魔力。”
她坐在最后一排,从头听到尾,不发一言。
直到课程结束,她走上讲台,缓缓开口:
“听完你们的课,我终于明白,什么叫‘接地气的教育’。”
她指着手中的资料:“你们这套课程,应该全区推广。”
一句话,如同春雷炸响。
**
晚上,基地宿舍灯火通明。
沈知秋却坐在桌前,久久未动。
这一夜,她没有写日记。
她在脑海里默默描绘未来——
嫂子学院,不止在一个团部,不止在一个边疆,不止在军人后方。
也许有一天,它可以成为千千万万军属、自我成长女性、农村女性群体的“点灯人”。
她不是教育家,也不是官员。
她只是无数军嫂中,那个最先愿意“走上讲台”的人。
而她知道,此刻开始,“嫂子学院”,正式走出连部,走向中国更广阔的大地。
喜欢重生1978:军婚撩人,糙汉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978:军婚撩人,糙汉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