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北宋积极扶持工商业与海外贸易,促使众多人口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和服务业,有效缓解了人地资源矛盾,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技术的革新显着提高了粮食产量。面对耕牛短缺,宋朝广泛推广作为替代工具。朝廷还大力推动农作物品种改良,实现南北作物相互引种,并推行稻麦轮作制,使中原地区进入一年两熟的新阶段。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下令引种高产的占城稻, 还出资购置耕牛租借给农户,这些举措都极大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宋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均达到历史新高。这些发展有效改善了影响人口增长的三大要素:通过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降低生存成本,即使面对生育的高风险,民众也愿意积极繁衍后代。
“陛下与诸位殿下不妨思考,如今的大明有哪些政策与制度,与北宋促进百姓人口增长的措施相似?”
燕长倾的问题让朱元璋、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陷入沉思。
【打破阶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大明 蒙元,本质上也是打破了原有的固化阶层。】
【若以此论,北宋百姓的活力,大明应当同样具备!】
朱元璋目光微垂,如沉睡的雄狮,静静思索。
【是否必须削弱地方,才能避免割据与叛乱?】
【可若削弱过度,又恐地方无力抵御外敌,重蹈大宋“靖康之耻”的覆辙!】
【究竟有无两全之策?】
太子朱标眉头紧锁,苦苦思索对策。
【如今大明的南方,与北宋时期相差无几,是否意味着南方开发已达极限?】
【若未至极限,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
【若已至极限,大明又该向何处拓展?】
秦王朱樉指尖轻划,在桌面上勾勒出十字,凝视着象征大明四方疆域的图案。
【商业繁荣转移劳动力,缓解人地矛盾?】
【如今大明商税仅七百万石,远不及北宋,是否该继续鼓励商业?】
晋王朱棡对比今年商税与北宋数额,愈发觉得商业发展不可忽视。
【大宋废除千年徭役,前元恢复,而大明仍沿用此制。】
【既然大宋能废,大明是否亦可废除徭役?】
燕王朱棣垂首沉思,权衡大明废除徭役的可行性。
【北宋改良农耕,推广占城稻,提高粮食产量。】
【大明有燕先生发现的土豆,即将推广天下,此方面远胜大宋!】
周王朱橚想起万民农学院窖藏的两亿三千余万颗土豆,面露自豪。
去年夏收六万五千二百六十颗,秋收一百三十余万颗,来年开春便可广植天下!
夏季收获了两千六百万颗土豆,秋季更是喜获五亿一千一百万颗土豆的惊人产量!
万民农学院的田地早已无法满足土豆种植需求,今年甚至征用了京郊百姓的部分农田来扩种。
朝廷正在激烈讨论:是优先向应天府周边发放土豆良种,还是立即向全国推广分发。毕竟五亿多颗土豆,足够给大明六千万百姓每人分到七八颗。
【看来大明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啊!】
【至少要超过北宋百姓的生活水准才行!】
楚王朱桢紧锁眉头,苦思如何进一步提升大明百姓的福祉。
【必须尽快增加大明人口数量!】
【输给哪个朝代都不能输给大怂!】
【否则日后都没脸自称大明皇子了!】
齐王朱榑剑眉倒竖,神情格外认真。
......
看着陷入沉思的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燕长倾总结道:
陛下和诸位殿下现在应该明白,与鼎盛时期的北宋相比,大明的差距在哪里,需要改进的方向是什么。
只有认清差距,主动解决问题,缩小与大宋的差距。
降低生育风险,减少生存成本,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百姓才会放心生育。
否则再怎么鼓励生育,百姓也不会积极响应。
只有人口增长,大明市场才能扩大,朝廷财政收入才能持续增加!
朱元璋与诸位皇子纷纷颔首表示认同。随后,朱元璋向身旁的朱标递了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朱标无奈地看了父亲一眼。
【怎么又是我问?老二、老三、老四他们不都在吗?!】
朱元璋瞥了眼前排的朱樉、朱棡、朱棣等人,见他们毫无反应,只得再次瞪向朱标。
【他们都没领会朕的意思,就你懂了,难道要朕亲自开口?!】
【朕不要面子的吗?!】
【赶紧问!】
【万一真有妙策,咱们就赚大了!】
【就算没有,也不亏!】
朱标心里嘀咕,自己儿子朱雄英还在旁边看着呢,他这个当爹的也是要脸面的。
可面对朱元璋的眼神,他只得轻叹一声,起身向燕长倾拱手道:
“多谢燕先生指点!”
