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将校园和家属区一同温柔地笼罩。黄剑知教授拖着略显沉重的步伐回到家,玄关温暖的灯光驱散了些许秋夜的寒凉。他将沉甸甸的公文包放在惯常的位置,手指下意识地揉了揉因长时间阅读而酸胀的眉心。包里除了几份亟待审阅的研究生开题报告,还有那份格外有分量的打印稿——张陆桉的《洪武大帝》。他将其取出,坚硬的封面棱角硌在掌心。原本打算直接归入书房内间那摞待处理的文件堆,脚步却在通往书房的门廊下顿了顿。或许是潜意识里仍未将这份学生的“课外习作”正式列入学术日程,他最终将其随手放在了书房外间、兼做茶室和临时阅读区的红木书桌一角,与几本新到的艺术杂志和未拆封的信件混在一起,打算等处理完手头紧迫的正事,再找个闲暇“随便翻翻”。
书房内间,台灯洒下孤岛般的光晕,黄教授重新戴上老花镜,很快便沉浸在一篇关于明代卫所制度嬗变的论文里,笔尖在稿纸上划过沙沙的声响,世界的其余部分仿佛都已远去。那份《洪武大帝》就静静地躺在几米外的外间书桌角落,暗色的封面在从门缝透出的微弱光线下,显得格外沉默,如同一个等待被开启的密匣。
将近十点,家门传来钥匙转动锁孔的轻微“咔哒”声,伴随着一阵轻快而略带疲惫的脚步声。黄亦玫从美院晚间的油画工坊回来了,身上还沾染着松节油和颜料特有的混合气息。她像一只归巢的鸟儿,轻巧地换上柔软的拖鞋,与正在客厅沙发上边织毛衣边看电视剧的母亲打了个照面,便习惯性地溜达进了父亲的书房外间——这里是她寻找精神食粮和放松心情的小小宝藏地。
“爸,我回来了。”她朝透着光线的内间门缝探了探头,声音带着一丝撒娇的意味。
“嗯,早点休息。”里面传来黄教授心不在焉、显然正深陷于文字世界的回应。
黄亦玫习以为常地耸耸肩,目光开始在熟悉的书架上漫无目的地逡巡,寻找能安抚她因持续创作而兴奋又疲惫的神经的读物。她的视线掠过那些厚重而色彩沉郁的艺术史画册,最终,被父亲书桌上那叠陌生的、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打印稿吸引了。通常那里堆放的都是权威的学术期刊或线装的古籍影印本,如此朴素、甚至有些简陋的A4纸打印、用黑色夹子简单装订的厚册子实属罕见。尤其封面上那四个遒劲中带着几分不羁的字体——《洪武大帝》,扑面而来一股不同于严肃史着的、近乎传奇演义般的勃勃生气,瞬间点燃了她的好奇心。
“这是什么?爸爸新淘来的地下手稿吗?”她小声嘀咕着,带着几分猎奇的心态,伸手将那份打印稿拿了起来。触手是纸张微凉而粗糙的质感,没有出版社的华丽logo,没有设计精美的封面,更像是某种私人流传的、带着体温和秘密的笔记。她蜷缩到书桌旁那张宽大的、铺着软垫的单人沙发里,调整到一个最舒适的姿势,就着旁边落地灯散发出的、暖黄而柔和的光晕,带着一丝漫不经心,翻开了第一页。
起初,她只是随意浏览,目光懒散地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然而,仅仅几段之后,她脸上那点随意的好奇,如同被风吹散的薄雾,迅速被一种惊愕和逐渐凝聚的专注所取代。原本因长时间调色而有些疲惫的眼睛,渐渐睁大,瞳孔里映着灯光,闪烁着越来越亮的光芒。
“……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一无所有的乞丐,如何依靠自己的勇气和决心,还有那么一点点运气,最终拥有了整个天下的故事。请注意,这不是神话,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一个凡人的传奇。”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朱重八同志(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早期不太辉煌的工作履历:放牛娃(雇主:地主刘德,评价:吃不饱饭)、和尚(单位:皇觉寺,岗位:撞钟兼清洁工,期间曾外出化缘,俗称:要饭)、起义军士卒(领导:郭子兴)、……最终职位:大明帝国皇帝(法定代表人)。”
