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山商业管理团队成立的第三个星期,侨胞服务部收到一封来自东南亚某矿区的求助邮件。发件人是矿区侨胞联络人陈阿福,信里附的照片让所有人红了眼眶:简陋的工棚里,侨胞们吃着发霉的饼干,生病的老人躺在硬木板上,连退烧药都找不到;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尘土里写作业,课本是用胶带粘了又粘的旧书。“林总,我们这里有三百多号侨胞,都是早年从老城区过来的,大家天天盼着能用上家乡的东西,盼着有人能来看看我们。”
紧急会议上,陈少峰的视频画面带着杂音,背景是海外侨胞商会的办公室:“那个矿区在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当地物资匮乏,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要靠商贩高价倒卖。我已经联系了矿区周边的侨胞志愿者,他们能帮忙接应,但物资和人员都得咱们从国内送过去。”
“我带队去。”林墨的语气没有丝毫犹豫,“侨胞服务部的承诺不能落空,他们在海外守着生计,我们得守着他们的安心。”团队立刻分工:苏哲负责对接跨境物流和当地领事馆,办理物资通关手续;赵天磊牵头筹备物资,除了米面油、药品等必需品,还特意装上了张婷的豆腐乳、李军的手工工具,甚至带上了老城区的土壤和槐树种苗——那是侨胞们在邮件里提过的“乡愁”;刘胖子则联系了国内的药企,争取到一批常用药的捐赠,又和矿区周边的华侨农场对接,确保后续物资能持续供应。
出发那天,老槐树下挤满了送行的街坊。张奶奶把亲手做的芝麻糖塞进林墨包里:“给矿区的孩子们尝尝,让他们知道家乡的味道。”周铁根把外公的铜令牌交给林墨:“带着这个,就像老林跟着去一样,侨胞们看到它,就知道是自己人。”林墨握紧铜令牌,看着装满物资的集装箱,突然明白:振山的守护,从来不止于老城区的街巷,更在侨胞扎根的每一片土地。
经过两天的飞行和半天的山路颠簸,林墨一行终于抵达矿区。车刚停稳,就看到陈阿福带着一群侨胞在路口等候,他们穿着沾满矿灰的衣服,脸上却满是期盼。当赵天磊和队员们把一箱箱物资搬下来时,侨胞们围上来,看到“振山”的标识,有人忍不住抹起了眼泪:“没想到在这么偏的地方,还能收到家乡的东西。”
林墨跟着陈阿福走进矿区,眼前的景象比照片里更艰难:工棚漏雨,饮用水要去几公里外的河边挑,医疗点里只有碘伏和创可贴。“这里的侨胞大多是矿工,下井危险,赚的都是血汗钱。”陈阿福指着一个正在给父亲擦药的年轻人,“他叫陈小宇,父亲在矿上受伤,没钱去大医院,只能硬扛着。”林墨立刻让随队的医护人员为老人处理伤口,又拿出带来的药品:“这些药我们会定期送来,以后侨胞们有健康问题,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对接国内的医生远程会诊。”
在矿区的三天里,林墨和团队没闲着:赵天磊带着队员帮侨胞修缮漏雨的工棚,还教他们用简易材料搭建储水棚;苏哲和陈阿福一起登记侨胞的需求,从老人的慢性病用药,到孩子的上学问题,都记在专门的“侨胞需求手册”上;林墨则和矿区的侨胞代表座谈,商量在矿区设立“振山侨胞服务点”,不仅供应物资,还能帮侨胞收发家书、对接国内的亲人。
离开那天,侨胞们特意在服务点门口种上了林墨带来的槐树种苗。陈阿福握着林墨的手,指着手腕上用红绳系着的小木块——上面刻着“振山”二字:“我们会好好照顾这棵槐树,就像等着家乡的亲人一样。等它发芽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你们会再来。”孩子们则把画着老槐树和振山招牌的画塞给林墨,画面虽然稚嫩,却满是浓浓的乡愁。
返程的飞机上,林墨翻开“侨胞需求手册”,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她拿出外公的铜令牌,阳光透过舷窗照在上面,泛着温暖的光。首次海外矿区之行,让她更加坚定了振山的方向:连锁门店的扩张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把“守心”的温暖,送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不管是老城区的街坊,还是海外的侨胞,只要他们需要,振山的守护就永远在线。
回到老城区时,夕阳正洒在老槐树上。林墨把孩子们的画贴在邻里中心的墙上,又将海外矿区的情况向团队汇报。“下一步,我们要把矿区的服务点做实,还要对接更多海外侨胞聚居地。”林墨看着团队成员们坚定的眼神,知道这场跨越国界的守护,才刚刚开始。而那棵种在海外矿区的槐树苗,终将和老城区的老槐树一样,扎根生长,为侨胞们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喜欢外公的神秘遗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外公的神秘遗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