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书塾的日子,便在朗朗书声与各怀心思中,如溪水般潺潺流过。墨兰(青荷)的生活节奏,并未因齐衡、顾廷烨等人的到来而有丝毫紊乱,反倒因体内青莲本源的持续滋养与优化,愈发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一、 学海拾珠与薪火相传
庄学究的“小灶”,如今已成为墨兰学问精进的重要一环。这日下学后,她照例留下,请教关于《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的深意。庄学究捻须,并未直接释义,反而问道:“墨兰,你观庭院中之竹,何以格之,何以致知?”
墨兰(青荷)略一沉吟,结合自身借助青莲本源优化感知的体会,谨慎答道:“学生浅见,格物非仅眼观,更需心察其生长之理、坚韧之性。致知亦非空谈,需将所察所感,化为自身行事之准则与智慧。”她并未提及任何超乎常理之处,只将那份被优化的观察力与思维清晰度,归于平常的“心察”。
庄学究眼中掠过一丝赞赏,微微颔首:“善。能由外物反观己身,已得‘格致’之要义。”随即,他又深入讲解了朱子对此的注解,以及如何将此种思维运用于时文破题之中,皆是寻常课堂上未曾细说的精要。墨兰(青荷)凝神静听,将这些点拨如同珍宝般纳入心中,凭借愈发清明的神思,迅速理解消化。
从书斋出来,长枫果已在廊下等候。如今他已习惯了下学后与妹妹探讨,这不仅关乎学问,更成了一种精神依托。
“四妹妹,今日学究讲解《春秋》微义,‘郑伯克段于鄢’中那个‘克’字,我总觉得还有深意……”长枫主动提起话头。
墨兰(青荷)便将方才庄学究关于“身份与职责评判”的精要,融入自己对史实的理解,细细说与长枫听。她言辞巧妙,引经据典,既传达了关键,又激发了长枫自身的思考。兄妹二人一边缓步走向林栖阁,一边低声讨论,长枫眼中时而困惑,时而恍然,对妹妹的敬佩与依赖也日益加深。
二、 稚子启蒙与血脉相连
回到林栖阁,还未进门,便听得幼弟长榆咿呀学语之声。墨兰(青荷)脸上不自觉便浮现出真切柔和的笑意。她先净了手,这才从乳母怀中接过那白白胖胖的幼弟。
小家伙见到阿姐,立时挥舞着小手,咧开无齿的笑容,往她怀里钻。墨兰(青荷)抱着他,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依赖与温暖,走到窗边软榻坐下。
“长榆,今日阿姐学了新的诗句,念给你听可好?‘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她声音轻柔,将《诗经·汉广》的句子缓缓念出。这并非刻意教导,而是她自身温习的一种方式,也让这清朗平和的读书声,伴随着她身上那股宁和的气息,成为幼弟最早感知世界的韵律。小长榆在她怀里格外安稳,乌溜溜的大眼睛望着阿姐,偶尔发出“啊啊”的应和,小手紧紧抓着她的衣襟。
林噙霜在一旁看着女儿耐心照料幼子,眼中满是欣慰。她如今身子在墨兰的暗中调养下恢复得不错,见长枫学业有了起色,幼子健康活泼,只觉得未来有了盼头,连带着对墨兰的谋划也更加信服。
三、 暗涌情愫与泾渭分明
而在书斋之内,少年少女间微妙的情愫,也在悄然滋生。
齐衡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个坐在角落,几乎要将自己隐去的明兰。她低头时露出一段纤细白皙的脖颈,回答问题时那细弱却清晰的嗓音,都像投入他心湖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他几次想寻机会与她说话,她却总是如受惊的小鹿般,迅速避开,那声若有若无的“小公爷”,仿佛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也是遥远的连接。
相比之下,墨兰(青荷)的态度则始终泾渭分明。课业所需,她称一声“小公爷”,态度恭敬守礼,除此之外,绝无半分逾矩。她的目光清明,举止得体,既无如兰那般天真烂漫的亲近,也无明兰那般刻意疏远的怯懦。她如同一株静植的兰草,在自己的位置上,安然生长,不为任何外界的光华所扰动。
偶尔,她的目光也会掠过那位名声不佳的顾二公子顾廷烨。见他与长柏交谈时,眉宇间虽有落拓,却也带着几分磊落;但想到他收留朱曼娘的行径,墨兰(青荷)心中便更添几分警惕,愈发觉得让长枫远离他是明智之举。侯府公子的世界,风波诡谲,非她这等需步步为营的庶女所能沾染。
暮色渐合,墨兰(青荷)将睡着的幼弟交还给乳母,自行回到房中。她于灯下展开书卷,继续晚课。体内青莲本源温润流转,驱散一日疲乏,滋养着她的精神,让她的思维在寂静夜色中愈发清晰敏锐。
她深知,在这汴京盛宅,在这看似平静的书斋之下,暗流从未止息。但她无所畏惧。凭借这日益优化的身心,凭借日益增长的学识,凭借对自身道路的清醒认知,她足以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为自己,也为所要护佑的亲人,辟出一条安稳向前的路径。窗外月色如水,映照着少女沉静的侧颜,与书中浩瀚的世界。
喜欢综影视:青莲渡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综影视:青莲渡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