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与诸位殿下以为,一名妇人需经历多少次分娩,方能确保既得存活子嗣又必为男丁?
而世间又有几位妇人,能在这层层累积的死亡威胁中屡次幸免?
满殿寂然,朱元璋与众皇子皆默然不语。
......
洪武年间,产妇殁于产蓐者十中有半,婴孩夭殇者十居其三,且女婴降生之数占其半数。
细算可知:以产妇八五至九五之存活率,乘婴孩七成存活之机,再合五成得男之望——
妇人首胎即得康健男丁之幸,不过三成把握耳。
这意味着,约七成孕妇可能面临难产、婴儿早夭或未能诞下男婴的困境。
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这些孕妇大多会继续生育,直至生下男孩为止。
然而,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加,孕妇的存活率会逐渐降低。孕妇的高死亡率与婴儿的高夭折率,共同制约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燕先生是否有办法进一步降低孕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太子朱标神情凝重地问道。
作为唯一经历过正妃难产而逝的皇子,朱标迫切希望能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他并非单纯为了人口增长,更是为了不让百姓再承受丧妻之痛。
燕长倾淡然点头:确有方法。
孕妇难产的主因,八成源于产后出血、感染或分娩困难,这些问题均可通过措施预防或缓解。新生儿的早夭病症,多数也非绝症。
婴儿夭折的原因,一是医者对新生儿疾病认知不足,二是救治不及时。婴儿体质脆弱,从发病到死亡可能仅需数时辰,乡村大夫往往难以及时施救。
为此,‘岐伯氏’正在编撰《赤脚大夫手册》,收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成书后,将邀请万民医学院的系主任医师共同修订完善。
待内容臻至当下最优,此书将免费赠予所有参与抗击天花的大夫。若将来百姓皆能识字,更可令每户常备一册,使民众能自行处理常见疾患。
如此,百姓健康可获保障,寿命亦能得以延长。
过去半年间,燕长倾主要忙于两件事:监督万民医学院的建造工程,以及默写前世的《赤脚医生手册》。
他完整保留了手册中关于中医药的全部内容,一字不差。对于涉及西医合成药的部分,他单独整理出病症表现和药物疗效,准备日后让医学院的大夫们研究能否用中药替代。同时删除了当前医疗条件无法实现的内容。
经过反复修改,《赤脚医生手册》初稿终于完成。多亏这本书曾是他的启蒙读物,记忆深刻,否则这项浩大工程绝非一人之力可完成。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听闻此事,皆面露喜色。若此书真如燕长倾所言,对百姓将是莫大福音。
朱元璋当场承诺,编撰《赤脚大夫手册》所需,除银钱外,要大夫给大夫,要药材给药材。务必尽快完成最佳燕长倾继续道:说完高死亡率的,再谈高成本的。俗话说半大小子,吃垮老子。养育孩子需要成本,从基本温饱到读书教育都要花钱。陛下坐拥天下,养育数十子嗣毫无压力。但普通百姓呢?在赋税、徭役、丁钱等重压下,连孩子的基本温饱都难保障,更别提教育。若生育过多却无力抚养,这些孩子将面临怎样的结局?
朱元璋凝视着殿前悬挂的宫灯,烛火在他眼底跳动。燕长倾的话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这位 记忆深处的涟漪。
阶下众皇子屏息凝神,朱标攥紧了玉带上的金扣,朱棣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佩刀——他们都看见父皇的指节在龙椅扶手上泛出青白。
记忆如潮水漫过奉天殿的蟠龙金柱。那年濠州的日头毒得能烤裂黄土,朱重八数着草席裹着的尸首: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长兄朱重四......三哥的坟头早被野狗刨得不成样子。二姐拽着他逃荒时,枯瘦的手腕像随时会折断的芦苇。
两顷薄田的赋税能逼死人呐。朱元璋突然出声,惊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他记得自己啃过榆树皮,也记得佃户王老汉为省口粮把孙女推进了井里。如今龙案上的鱼鳞图册再精细,也量不出百姓锅灶里的冷热。
朱樉的蟒袍下摆微微发抖。去年他巡视封地时,见过农妇用麸皮混着观音土烙饼,三个崽子围着灶台眼冒绿光。当时他只嫌那茅屋臭气熏天,此刻却像有把钝刀在剐他的肠子。
燕长倾的袍角被穿堂风掀起,露出磨破的靴尖。这位布衣倾相的声音比冰裂纹瓷器还脆:陛下减了田赋,可盐课、绢帛、脚钱这些零碎加起来,照样能压弯壮汉的脊梁。他忽然指向朱棡腰间的羊脂玉佩,寻常百姓家,这等物件够五个娃娃吃半年粟米。
朱棡猛地按住玉佩,仿佛被烫着了手。
“由此可见,当百姓生育子女过多却无力抚养时。”
“他们往往会选择将女婴、体弱男婴送人、遗弃,甚至直接溺毙!!”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极大提高了婴孩的夭折率,从而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若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即便朝廷再三颁布生育鼓励政策。”
“底层百姓最终仍会用实际行动,向朝廷表明他们真实的生育意愿!!”