“关于如何降低百姓生育死亡率、减少养育成本、提升百姓生活福祉等问题,我等已有初步想法。”
“不知燕先生是否还有其他良策,可助治下人口大幅增长?”
前排的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闻言,纷纷回头看向朱标,随后又将目光投向燕长倾,眼中满是期待。
燕长倾目光扫过朱元璋及众皇子,淡淡道:
“有,摊丁入亩。”
朱元璋、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低声重复:
“摊丁入亩?”
“丁,是指人丁?”
“亩,是指田亩?”
……
这四个字并不难懂。
朱元璋和众皇子稍加思索,便猜到“丁”指人丁,“亩”指田亩。
“摊丁入亩”字面之意,大抵是“将人丁税摊入田亩”。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仍对其中深意感到困惑。
燕长倾转身在黑板上“降低【活】的成本”标题下挥笔写下“摊丁入亩”四个大字。
他边写边解释道:“当今百姓负担的赋役有四类:田亩赋税、人丁税、杂赋及徭役。其中人丁税涵盖口赋、丁税,或称丁银!”
“自秦以降,人丁税始终是国家赋税支柱。其存在亦是人口难以快速增长的主因!”
“以西汉初期为例,口赋每人一百二十钱,五口之家年纳六百钱。秦汉粮价约三十钱一石,即需二十石粮食。”
“《食货志》载,秦汉‘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五口之家占田百亩’。仅口赋便占粮产五分之一,尚未计入田赋等税。”
“此尚属汉初轻赋时期,至西汉中后期,人丁税更重。若叠加田赋与官吏横征暴敛——”
“百姓唯有逃亡一途!唐末流民四起,均田制崩坏,土地兼并加剧,旧税制难以为继。”
“故唐行两税法,合并税目分夏秋两征。其削减人丁税比重,侧重‘按亩征税’,实为税制转折。”
“宋承唐制,虽赋税名目有变,主体仍沿两税框架。至我大明,税制虽异于宋,根基未脱两税窠臼。”
“然自唐至明,无论人丁税增减,其始终存在!百姓人口愈多,纳税愈重。”
“再观西汉五口之家例:口赋已占百亩产出的五分之一……”
“十口之家又当如何?!”
“十口之家的田地数量,并不会因人口增加而变多。”
“光是缴纳口赋,就已占去粮食收成的五分之二。”
“若口赋再涨,十口之家需缴的赋税可能高达收成的五分之三,甚至更多!”
“再加上田赋、杂税、徭役,百姓倾家荡产也未必能缴清。”
“如此重压之下,百姓怎敢多生养子女?!”
“对百姓而言,难的不是养活孩子,而是缴不起多生孩子的口赋!”
“孩子不生病,喝稀粥、吃野菜也能勉强活命。”
“但多添几份口赋,便是压垮全家的重担!”
“为保现有家人活命,百姓只能少生,或遗弃、溺死婴孩,以逃口赋!”
......
“人丁税另一大弊,便是人丁不实!”
“无力缴税的百姓,或隐 口,或举家逃亡!”
“地方官吏、豪强、地主为贪墨税银,亦会 人丁,少缴朝廷税款!”
燕长倾看向朱元璋,淡淡道:
“陛下推行里甲制,清查人口、编户造册,想必也因察觉地方官吏豪强贪墨税银之故。”
朱元璋微微颔首。里甲之策,确有这般考量。
或者说,他最初推行里甲制度的意图,正是为了遏制地方官吏、豪绅与地主侵吞税赋、逃避田亩钱粮的行为。
燕长倾微微摇头,叹息道:
“徒劳无功!”
“且不论里甲制度本身存在我先前讲解《屠龙技》时指出的弊端,即便这些弊端不存在,它也无力根治户籍不实的问题。”
“陛下无法掌控百姓的生老病死。”
“随着岁月流转,子民的新生、衰老、病痛与离世,使得实际人口始终处于变动之中。”
“因此,应征的人丁税本应是动态调整的数额。”
“而这随时波动的税额,陛下绝无可能精准掌握。”
“因为每一次普查全国人口、修订土地黄册,皆需朝廷耗费巨量人力物力。”
“若将普查与修订周期压缩至五年,甚至三年——”
“朝廷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频繁的庞大开支!”
“陛下对此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将周期定为十年一次。”
末席的朱元璋闻言,不由颔首。
周遭的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亦神色肃然。
讲台上的燕长倾继续道:
“再者,无论将普查间隔缩至多短——”
《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