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后勤培训基地的“嫂子学院分支教学点”刚刚完成首轮试课,便收到了来自军区政治部妇工处的正式通知——
“由军区妇女干部代表组成的调研团,将于下周一赴边防基地,就‘嫂子学院军地融合发展路径’展开实地考察。”
这封公函,如同一声号角,将基地上下彻底炸了锅。
**
沈知秋那几天几乎都没合过眼。
一边要赶“教学区”的布置完善,一边还得带着嫂子们加紧备课,所有细节都不敢马虎。
嫂子学院从未面对过如此高规格的军政调研团,还是以女干部群体为主力。
“知秋,你说她们会不会看不上咱们?”刘雪兰一边剪贴课程资料,一边忍不住嘀咕。
“看不上也得看,”沈知秋目光坚定,“咱们讲的是实在的东西,不是拿来摆样子的。”
李春花也插话:“怕啥?咱在团里都讲了大半年了,谁还怕讲堂课?”
“这不是讲得好坏的问题,”沈知秋摇摇头,“是要让她们看到——嫂子学院不是一时热情,是有制度、有传承、有方向的东西。”
**
终于,调研团来了。
清一色的女军官制服,肩章整齐、神情严肃,带头者是一位看起来五十出头的中将,气场强大,言语不多,却一站在那儿,整栋教学楼都仿佛安静了几分。
她叫张沛宁,军区妇工处常务副主任,传闻是从军多年、在前线蹲过连、挂过政工线的铁腕人物。
进入嫂子学院讲堂,她没有寒暄,也没有提要求,只是一句:
“你们正常上课,我们只听。”
沈知秋点头:“是!”
**
这天的课程主题是《军属创业指导:从炕头到摊头》,由王翠芝主讲。
一开口,王翠芝先把自己的“韭菜包子创业史”娓娓道来,然后逐条解析创业初期的“人情阻力、家庭分工、成本核算、产品定位”。
课程不是“讲理论”,而是以**“案例+数据+反思”**方式层层推进。
调研团成员开始还有些拘谨,后来竟不由自主地拿出笔记本,频频记录。
最让人意外的是——王翠芝中途请上台一位听课嫂子,现场拆解她家庭面临的“农副产品难销售”困境,并直接模拟了一套“农家公众号运营+军嫂朋友圈导流”方案。
张沛宁在台下眉头微挑,眼里闪过一抹赞许。
**
课后座谈环节,嫂子们全体上阵,不再“讲课”,而是“答问”。
“你们这个学院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一位军官问。
沈知秋答:“最早是在团部做内部帮扶,一间旧仓库三条凳子起家。慢慢扩展到军嫂创业圈、嫂子心理互助圈、家庭矛盾调解组。”
“有没有教材体系?”
“有,都是我们边干边总结出来的,分为六大模块,目前已形成基础课、大纲、试题库。”
“能复制推广吗?”
“可以,但要因地制宜,我们在边疆讲‘手艺脱贫’,内地可以讲‘新媒体转型’。”
听到这里,张沛宁终于开口:
“你们不是在办一所学院,而是在做一场军属思想建设与自我赋能的社会试验。”
全场鸦雀无声。
这位一贯言语精炼的女中将,缓缓环视一圈嫂子们,眼中竟浮出一丝动容。
“你们这群女人,比我想象中强大。”
接着,她转向身后的调研团成员:
“嫂子学院的经验,应当在军区范围内进行总结与汇编,考虑纳入女军属培训计划试点。”
**
晚上,嫂子学院教学楼灯火通明。
嫂子们难掩激动,一边收拾教具,一边议论纷纷。
“沛宁主任好像很认可咱们呀?”
“她还要我们写经验材料,说是要上报呢!”
“哎呀咱们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居然能让那么大的首长点头?”
沈知秋没有说话,只是独自走进办公室,把那封“调研团纪要”仔细读了一遍。
最后一句赫然写着:
“嫂子学院,是一次成功的军属自治教育尝试,是连接军队家庭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桥梁,是军地融合战略中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沈知秋缓缓放下文件,眼中光芒炽热。
从一间破仓库起步的小课堂,如今走上了军区层面的汇报会。
这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她知道,未来的路,比想象中更远,但——
嫂子们,已经不再害怕走出去。
喜欢重生1978:军婚撩人,糙汉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978:军婚撩人,糙汉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