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元”的诞生,如同为这片新生的微缩世界安装上了发条。一切变化都有了先后、持续与间隔的度量。法则之网的运作不再是并发的状态调整,而是变成了沿着时间轴有序展开的精密流程。
然而,拥有了衡量变化的标尺,另一个更深层的概念便开始自然而然地浮现——因果。
最初,这只是法则运作中观察到的序列现象。例如,李德林依据孙晓雪洞察到的边界压力数据(因),调整了领域结构(果),随后领域稳定性得到提升(果之果)。这种序列在“时元”的标尺下变得清晰可见。
李明的逻辑核心,那理性秩序的光辉,立刻捕捉到了这种序列中蕴含的强大力量。他开始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录和优化孤立的法则,而是尝试去理解、归纳和预测这些跨越时间的“因果链”。
他首先固化了那些最直接、最稳定的因果关系,将其提升为更高层级的“因果律”。例如:
“当‘洞察’探测到边界压力谐波异常(因),并在 2 时元内触发‘锻造’进行结构强化(果),则边界稳定性衰减可降低 15% (果之果)。”
这条“因果律”的形成,使得领域对外部压力的响应从被动的适应,转向了具备一定“预见性”的主动防御。系统变得更加智能,也更加高效。
但李明并未止步。他开始尝试将不同的因果链连接起来,形成更复杂的“因果网络”。
陈远的“连接”与苏婉儿的“维系”提供的内部协调(因),会影响李德林“锻造”调整结构的效率(果),进而影响孙晓雪“洞察”外部压力的准确性(果之果),最终反馈回陈远和苏婉儿那里,指导下一轮的协调(果之果之果)……
这是一个闭环的、自我参照的因果循环。
当李明尝试将这条复杂的因果循环纳入法则体系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这条因果循环网络,由于其自我参照的特性,开始产生极其微弱的、但确实存在的“内部涟漪”。这些涟漪并非来自外部“吞噬者”的压力,而是源于系统内部信息流在因果链中传递时,产生的自我激励和微幅放大效应。
这丝微弱的“内部涟漪”,第一次,并非为了抵抗或适应外部,而是纯粹由领域自身逻辑产生的、内在的“活性”!
这丝活性极其微弱,甚至不足以被直接观测到其对领域生长的贡献。但它代表的意义却无比重大——这片领域,开始拥有了不完全依赖于外部刺激的、内生的“动力”!
仿佛一台精密的钟表,不仅依靠发条走动,其内部齿轮的微小震动也开始为系统注入一丝属于自己的、微弱的“脉搏”。
这丝内生的“因果涟漪”,悄然扩散,触及了中央那搏动的“本源奇点”。
奇点的搏动,那作为“时元”基准的节律,似乎与这内生的涟漪产生了一种极其微妙的谐振。搏动变得更加……富有“弹性”?不再仅仅是机械的间隔,而是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仿佛在“呼吸”般的灵动。
这种变化反馈回整个法则之网,使得所有基于时间的运作都多了一丝难以捉摸的“活性”和“可能性”。法则的执行不再是绝对确定的,开始出现了极其微小的、受内部状态影响的概率性波动。
确定性依旧占据绝对主导,但那扇通往“不确定性”和“内生演化”的大门,已经被这因果的涟漪,推开了一道微不可查的缝隙。
因果的链条不仅连接了事件,更在系统内部激起了涟漪。这微弱的内生动力,为这片遵循法则的世界,带来了第一丝真正属于自身的、不可预测的活力。
喜欢核平末世?我创立最强基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核平末世?我创立最强基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