“噗——”黄亦玫一个没忍住,直接笑出了声,又立刻意识到场合不对,赶紧用手捂住嘴,发出一阵闷闷的、压抑不住的笑声,肩膀微微耸动。她心虚地朝内间方向瞥了一眼,见父亲似乎毫无所觉,这才松了口气,拍了拍胸口。天哪!这种写法!太离谱了!也太有趣了!完全颠覆了她对历史书籍古板、枯燥、充满之乎者也和晦涩术语的刻板印象。这分明是在用隔壁学长聊天调侃的语气,讲述着几百年前那些高高在上、仿佛笼罩在神光里的帝王将相,而且……还带着一种狡黠的、洞察世情的幽默和精准的揶揄。
她不由自主地调整了一下坐姿,将打印稿更近地捧到眼前,真正地、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仿佛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
她看到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对着青灯古佛,腹中饥馑如同火烧;看到他在淮西大地上流浪乞讨,衣衫褴褛,看尽世态炎凉,也积攒下对元末社会最深刻、最痛彻的认知;看到他在收到儿时伙伴汤和那封邀他参加起义军的、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信件时,那种如同站在悬崖边的恐惧、犹豫、权衡,最终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只能硬着头皮投奔红巾军的复杂心态……这些在正史中可能被一笔带过、甚至被刻意神化或粉饰的早年经历,在这本书里变得如此具体、如此鲜活,充满了泥土气息和人性最真实的挣扎、恐惧、侥幸与决绝。她仿佛能透过这些灵动跳跃的文字,真切地看到那个名叫朱重八的年轻和尚,在破庙的残垣断壁间,对着凄冷的星空,辗转反侧,思考着渺茫未知却又仿佛隐有召唤的未来。那不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而是一个被命运逼到角落、不得不奋起反抗的活生生的人。
时间在书页的翻动声中悄然流逝。窗外的秋虫早已停止了鸣叫,万籁俱寂。黄亦玫已经完全沉浸在了那个由文字精心构筑的、风起云涌、充满刀光剑影与人性挣扎的元末明初世界。她为朱元璋在鄱阳湖上与陈友谅那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如同赌上国运的惊世水战而紧张得屏住呼吸,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书页边缘;为他登基之后,以雷霆手段整顿吏治、恢复民生、兴修水利等一系列举措而暗暗叫好,仿佛能看到一个百废待兴的新王朝在废墟上艰难站起的景象;也为他晚年因极度的权力不安全感而猜忌功臣、大兴狱案,将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屠戮殆尽,感到一阵莫名的、深入骨髓的唏嘘和寒意,那不仅仅是兔死狐悲,更像是对人性在绝对权力腐蚀下的深刻悲剧的直观感受。
这,不就是一种她一直在苦苦追寻的“灵魂”吗?一种让冰冷枯燥的历史年份、人名、事件,重新被注入血肉、情感、欲望与恐惧,从而能够呼吸、说话、哭泣、欢笑,能够让她这样的“外人”也感同身受、心潮澎湃的灵魂!这不正是她在画布前,试图用色彩和线条去捕捉,却屡屡被导师批评为“徒具形骸,缺乏内在生命力和精神内核”的东西吗?一种能够穿透时间的厚重帷幕,直击人心深处最柔软、最共通的情感地带,引发强烈共鸣的生命力和叙事魅力!
