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达亚齐的晨雾裹着胡椒的辛香,漫过“探源号”甲板时,卢卡的溯源仪已发出持续共振——屏幕上,吕宋侨民合璧瓷与传承刃的光晕交织,在雨林深处的“亚齐瓷艺村”旁,勾勒出半掩在藤蔓中的窑址轮廓。村口的大榕树下,一位裹着蜡染纱笼的老者正用木槌捶打胡椒籽,他是当地侨民后裔吴阿婆,手里捧着块泛着棕红光泽的瓷片:“这是‘胡椒釉瓷’,是郑和船队的陈师傅教我们祖辈烧的,釉里混了班达亚齐的黑胡椒粉,和你们的传承刃纹路能对上!”小星凑近细看,瓷片边缘的闽南刺桐纹里,竟嵌着极小的胡椒粒刻痕,正是闽南工艺与南洋技法的融合印记。
棘手的是,侨民窑藏在雨林低洼处,百年湿气让窑壁结满霉变层,且胡椒釉的强腐蚀性让窑口瓷片与藤蔓粘成一体——胡椒釉中的胡椒碱会渗透瓷土,与雨林藤蔓的汁液反应形成胶质,硬扯会直接撕裂瓷片上的侨民刻纹。“不能用砍刀割藤蔓!”吴阿婆用竹刷轻扫窑壁,露出隐约的棕红釉色,“祖辈传下‘胡椒釉解胶法’,要用晒干的香茅煮水浇淋,可霉变层下的窑壁已经酥化,浇水量稍多就会垮塌!”小宇立刻用光谱仪扫描窑壁,屏幕上跳出霉变层厚度与胡椒釉成分数据:“霉变层分三层,最外层是胶质,中间是胡椒釉结壳,内层才是原始瓷纹,得按‘从外到内分层处理’!”
小星握着传承刃蹲在窑口,刃身轻抵霉变层,“薪火”二字的光晕顺着釉纹游走——当光晕扫过一道刻着“陈侨徒,植椒烧瓷”的纹路时,突然泛起棕红光晕,与小宇扫描的胡椒釉峰值完全重合。“是这道‘胡椒纹钥’!”小星笃定地开口,“这道纹路的刻痕深度和传承刃契合,而且刻痕里嵌着完整的胡椒籽,是当年工匠留的标记!”晓溪立刻点头,让阿扎姆带着学徒用班达亚齐硬木搭建“防塌支架”,硬木表面涂着苏婉清调制的香茅油,既能防蛀又能软化胶质;苏婉清则和吴阿婆调制“解胶修复釉”,将香茅灰、胡椒籽粉与泉州海泥按二比一混合:“这釉能软化胶质又不损伤瓷土,还能补全酥化的窑壁!”
清理工程启动时,雨林中的窑址旁成了“跨洋工坊”。当地学徒玛塔正教学徒们编藤编防护网,用班达亚齐特有的红藤编织,用来承接清理时掉落的瓷片;小宇操控无人机从空中传输窑壁三维图,对着对讲机喊:“左侧三米处有空鼓!小心霉变层下的胡椒釉结壳!”小星站在防塌支架上,握着传承刃采用“轻旋慢剥法”——刀刃贴着霉变层轻旋,将胶质与胡椒釉结壳逐层剥离,刃身光晕实时反馈瓷壁状况,每当光晕变弱就暂停清理:“这里有刻纹!是侨民学徒的名单!”晓溪立刻用软毛刷跟进清扫,永乐年间的“陈阿福”“林阿旺”等名字渐渐显露,与吕宋窑的刻名一脉相承。
危机突发在清理窑室深处时——小宇的无人机突然报警:“雨林骤雨要来了!还有二十分钟!”窑壁因湿度骤升开始轻微晃动,中央石台上的“胡椒侨民合璧瓷”被半块霉变窑砖压住,砖缝里的胡椒釉已与瓷身粘牢。“用传承刃撬砖!”小星当机立断,将刃身插进砖缝,借“旋力刻法”轻轻转动,刃身光晕顺着砖缝蔓延,软化了胡椒釉胶质;吴阿婆突然撒一把晒干的胡椒籽在砖缝处:“祖辈说胡椒籽能吸潮!”小宇则用防水布快速搭建临时雨棚,刚将合璧瓷搬上支架,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原本的窑口位置瞬间积起水洼。
雨停后,工坊里的合璧瓷终于显露真容——瓷身一半是闽南龙窑与刺桐花,一半是班达亚齐胡椒园与雨林,中间刻着侨民“植椒制釉、跨海传艺”的场景,釉色是胡椒棕红与刺桐朱红交织,瓷底刻着“陈、吴、林氏侨徒,共守艺脉”。“这是当年陈师傅和我太奶奶合烧的!”吴阿婆摸着瓷身的胡椒园刻纹,眼中泛起泪光,“祖辈说,陈师傅从泉州带来瓷土,教我们用胡椒制釉,说‘釉里有胡椒香,就不忘南洋根’!”小星举起传承刃,在新瓷坯上刻起来,她将闽南刺桐纹与班达亚齐胡椒藤纹缠绕,刻出“刺桐缠胡椒”的新纹样,旁边刻着“小星、玛塔同刻”。
三天后的瓷艺村广场,一场“胡椒釉传艺礼”热闹举行。吴阿婆将祖传的胡椒釉方交给玛塔,小星则握着当地孩子的手,教他们用“轻重刻法”刻刺桐纹——掌心覆在小手背上,传承刃轻轻划过瓷坯,棕红的胡椒釉下渐渐显露出朱红刺桐花。“刻胡椒纹要轻旋,像摘胡椒籽那样巧劲;刻刺桐花要沉劲,像泉州龙窑的火那样稳!”小星的声音里满是笃定,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带教,晓溪站在一旁,看着传承刃的光晕映在孩子们脸上,眼中满是欣慰。小宇则用投影将吕宋窑、苏门答腊窑的刻纹投在墙上,组成完整的侨民工艺传承图。
“探源号”驶离班达亚齐时,吴阿婆和孩子们举着新烧的“刺桐缠胡椒”瓷牌挥手,瓷片上的棕红光晕与传承刃遥相呼应。小星站在船舷边,手里握着吴阿婆送的胡椒釉瓷勺,晓溪走到她身边,指着远处雨林上空的炊烟:“守业公说‘侨民的艺,是把根扎在南洋的土里,开出刺桐花’,我们找到的不是窑址,是散在海外的艺脉。”小星点点头,将胡椒釉瓷勺与传承刃放在一起,两道光晕交织在海图上,投出一个新坐标——吴阿婆说的,爪哇岛“郑和贸易窑”,那里藏着侨民工艺与海外贸易融合的秘密。
喜欢北境战神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北境战神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