燕长倾目光平静地扫过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诸位皇子。
这情形与他前世所见如出一辙——某段时期人口增长率持续走低。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天价房产、教育内卷、育儿成本、超时工作、生存压力。
这五座大山死死压在当代青年肩上。
在如此重压之下,普通年轻人连喘息都成奢望!!
这般高压之下,年轻人哪还有心思考虑生儿育女?
须知只要不婚不育、不置业购房,人生重担立减大半,烦恼顿消八成有余!!
因此面对某些人鼓吹购房及鼓励生育的政策。
底层青年早已用行动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
“让百姓生育并非难事,关键在于百姓是否具备抚养能力。”
“只要百姓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抚养子女。”
“纵使朝廷不提倡,百姓自会主动生育。”
“若百姓不仅能养活子女,更有余力供其读书求学。”
“届时莫说朝廷不鼓励,即便颁布限生禁令。”
“百姓也甘愿违抗皇命,争先恐后地开枝散叶!!”
“除却生养不易存活艰难这两大难题。”
“百姓的生活幸福感,同样深刻影响着生育意愿。”
见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面露困惑,燕长倾继续阐释:
“所谓生活幸福感,简言之就是百姓对当朝统治的认同度,是否愿意在此安居乐业?!”
“陛下,诸位殿下,试想百姓是愿活在死寂般严苛的大秦,还是开元盛世那充满欢歌的大唐?”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顿时领悟了燕长倾所言【百姓生活幸福度】的真意。
寻常百姓自然更向往大唐开元时的笑语喧阗,而非大秦律法下连呼吸都需谨慎的压抑。
此刻,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对促进人口增长的艰难有了更深体会。
【原以为增加百姓数量易如反掌!】
【谁知细究生养难题后,方知此事竟如此棘手!】
【生育伴随死亡风险,抚养更需巨额耗费,难怪大明立国十余载,人口始终未见显着提升!】
【或许该重拾商业发展之策?】
【相较之下,制定合理商税、打击偷漏税、调控物资物价等事务,反倒显得不那么繁复了!】
【如今大明仍沿用立国初年的严刑峻法,百姓处境更似大秦而非大唐。】
【如此看来,大明子民的幸福程度恐怕不容乐观。】
【大宋竟能将人口推至一亿两千万之巨,实乃匪夷所思!】
【虽称大怂,但能被燕先生列为四大王朝,确有其过人之处。】
【至少在内政方面,大宋确有建树,莫非对外愈怯,对内愈强?】
【当年大宋究竟如何突破重重困境,达成如此惊人的人口规模?】
......
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不禁暗自唏嘘。
昔日嘲笑大宋懦弱,如今却要收回几分轻视。
那一亿两千万的人口数字,曾以为唾手可得。
而今深知其中艰辛,方觉当年对大宋的嘲讽,或许过于响亮了些。
大宋作为华夏历史上的重要王朝,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大明在治理内政方面,确实需要向大宋借鉴经验。
燕先生,当年大宋是如何将人口提升至一亿两千万之巨的?齐王朱榑沉思良久,终究按捺不住心中疑问。
燕长倾目光转向朱榑,手中粉笔在黑板上沙沙作响:原因诸多,首当其冲便是社会阶层的变革!
在《屠龙技·第一核心之【权】》其次在于长期的太平盛世。虽然大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削弱了地方军政财权,导致边防薄弱,最终酿成靖康之耻,但确实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自北宋统一至 ,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始终稳固,鲜有大规模 或民乱。这段太平岁月持续约一百六十年——作为对比,大唐从贞观统一到安史之乱,不过安定了一百二十余年。
第三个关键因素是南方的深度开发。东汉时北方人口四千万,南方仅两千万,已达当时社会承载力极限。汉末北方战乱频仍,百姓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至唐代,南北人口已趋于平衡。
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已超过五千万。南方的深度开发拓宽了北宋的经济活动领域,提升了社会的人口容纳能力,这是北宋总人口突破一亿两千万的关键因素之一。
北宋百姓的赋税压力相对较轻。朝廷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徭役制度,将地方厢军专门用于承担徭役事务,使普通百姓得以摆脱繁重的劳役负担,专注于农业生产。同时,农业税收的降低进一步减轻了民众的经济压力。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