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大山在工业局践行着他的“技术为本、工人为宝”,当林向阳在菁华园里攀登学术高峰,当林向军在新的岗位上维护着一方安宁时,林家的另一位成员——母亲李秀兰,也在她的舞台上,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容忽视的光彩。
街道办的工作,在许多人看来,无非是些婆婆妈妈、收发传达的琐碎事。但李秀兰不这么想。自从林家搬出四合院,她全身心投入到街道工作中后,她发现这片看似不大的天地,实则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蕴藏着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巨大能量。她将过往在四合院里处理邻里关系时磨练出的耐心、细致以及那份不卑不亢的明理劲儿,完美地运用到了更广阔的工作中。
她发现,街道的居民,尤其是许多家庭妇女,在操持家务、照顾老小之余,精神生活颇为匮乏,邻里间的交往也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一些生活真正困难的家庭,则需要更精准、更有人情味的帮扶。
李秀兰开始着手推动两件事:一是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二是建立有效的妇女互助网络。
她首先瞄准了街道那间闲置已久、堆满杂物的旧仓库。顶着一些人的不解和“瞎折腾”的议论,她多方奔走,争取到少量经费,又发动街道的积极分子和热心居民,一起动手将仓库清理、粉刷,挂上窗帘,摆上从各单位淘换来的旧桌椅和书架。一个像模像样的“街道文化活动室”就此诞生。
光有场地还不够,要有吸引人的内容。李秀兰亲自去请辖区里那些有“绝活”却默默无闻的人。退休的老教师被请来开办识字班和读书会,喜欢戏曲的票友被组织起来定期清唱,擅长剪纸、编织的老奶奶成了手工课的老师,甚至一位在部队文工团待过的转业干部,也被她动员起来,教大家唱新歌、跳简单的集体舞。
起初只是零星几人参与,但随着活动内容丰富起来,形式活泼起来,文化站的人气越来越旺。不仅是妇女,连一些老人和放学后的孩子也被吸引过来。读书声、歌声、笑语声,让往日沉寂的街道角落充满了生机。人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东西,陶冶了情操,更在共同的活动中增进了了解,融洽了关系。以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可能吵得面红耳赤的邻居,如今坐在一起学剪纸,倒也能心平气和地说上几句话了。
与此同时,李秀兰着力推动的“妇女互助组”也初见成效。她深入了解各家的实际情况,将那些有闲余时间、有热心肠的妇女,与那些因疾病、残疾或特殊情况导致生活困难的妇女结对子,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临时照看孩子、帮忙采购重物、陪伴就医等。她还利用街道办的平台,联系附近的被服厂、纸盒厂,争取到一些可以在家完成的手工活计,分发给那些需要贴补家用的困难家庭妇女。
“秀兰主任想的这个法子真好!”一位因丈夫卧病在床而生活拮据的大嫂,靠着做手工活每月多了十几元的收入,激动地逢人便说,“这不只是几个钱的事,是让咱觉得自个儿还有用,还能挺起腰杆过日子!”
李秀兰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过不配合的居民,听过冷言冷语,甚至因为触及某些人的惰性或固有利益而受到阻力。但她始终保持着那份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讲政策,也讲人情;有原则,也有温度。她不像有些干部那样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而是身体力行,带着大家一起干。她能用最朴实的话语,把道理讲到人心坎里去。
她的努力和成效,逐渐引起了上面的注意。区里下来调研基层工作的同志,被街道文化活动室的热闹场景和居民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所打动,更被李秀兰建立的细致入微的妇女帮扶档案和卓有成效的互助模式所吸引。
很快,李秀兰所在的街道办,被她一手推动的文化活动和妇女帮扶项目,被评为了区里的“先进典型”。她的名字和工作事迹,也出现在了区里的内部简报上,被作为“新时期基层工作的优秀范例”进行宣传和推广。
表彰会上,当李秀兰接过那本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穿着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的深蓝色外套,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谦和而沉静的笑容。她没有说太多套话,只是简单地说道:“我做的都是分内的事,能看到街坊邻居们日子过得顺心些,脸上笑容多些,我就最高兴了。”
这话语朴实无华,却格外有力量。
消息传回南锣鼓巷,再次引起了老邻居们的议论。
“了不得!真了不得!”阎埠贵推着眼镜,对三大妈感叹,“以前在院里,只觉得秀兰是个明白人,能持家。没想到,这到了街道上,竟有这么大的能耐!都成区里的典型了!”
易中海得知后,沉默良久,对一大妈道:“我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林家这艘大船,能行得稳、走得远,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山掌舵,方向正;向军是桅杆,立得直;向阳是风帆,看得远;如今看来,秀兰就是那压舱石啊!她把最基层的人心拢得紧紧的,这家风、这根基,怎么能不厚实?”
一大妈也深有感触:“是啊,秀兰这是把咱们院里那种互帮互助的劲儿,带到整个街道上去了,还做得这么好。她是真心为别人着想。”
就连一向不太关心这些的贾张氏,在听说了李秀兰受到表彰后,也难得地没有酸言酸语,只是撇撇嘴,嘀咕了一句:“她倒是越活越精神了。”语气里,竟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服气。
夜幕下,李秀兰回到家中,将那份荣誉证书仔细地收好,如同对待一件普通的家务。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味,那是儿媳妇赵倩提前回来做好的。看着窗明几净的家,想着各自在岗位上努力的丈夫和孩子们,她的脸上露出了满足而欣慰的笑容。
她的事业,没有丈夫的显赫,没有儿子的前沿,也没有儿子的惊险,但它同样重要,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与人情的温度。她用自己的方式,在基层的土壤里深耕细作,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更将林家的良好家风、将一种积极向上、互助友爱的正能量,如同涓涓细流般,浸润到了更广阔的社区之中。她是林家不可或缺的稳定器,也是这个时代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彩的女性的缩影。她的舞台,就在这街头巷尾,就在这百家灯火之中,同样广阔,同样精彩。
《四合院:我的1949从农村开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四合院:我的1949从农村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四合院:我的1949从农村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