她甚至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这仅仅是她偶然发现的一份无名打印稿。她像一个在精神的荒漠中跋涉了许久的旅人,突然发现了一泓清澈而奔涌的泉水,贪婪地、近乎饥渴地汲取着其中的甘霖。读到朱棣起兵“靖难”部分,那充满戏剧性转折、骨肉相残的伦理悲剧与权力争夺的赤裸残酷交织在一起的悲壮历史,更是让她心潮起伏,难以自已。她仿佛能听到北平城下的马蹄声,看到南京皇宫燃起的大火,感受到朱允炆失败后的茫然与朱棣胜利后那隐藏在荣耀下的深刻悖论与不安。
黄剑知教授终于审阅完一篇让他耗费了大量心神的论文,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酸胀无比的太阳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抬头看了看墙上的老式挂钟,时针已然指向了十一点。他起身,准备去客厅倒杯热水,顺便活动一下僵硬的筋骨。
当他踱步走出内间,目光习惯性地扫过外间时,却意外地看到了女儿。她依然蜷缩在那张沙发里,姿势几乎没变,臻首低垂,神情是前所未有的专注与投入,连他走出来都浑然未觉。而她膝上摊开、被她小心翼翼捧在手中的,正是自己晚上带回来、还来不及看一眼的那份——《洪武大帝》!
黄教授的脚步顿住了,他就这样静静地站在门口的光影里,没有立刻出声,也没有去倒水。他默默地观察着女儿。他看到她那随着阅读内容而不断变幻的生动表情:时而因作者诙谐的比喻和调侃露出忍俊不禁的、如同发现秘密宝藏般的笑容;时而因紧张激烈的战争描写或政治博弈而微微蹙起秀眉,嘴唇无意识地抿紧;时而又因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或复杂抉择而陷入长久的沉思,眼神飘向虚空,仿佛在与几百年前的灵魂对话……那种全身心投入、被文字牢牢吸引、与书中世界同悲同喜的状态,是他从未在女儿阅读那些他推荐的、权威严谨的历史通史着作时看到过的。那些书,她往往翻几页就会喊闷,或者干脆用来垫画板。
黄教授的目光变得深邃而复杂,镜片后的眼神里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讶异和深思。他想起张陆桉白天站在这里时,那紧张得几乎同手同脚、眼神里混合着期待与惶恐的模样;想起自己当时那份基于学术传统而产生的、不置可否的审慎与保留。此刻,看着女儿黄亦玫如此真实、如此强烈的阅读反应,他心中对这份书稿的初步定位和那份不以为然的预设,正在悄然发生着某种微妙的、连他自己都尚未完全清晰的松动与变化。
或许……这份他视为“不务正业”的尝试,其价值和能量,远比他最初想象的要大?它至少成功地做到了许多正统史学着作未能做到的事情——如此有效地吸引并打动了一个原本对历史“无感”的年轻心灵。
他没有出声惊扰沉浸在书海中的女儿,只是默默地转身,轻手轻脚地走到饮水机旁接了一杯温水,然后又悄无声息地返回了内间书房。他重新在书桌前坐下,却没有立刻继续工作,而是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手指无意识地、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桌面。那份《洪武大帝》的打印稿,在他心中的分量,似乎陡然增加了不少。
书房外间,黄亦玫浑然不觉父亲这番无声的观察与内心的波澜。她终于翻完了最后一页,意犹未尽地抬起头,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让她的脖颈发出轻微的“嘎达”声,一阵酸麻感袭来。她长长地、满足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奇妙的时空旅行,眼中还残留着阅读带来的兴奋、震撼与一丝怅然若失。
“写得……太厉害了!”她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毫不掩饰的惊叹和折服。她小心地、如同对待易碎珍宝般抚摸着打印稿略显粗糙的封面,指尖划过“洪武大帝”那几个字。“这到底是谁写的?爸爸手下什么时候藏了这么一个宝藏学生?还是他认识的什么隐世高人?”
无数的疑问和强烈的、想要与人分享、讨论的冲动在她心中汹涌澎湃。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大明王朝后面的故事,想知道朱棣之后还有哪些精彩的人物和事件,更想知道,能写出这样一本奇书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有着怎样的思想和灵魂。
这个看似平常的秋夜,因为这份不期而遇的《洪武大帝》,在黄亦玫的心中,点燃了一簇对历史重新认知、对那个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未知作者充满无限好奇与探究欲望的火焰。
而这簇看似微弱的火焰,注定将在不久之后,以一种让张陆桉完全猝不及防的方式,燎原而至,将他和他小心翼翼守护的秘密,一同卷入明亮的、无法预知的光亮之中。
喜欢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